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邦咸寧

    搞懂天上容易一些,可以發射氣象衛星等,搞懂地下的狀況就難多了,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家花大力進行研究也不能準確預測,按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能預測地震,這是世界難題。只有監測到地震後提前十幾秒進行預警。主要依賴的是地震感測器,它監測來自地球的震動訊號,用於判斷地震,並根據一系列的震動訊號推測地殼的運動情況,進而預測地震的發生,難度很大而且不很準確到具體時間和範圍。

    雨雪等天氣預報,主要是氣象衛星的遙感影象,這個影象可以清楚顯示出雲層和空氣的密度變化等 資料,透過大氣運動的數學模型比較容易就可以預測出未來的24小時或更久遠的時間裡大氣層中各氣象因素的變化趨勢。也就比較容易預測天氣的變化情況。

    既然地震不能預測,那就得做好預防和自救互助教育,比如建築物提高抗震設防標準,做到小震不壞,大震不到。提高老百姓的自救互救能力,真正做到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進行搶救是最有效的,真正等救援隊,部隊還要一段時間,老百姓自救互救是救最多人的。

  • 2 # 全權22

    簡單講,雪雨天氣是可見的<目前有遙感衛星,根據氣象雲圖加上歷史經驗綜合分折而定。而地震是在地下幾公里甚止幾十公里處發生的人們無法目測到。至少目前還無法測定,相信終有一日會徹底解決。

  • 3 # 手機使用者三界外

    我一個大老粗,對這些天文和地理確實不懂。我猜地震應該是地殼變動而引起的。有時候明明知道大概什麼方位地殼變動,也許這件事不好公開,因為不好判斷具體位置和幾級。怕引起恐慌,,,,古代張衡的地震儀可以測試地震,我想只能測試地表。如果各地區連線深度測試地殼變動也許能確定具體方位的震原和極別。

    在此宣告,我的回答沌屬烏鴉怪論。

  • 4 # 每日經濟新聞

    關於地震我們聽說過地震預測、預報、預警,這三者並不是一回事。而且,預報或預測地震也是很難的事情。

    如果非要講哪兩者的概念更接近,那麼,預測和預報的概念更接近些,因為預測和預報,都是發生在地震前的事情;預警,則是在地震發生時或者說發生後的事情。

    地震預測和預報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釋出主體和權威性上。《防震減災法》明確規定,“全國範圍內的地震長期和中期預報意見,由國務院釋出。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預報意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式釋出。”

    換句話說,地震預報,是由政府按照規定程式向社會發布的;而地震預測則可以簡單理解為相關專業人士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的預判資訊。但規範意義上的地震預測必須具備三要素:要明確說明將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

    客觀地說,地震預測有個悖論:畫的“圈圈”越大,說中的機率也就大;畫的“圈圈”越小,說中的機率也就小。但是,畫的“圈圈”越大,實際上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做好防範工作;畫的“圈圈”小了,漏報風險也加大了。

    所謂地震預警,則是因為地震P波(上下震動)、S波(水平運動)有時間差,P波快、S波慢,但S波破壞性更大,所以,預警系統檢測到P波後即可快速透過電波發出預警資訊。但這裡有個“燈下黑”的問題,即如果恰好你所在的區域發生地震,預警資訊也就沒多大作用了。

    最後說說地震到底可不可預測。個人認為,簡單地說可以、不可以,都是不科學、不負責任的說法。準確地說,某一型別、某一部分的地震是可預測的。比如這次九寨溝發生了7級地震,實際上1976年8月16日,在松潘、平武之間就發生了7.2級地震。當年8月22日凌晨、23日中午,松潘平武之間又分別發生了6.7級和7.2級地震。據歷史資料和多名地震工作者的回憶,當年8月12日,有關部門曾緊急電告多地,自12日起進入臨震戒備狀態。這是一次成功的短臨預報,是在對各種複雜情況進行綜合判斷之後進行的預報,大大減少了損失。

    但是,在作出這樣的短臨預報前,並無完全與松潘-平武地震完全對應的震例,這種特殊性說明地震預測的難度很高。不過,雖然預測的難度高,如果加大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肯定還是有助於減輕損失的,這或許是與地震預測同等重要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從類人猿進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