問題:什麼是沈宋體?唐詩中的沈宋體是什麼體?
...
沈宋是指初唐詩人沈佺期和宋之問,之所以叫沈宋不叫宋沈 ,是因為聲韻的原因。如果兩個字平仄不一樣,一般是平仄,如蘇武和李陵稱為:蘇李,韓愈孟郊稱為:韓孟;元稹白居易稱為:元白(白是入聲仄);
如果仄聲中的上聲和去聲,就是上、去的搭配,例如:李杜、沈宋。
.......
那麼什麼是沈宋體呢?介紹以前,一定要知道格律詩是一步步成熟發展的。
在沈宋二人以前,也有一個詩派被稱為上官體,是以初唐宰相上官儀為中心的一個詩人團體,他們處於格律詩的過渡期,再往前就是南北朝時期赫赫有名的永明體。
經過了這些詩人一步步的探索,到了沈宋時期,格律詩基本成熟,並且很快被應用到了科舉開始中,從此讀書人啟蒙時就開始學習格律詩。
永明體詩人開始將四聲八病應用到詩中,成為初期的格律詩,這一時期的特點就是對仗開始注意平仄相對。
在永明體以前,對仗是不講究平仄相對的,例如謝靈運的《登池上樓》
上聯第四個字是平聲春,與下聯的鳴,平仄不相對。
到了永明時期,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平仄相對,例如「陰鏗」《蜀道難》:1、
有,對 :經,一平一仄,對仗的格律規則就是平仄相對,在齊梁時期的永明體詩人手中形成了標準。
上官儀是一個悲劇人物,因為和武則天做對,結果被陷害喪命,孫女上官婉兒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後來竟然被殺父仇人武則天重用,結果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起兵發動唐隆政變,她與韋后同時被殺。
上官體詩人中有一個不起眼的人叫做元兢(元思敬),他的書《詩髓腦》因為傳到日本儲存至今。這本書不但提出了對仗、聲律(平仄、押韻),還規範了換頭(黏連)。這個人可能是有記載的第一個明確黏連的人。 蓬州野望(唐·元兢):
飄颻宕渠域,曠望蜀門隈。水共三巴遠,山隨八陣開。
橋形疑漢接,石勢似煙回。欲下他鄉淚,猿聲幾處催。
對比一下南朝梁詩人何遜的作品《銅雀妓》,可以發現,南北朝的詩人還不清楚黏連的規則,因此大部分的格律詩是失黏的,例如第二句的瑟、與第三句的陵,平仄不同,這就是失黏:
秋風木葉落。蕭瑟管絃清。望陵歌對酒。向帳舞空城。
寂寂簷宇曠。飄飄帷幔輕。曲終相顧起。日暮松柏聲。
關於失黏(換頭)的詳細介紹可以看看我的文章:《詩的換頭 一個不起眼的三流小詩人影響了1000多年的科舉考試》2018-12-11 02:09
到了沈佺期和宋之問,這兩個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不但五言律詩寫了不少,前人少見的七言律詩也留下了不少佳作,對於格律詩的推廣的奠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沈佺期的《雜曲歌辭·獨不見》
這首詩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的樂府篇中,但這首詩是以標準的七律寫成,押韻、平仄額、對仗、黏連,無一處疏漏。
格律詩在沈宋時期體制定型,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幾個人的貢獻頗大。
在武則天掌權的永隆年間,這種體制被納入了科舉考試,從此以後,五言排律的詩體成為科舉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形式。中間雖有斷續,但還是堅持到了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
問題:什麼是沈宋體?唐詩中的沈宋體是什麼體?
...
前言 為什麼叫做沈宋,不叫宋沈?沈宋是指初唐詩人沈佺期和宋之問,之所以叫沈宋不叫宋沈 ,是因為聲韻的原因。如果兩個字平仄不一樣,一般是平仄,如蘇武和李陵稱為:蘇李,韓愈孟郊稱為:韓孟;元稹白居易稱為:元白(白是入聲仄);
如果仄聲中的上聲和去聲,就是上、去的搭配,例如:李杜、沈宋。
.......
那麼什麼是沈宋體呢?介紹以前,一定要知道格律詩是一步步成熟發展的。
一、沈宋體與上官體、永明體,串聯起格律詩的起源和成熟在沈宋二人以前,也有一個詩派被稱為上官體,是以初唐宰相上官儀為中心的一個詩人團體,他們處於格律詩的過渡期,再往前就是南北朝時期赫赫有名的永明體。
經過了這些詩人一步步的探索,到了沈宋時期,格律詩基本成熟,並且很快被應用到了科舉開始中,從此讀書人啟蒙時就開始學習格律詩。
二、永明體永明體詩人開始將四聲八病應用到詩中,成為初期的格律詩,這一時期的特點就是對仗開始注意平仄相對。
在永明體以前,對仗是不講究平仄相對的,例如謝靈運的《登池上樓》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平平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上聯第四個字是平聲春,與下聯的鳴,平仄不相對。
到了永明時期,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平仄相對,例如「陰鏗」《蜀道難》:1、
高岷長有雪。陰棧屢經燒。平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有,對 :經,一平一仄,對仗的格律規則就是平仄相對,在齊梁時期的永明體詩人手中形成了標準。
三、上官體上官儀是一個悲劇人物,因為和武則天做對,結果被陷害喪命,孫女上官婉兒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後來竟然被殺父仇人武則天重用,結果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起兵發動唐隆政變,她與韋后同時被殺。
上官體詩人中有一個不起眼的人叫做元兢(元思敬),他的書《詩髓腦》因為傳到日本儲存至今。這本書不但提出了對仗、聲律(平仄、押韻),還規範了換頭(黏連)。這個人可能是有記載的第一個明確黏連的人。 蓬州野望(唐·元兢):
飄颻宕渠域,曠望蜀門隈。水共三巴遠,山隨八陣開。
橋形疑漢接,石勢似煙回。欲下他鄉淚,猿聲幾處催。
對比一下南朝梁詩人何遜的作品《銅雀妓》,可以發現,南北朝的詩人還不清楚黏連的規則,因此大部分的格律詩是失黏的,例如第二句的瑟、與第三句的陵,平仄不同,這就是失黏:
秋風木葉落。蕭瑟管絃清。望陵歌對酒。向帳舞空城。
寂寂簷宇曠。飄飄帷幔輕。曲終相顧起。日暮松柏聲。
關於失黏(換頭)的詳細介紹可以看看我的文章:《詩的換頭 一個不起眼的三流小詩人影響了1000多年的科舉考試》2018-12-11 02:09
四、沈宋體到了沈佺期和宋之問,這兩個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不但五言律詩寫了不少,前人少見的七言律詩也留下了不少佳作,對於格律詩的推廣的奠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沈佺期的《雜曲歌辭·獨不見》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知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這首詩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的樂府篇中,但這首詩是以標準的七律寫成,押韻、平仄額、對仗、黏連,無一處疏漏。
《和趙員外桂陽橋遇佳人 》(唐·宋之問) 江雨朝飛浥細塵,陽橋花柳不勝春。金鞍白馬來從趙,玉面紅妝本姓秦。妒女猶憐鏡中發,侍兒堪感路傍人。盪舟為樂非吾事,自嘆空閨夢寐頻。結束語格律詩在沈宋時期體制定型,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幾個人的貢獻頗大。
在武則天掌權的永隆年間,這種體制被納入了科舉考試,從此以後,五言排律的詩體成為科舉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形式。中間雖有斷續,但還是堅持到了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