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之道理財

    因為國家政策,市場經濟需要。

    國家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呢?因為保本理財不利於資本流通到高風險的投資專案中去。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你給銀行一百萬,銀行承諾給你兌付年收益率4%,也就是保本保息,銀行肯定不拿你的錢去投一些高風險的東西,這樣你的錢來來回回都是在大額存單、匯票、同業拆借等低風險的貨幣工具,這樣不利於資本流動到實業中。

    如果你給銀行一百萬,浮動收益率為-10%到30%,你也接受虧損10%的本金風險,這樣銀行就把你的錢給上市公司或給需要資金的企業,你的錢就流動性更廣,如果萬一真的盈利了,對大家都有益處。這是國家為什麼要打破打破剛性兌付,大力推廣非保險理財。預計到2020年下半年,銀行全面實行非保險理財產品。現在還有一些保本理財今年是過渡期而己。

  • 2 # 樹人財經

    相關政策要求,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再剛性兌付,不得承諾保本。由於沒有強制立刻退出保本理財產品,而是給了一段時間的緩衝期,截止時間為2020年。所以,目前處於緩衝期內,保本理財產品的數量是在減少的。但是根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保本理財產品的餘額規模則是在增加的。

    1、退出保本理財原因:

    不再剛性兌付,不承諾保本,這個政策也是在維護銀行的權益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試想,銀行出售理財產品幫客戶投資,投資盈利了大家都賺錢;一旦投資發生虧損,理論上應該像基金一樣,客戶承擔損失。但如果剛性兌付,銀行還得自掏腰包給客戶補上虧損。投資的風險完全由銀行自己承擔了,長此以往很容易發生金融系統性風險。

    2、保本理財替代產品:

    資管新規出臺後,各家銀行都在逐漸推出保本理財的替代性產品以求留住客戶。比如結構性存款。保證本金安全的同時,儘量提供好的收益。

  • 3 # 大老王喃

    銀行的保本理財越來越少,其實如果仔細去看你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就會發現沒有保本的字樣,講白了保本只能口頭說說,不允許寫入合同。就是說虧本了你去打官司,說要銀行履行保本義務是不受法律保護的。最多隻是銀行不想把名聲改壞,大事化小賠錢了事。

    監管層一直在強調不允許保本,打破剛兌。

    可能很多銀行的工作人員都不清楚,客戶的理財資金池投向(這個資金池也違規了)。更不要說客戶能弄明白資金去向了。

    理財資金會購買一些資金拆借的常規業務,但利息不夠覆蓋理財的資金成本。還需要買一些高息資產,8-10左右的企業債公司債,資產證券化產品,6-8信託,12私募基金的優先順序等等。其中不少產品結構上是不保本的,只能說是在人為保本操作。

    銀保監會要求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要全部清理完畢。然後出臺了銀行理財子公司,後續解盤銀行理財產品。做到風險的隔離,這樣理財產品出問題不用擔心銀行出現擠兌潮和資本充足率。理財子公司投資範圍進入公募基金,簡介進入股市也就是個大fof基金。後續應該使用淨值來表述收益率和基金一樣。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不允許擴大也是個趨勢。因為理財資金流向的監管問題,這樣獨立出來會更佳的清晰。

  • 4 # 遁逃者

    因為政策要求的啊。

    1、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取消保本理財,政策還給了緩衝時間,截至2020年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各家銀行在售的保本型理財產品越來越少。

    2、未來,淨值型理財產品將會成為主流,要麼你保守一點,選擇國債、定存等無風險產品,要麼選擇和基金類似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未來我們更常見的購買理財產品的場景可能是:1.1元買入某款理財產品,1.2元或者1.3元贖回。當然也有可能弄反了,那就是虧錢了。感覺和基金差不多啊,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3、所以,按照監管要求,如果銀行不收縮的化,一是不符合政策要求,二是在過渡期內,也要慢慢培養客戶對新的理財產品的適應程度。

    4、將來還有一個更大的趨勢,是專業理財將會成為主流,要麼我們自己學習理財和投資知識,自己的錢自己負責,要麼我們付費,請專業人士給出諮詢意見,然後按照他們的建議投資,當然也可以把錢委託給專業機構,由他們來進行投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威少與保羅互換東家,哈登與威少再次聯手,那麼保羅與威少誰對火箭幫助更大?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