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SELE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規模龐大、內容豐富、體系完整、見解奇特,對心理學界影響極其廣泛。世人對它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始終沒有一個定論。我認為對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評價應實事求是,一分為二,既要肯定其功績,又要認識其謬誤,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功績第一,弗洛伊德發現了潛意識,拓寬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傳統心理學把心理和意識等同起來,而弗洛伊德認為心理應包括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潛意識的提出使人們知道了精神世界的一個一向被忽視了的奇異領域,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心理活動的複雜性和多維性。

    第二,弗洛伊德發現了性機能在人格發展中的動力作用,對人們重視生物因素,從生物學的角度理解人格發展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他對性的研究,也衝擊了傳統的、陳舊的性觀念,使人們對性的問題不再感到神秘,促進了性科學的發展。

    第三,弗洛伊德強調早期經驗的影響是有科學道理的。弗洛伊德對早期經驗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早期經驗發生於兒童人格尚未完全發展的時候,更容易產生重大的結果,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經驗產生的心理印記或創傷。

    今天,重視早期經驗,提倡早期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培養人才的共識,這不能不說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有很大關係。

    第四,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發展的過程中,注意到了心理發展的階段性、每個階段的生理基礎以及教育和訓練在各發展階段中的作用。他對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的劃分也與心理年齡階段的科學劃分有著一致性。這可說是弗洛伊德對心理發展階段理論的貢獻。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的謬誤第一,弗洛伊德貶低意識、理性的作用,片面誇大潛意識的本能和慾望的作用是錯誤的。弗洛伊德武斷地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潛意識的。他把潛意識的本能和慾望說成是一切行為的基礎和動力,而把意識和理性僅僅看成是本能和慾望的伴隨因素,這是不符合人的實際的。人類發展的史實和科學研究一再證明,人是理智的,人的心理活動基本上是意識的,非理智、潛意識的活動只是少數和非正常的情況。這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否定人的意識的主導作用,實質上是把人和動物混為一談了。

    第二,弗洛伊德的泛性論是錯誤的。他把性本能看成人的活動的主要動力,把各種活動都看成是性本能的表現是不符合實際的。性本能只是人的本能的一種,只有當人成長到一定年齡才表現出來。而弗洛伊德認為性慾是人生來就有的,並且一出生就起作用。他把性慾的概念擴大為器官的快感,把嬰兒吸吮母親的奶水的活動也說成是性本能的表現,把人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上的創造活動說成是性本能的昇華,這完全是他的主觀臆造。魯迅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曾作過有力的批判。他說:“弗洛伊德恐怕是有幾文錢,吃得飽飽的罷,所以沒有感到吃飯之難,只注意於性慾。……嬰兒出生不多久,無論男女,就尖起嘴唇,將頭轉來轉去。莫非它想和異性接吻麼?不,誰都知道:是要吃東西!”(注:《魯迅全集》第4卷,第35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顯而易見,弗洛伊德的泛性論的實質在於無邊無際地過分誇大性慾在人的活動中的作用,以致把食慾的外部表現都性慾化了。

    第三,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早期經驗的影響,認為成年人格在四五歲時就已基本形成的觀點在理論上是錯誤的。我們知道,人的心理發展既以生理發展為基礎,又受社會環境影響。四五歲的兒童,他們的生理機能尚未成熟,生活範圍也很狹小,受社會環境影響較少,兒童雖然表現出某些人格特徵的雛形,但可塑性和易變性還很大。所以過分強調早期經驗的影響,認為人格在四五歲時已基本定型是沒有道理的。

    第四,弗洛伊德以動欲區轉移為依據來劃分人格發展各階段是不科學的。對發展各階段特點的分析,尤其是對所謂性器期“戀親情結”的闡述也不符合實際。

    總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既有真理,也有謬誤,我們不能因其功績而無視其謬誤,也不能因其謬誤而將該理論說得一無是處。對其理論應採取科學態度,實事求是,客觀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摟腰和牽手的區別在哪裡5個表現讓你看懂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