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豬豬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出自宋朝詩人辛棄疾的作品《木蘭花慢·席上呈張仲固帥興元》,其古詩全文如下: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徵西。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註釋】

      ⑴漢中開漢業:指劉邦以漢中為基礎,開創了漢王朝的帝業。

      ⑵劍指三秦:指劉邦佔領關中事三秦I即雍、塞、翟三國地。《漢書·高帝紀》:(韓信)因陳羽可圖、三秦易並之計,漢王大悅,遂聽信策,部署諸將。……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漢王遂定雍地。……秋八月,……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漢。

      ⑶追亡事:指蕭何追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翻譯】

      漢中是漢朝開創帝業的地方,問:這個地方是否就是當時的漢中?想當年攻佔三秦土地,高祖劉邦乘勝東進,去爭奪天下與項羽一決雌雄。追回逃跑的韓信拜他為大將這樣尊重人才的事,現在難以見到,只有那滿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淚下沾衣。落日中,任憑西方金人侵擾不止,秋天朝廷邊塞的戰馬白白地體壯膘肥。

      您就像那得了書的張良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如今去西方興元不過是小試身手。我備下這簡單的餞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儀仗隊裡的旌旗飄滿了離愁。你想念我的時候回頭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徵雁啁啾次第飛。怎麼能夠讓車輪長出四隻角把行人強留,禁不起相思別恨衣帶漸寬人漸瘦。

      【翻譯】

      這首詞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撫使任上,為原江西路轉運判官張仲固奉調興元知府設宴餞行,有感而作此詞。張仲固:張堅字仲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曾官御史中丞、戶部郎中。

      開篇詞人即提到“漢中”,除了因為漢中是張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還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綱等人就主張在此地建立行都,出擊金軍。作者滿懷一腔報國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復故土,洗去被金軍侵略的恥辱,所以一提到漢中,他便自然地聯想到漢朝基業的建立。“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憶了劉邦當年從漢中率軍出發,直指關中,把踞守關中的秦的三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相繼擊潰的往事。那是多麼高明的戰略決策,多麼令人羨慕的戰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謀善戰的漢初三傑的貢獻。

      “追亡事,今不見”詞人的筆鋒由歷史的回顧轉向眼下的現實。這段歷史趣事和劉邦帝業聯絡在一起,儘管時移世變,也沒有沖淡人們美好的記憶。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氣何在?這裡詞人借用唐代李嶠《汾陰行》的詩句:“世事回還不可測。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借古是為了喻今,當時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國勢日衰,沒有一點振奮作戰的氣象。詞人面對著眼前的剩山殘水,怎能不使他感傷落淚呢!“胡塵未斷”和“塞馬空肥”,既寫出嚴重的民族危機,又抒發報國無路的悲憤。詞人追憶劉邦充滿榮光的戰鬥歷程,無奈如今的朝堂卻是一派文恬武嬉,國勢衰微,萎靡不振。大好河山看似依舊,其實早已被金軍的鐵騎踏遍。看著敵騎在南宋的疆土上肆意馳騁,像詞人這般懷有一腔報國之志的血性男兒,又豈能無動於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鋼管規格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