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糟糕的衛道士
-
2 # 半仙龍
蜜蜂和黃蜂尾部毒囊中的毒液透過尾端一枚連線毒囊的螫針刺入面板進入人體。蜂毒液中含有蟻酸、組織胺樣物質、透明質酸酶、磷脂酶A、神經毒素等,除引起刺傷區域性反應外,還可引起神經、溶血、出血等全身症狀。對蜂毒過敏者可發生過敏反應。密蜂刺人後,螫針斷留在傷口;黃蜂刺後,螫針可縮回,重複刺人。 人被蜂刺後,區域性有疼痛、紅腫、麻木,數小時後能自愈;少數刺傷處出現水皰,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狀。被群蜂多處刺傷,在很短時間內即有發熱、頭痛、噁心、嘔吐、腹瀉。重者發生溶血、出血、煩躁不安、肌肉痙攣、抽搐、昏迷和急性腎功能衰蠍。對蜂毒過敏者,迅速出現蕁麻疹、喉頭水腫和(或)氣管痙攣,可導致窒息,並可發生過敏性休克。
1.被蜂蜇傷後,其毒針會留在面板內,必須用消毒針將叮在肉內的斷刺剔出,然後用力掐住被蜇傷的部分,用嘴反覆吸吮,以吸出毒素。如果身邊暫時沒有藥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處,然後再塗些食醋或檸檬。
2.萬一發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醫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暢通,並進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等急救處理。
馬蜂(昆蟲)學名“胡蜂”,又稱為“螞蜂”或“黃蜂”。體大身長毒性也大,膜翅目(Hymenoptera)細腰亞目(Apocrita,過去稱為針尾亞目(Aculeata〕)內除蜜蜂類及螞蟻類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蟲。是一種分佈廣泛、種類繁多、飛翔迅速的昆蟲。屬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長螫針,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干擾時,會群起攻擊,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馬蜂通常用浸軟的似紙漿般的木漿造巢,食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端有由產卵器形成的螫針,上連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較強。蛹為離蛹,黃白色,顏色隨齡期而加深。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顯可見。很多蜾蠃以蛹越冬。幼蟲梭形,白色,無足。體分13節。
黃蜂的口器為咀嚼式,觸角具12或13節。通常有翅,胸腹之間以纖細的 “腰” 相連,腹部具可怕的螫刺。成蟲主要以花蜜為食,但幼蟲以母體提供的昆蟲為食。已知有20000多種,絕大部分為獨棲,社會性的黃蜂僅限於胡蜂超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的約1000種,還包括大胡蜂及黃衣小胡蜂類。這些種類與蛛蜂科(Pompilidae,同屬胡蜂超科)種類和其他黃蜂類的不同之處是休息時其翅縱向摺疊。
黃蜂成蟲時期的身體外觀亦具有昆蟲的標準特徵,包括頭部、胸部、腹部、三對腳和一對觸角;同時,它的單眼、複眼與翅膀,也是多數昆蟲共有的特徵;此外,腹部尾端內隱藏了一支退化的輸卵管,即有毒蜂針。成蟲體多呈黑、黃、棕三色相間,或為單一色。具大小不同的刻點或光滑。茸毛一般較短。足較長。翅發達,飛翔迅速。靜止前翅縱折,覆蓋身體背面。
口器發達,上顎較粗壯。雄蜂腹部7節,無螫針。雌蜂腹部6節,末端有由產卵器形成的螫針,上連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較強。蛹為離蛹,黃白色,顏色隨齡期而加深。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顯可見。很多蜾蠃以蛹越冬。幼蟲梭形,白色,無足。體分13節。
毒素和螫針: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經毒2類,可引起人的肝、腎等臟器的功能衰竭,特別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憂,對過敏體質的人尤其危險。胡蜂毒刺上無毒腺蓋,可對人發動多次襲擊或蜇刺人。
回覆列表
馬蜂的刺針還帶有毒液,其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及縮氨酸的混合物,並且毒液中還存在某些物質會吸引其他馬蜂共同發動攻擊。不同馬蜂對人的傷害程度不同,通常都會引起區域性腫脹、發紅、起疹、作嘔、腹痛、暈眩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會引起休克或死亡。通常馬蜂不喜歡黑色的東西和酒、蔥、蒜等刺激性氣味。如果人穿著黑色衣服或帶有上述氣味,更容易激怒它們。
蟄傷處理方法如下:
(1)不要緊張,保持鎮靜。
(2)有毒刺入面板者,先颳去毒刺。
(3)選用肥皂水、3%氨水、5~10%碳酸氫鈉水、食鹽水、糖水洗敷傷口。
(4)菊花葉搗爛敷貼。
(5)黃蜂螫傷,可用食醋或鮮馬齒莧洗淨,擠汁塗抹。
(6)大蒜或生薑搗爛取汁,塗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