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爾基的飛機

    南韓的文字叫諺文,現在的南韓稱其為“韓字”,北韓稱其為“北韓字”,以區別於歷史上的名稱“諺文”。其俗稱“北韓字母”、“音文”、“訓民正音”等,是北韓語所使用的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是一種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從而記錄語言的文字。又名:拼音文字。漢字是與之相對的表意文字、形意文字。簡單理解就是,諺文就是類似於我們拼音,把拼音當做文字,只不過諺文不是字母的外形,是脫胎於漢字的一種表音符號。更為類似的表達是,我們翻開字典的最後,會有一些類似於日文片假名的符號,那就是表音符號,現在臺灣還在用的學音符號。諺文就是這些學音符號。

    韓文是表音文字,沒有像漢語一樣有四個聲調的變化(咱們四聲尚不能表達完全),當遇到同音字時,讀出來難以分辨其意,就只能透過上下文語境來猜測詞的含義了。即使這樣,在很多情況下,韓語還是不能準確表達出含義,這就需要藉助漢字來理解,因為漢字表意,直接表明表達。並且韓語當中多數詞彙來源於漢字,韓語中70%的詞彙都是漢語漢字詞彙,發音也都是漢語的變音,很多也只有透過漢字才能完全理解,如成語,都是專有意義表達的,當你只是寫出表音文字,是難以看出文字的,就像給小學生寫出拼音,讓他寫出字,這是很難的。

    在古代北韓王朝,漢字是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分界線。能寫一筆好的漢字書法,能用漢字寫詩作賦,是上層社會的身份標識。而下層社會的庶民則與漢字無緣,其所使用的語言也沒有相對應的文字。因此公元1443年,北韓世宗大王下令創造專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現在的韓文),此稱為“訓民正音”。但是北韓王朝時代官方文書是純漢字書寫,官方文字還僅限於漢字。

    清朝末年,甲午戰爭之後,北韓半島(便於區分,以下乾脆都叫南韓吧)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日本的主導下,南韓開始了一場“文明開化”運動,也就是日本原來搞得那一套,把自家東西完全複製給南韓。日本一如既往的推行他們的語言文字,在南韓推行“國漢文字並用”政策,遭到了南韓民眾的抵制。南韓底層民眾使用的當然是表音文字,訓民正音。

    南韓在殖民時期,底層人民對日本的反抗是劇烈的(當時南韓的上層社會已經不抵抗了),例如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民間對日本殖民政策的全面抵制,和日本對於南韓民眾的迫害,使得普通民眾使用的文字更為強化使用於日常反斗爭的方方面面,因此表音文字被打上了反日、愛國的民族主義標識。

    1945年日本戰敗,二戰結束後南韓擺脫殖民統治,弘揚民族精神的愛國教育在人民中展開,提出全部使用表音字等於愛國。到了1948年,南韓政府制訂並頒佈了《北韓拼音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只能用表音字書寫。到1950年南北北韓戰爭時期,戰事中全國青年參軍受訓。他們由於學歷參差不齊,讀不懂混有漢字的教科書。於是首先在軍隊中統一使用表音字。而後擴充套件到全社會使用表音字。表音文字更是上升到了愛國統一戰線的高度上。

    1968年,南韓的朴正熙總統下令從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漢字,強行廢除教科書中使用的漢字。但由於社會上的輿論壓力(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廢除漢字的,也是不能完全廢除的),1972年確定恢復中學、高中的漢字教育。1974年確定學習1800個基礎漢字(初中900個,高中900個)。但之後仍是不斷地“去漢字化”運動。

    1999年2月,在時任總統金大中的大力倡導下,提出“從小學接受漢字教育,擺脫文化危機"的口號。南韓政府提出《推動漢字並用方案》,並決定,在公務檔案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將恢復使用已消失多年的漢字標記,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常用漢字必修教育”。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2009年,南韓健在的多位前總理在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的推動下,聯名向青瓦臺提出《敦促在小學正規教育過程中實施漢字教育的建議書》。他們認為,“這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專用韓文’的錯誤文字政策,今天南韓陷入了比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還要危急的文化危機中。”因此建議,“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小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分階段學習漢字,不應將漢字視為外語,而應為國語生活正常化,和韓文一起作為‘國字’進行教育。”

    這幾天看了很多關於南韓漢字存廢的文章,臨時歸結並依自己理解寫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茜和高圓圓一直都是公認的時尚女王,你更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