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最強的恐龍排行榜
1、蛇頸龍
2、滄龍
3、魚龍
4、棘龍
1、滄龍
滄龍,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雖然它的歷史很短,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是海陸兩棲動物。
它生活於白堊紀的馬斯特裡赫特階(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分佈於世界各地。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的白堊岩層中被發現。曾經被歸類於鱷形超目的卡普林鱷,也是滄龍屬的一個次異名。
滄龍的牙齒銳利呈圓錐型,彎曲呈倒鉤狀,雙顎在咬合的同時產生巨大扭力可將獵物攔腰咬斷。另外其上顎內部還有一圈內齒用於拖拽食物。科學家推測,滄龍應該是將獵物咬斷或撕裂為適當尺寸再吞下,其進食方式類似科莫多巨蜥,只是要血腥的多。
滄龍視覺很弱,但是嗅覺和聽覺非常發達。它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舌頭依舊是主要的嗅探器官;它們的耳朵構造特殊,可以把聲音放大38倍。科學家由其頭部化石推定,滄龍利用上顎側面與吻部的一組神經偵測獵物發出的壓力波,以此確定目標的準確位置,就像今天的虎鯨利用聲音定位一樣。
2、蛇頸龍
是一種比較喜歡在淺水環境中生活的海生爬行類動物。個子非常的大,並且有著常常的脖子,所以稱之為蛇頸龍。
蛇頸龍主要是在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了侏羅紀的時候,世界各地都有了這種生物,白堊紀末期的時候滅絕。它是海洋中的霸主級別。
身長可以達到12米,身體寬扁形狀,顎上面有著尖尖長長的牙齒,在穿過魚群的時候透過擺動頭來將魚群吸入附中。
傳統理論認為蛇頸龍在海洋中主要以魚、魷魚和其他游水動物作為食物,其實 不然,在化石中竟發現蛇頸龍腸胃中殘留著蛤蜊、螃蟹和其他海底貝類動物,這證明蛇頸龍的食譜要更為廣泛,不僅僅侷限於獵食游水魚類,還可以利用長長的脖頸伸到海底尋覓各種貝殼類、軟體類動物。
在白堊紀末期,蛇頸龍漸漸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與恐龍走向滅絕之路,而體積龐大、更為兇猛的滄龍成為了海洋中強大的掠食者。
魚龍大家族中最常見的就是生活在1.5億年前的真魚龍了,我們常說的典型的魚龍就指的是它。它的身體為流線型,面板裸露,很適於在水中游泳。它長長的腦袋,鼻孔長在頭上方,嘴裡長滿了又尖又大的牙,最多可達200個。魚龍有兩隻大眼睛,還長著一種叫鞏膜環的保護眼睛的結構,這說明魚龍的視力很強。它的聽力也比其他爬行動物好。
在德國侏羅系的海相地層中盛產魚龍化石,儲存情況非常好。在粘土板岩上,常從側方印出清楚的身體軟體部分,可清晰見到一個肉質的背鰭和尾部由一串下折的尾椎骨構成的上葉小,下葉大的倒歪形尾。魚龍的這一體現快速游泳的適應型式從三疊紀延續到白堊紀,僅有量的改變。例如它們的個體變大,歪形的尾鰭加大,前肢鰭腳變長。
古生物學家發現魚龍化石體內常儲存有一些 特別的東西,如骨骼、石頭等,後來經研究發現這些骨骼是頭足類動物的骨骼(已經滅絕的頭足類動物,大部分是箭石)。據此,部分古生物學家認為:頭足類是魚 龍的主要食物,除此之外,魚龍還吃魚和其他海洋動物。
棘龍的頭顱骨長1.75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動物。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顯示棘龍是已知的唯一會游泳的肉食恐龍。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1.65米(正模最大的一根),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面板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然而有極少數科學家卻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類似美洲野牛的脊背)。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調節體溫、儲存脂肪能量、散發熱量、吸引異性、威脅對手、吸引獵物等。
棘龍大約生活在1.14億年前-6500萬年前,白堊紀中期時的非洲北部沿海地區,到21世紀那裡早已成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但在當時還是大片植被茂密、食物充足的河口三角洲,與棘龍分享同一片土地的,還有鯊齒龍等多種大中型食肉恐龍,不過它們因棘龍屬半水生恐龍,很少跟棘龍搶食。
棘龍的身體構造,尤其是頭骨、牙齒,也顯示他們非常適應捕魚生活。它們的上下頜又長又窄,可以緊密嵌合,便於牢牢固定住身體滑溜的魚。
水中最強的恐龍排行榜
1、蛇頸龍
2、滄龍
3、魚龍
4、棘龍
1、滄龍
滄龍,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雖然它的歷史很短,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是海陸兩棲動物。
它生活於白堊紀的馬斯特裡赫特階(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分佈於世界各地。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的白堊岩層中被發現。曾經被歸類於鱷形超目的卡普林鱷,也是滄龍屬的一個次異名。
滄龍的牙齒銳利呈圓錐型,彎曲呈倒鉤狀,雙顎在咬合的同時產生巨大扭力可將獵物攔腰咬斷。另外其上顎內部還有一圈內齒用於拖拽食物。科學家推測,滄龍應該是將獵物咬斷或撕裂為適當尺寸再吞下,其進食方式類似科莫多巨蜥,只是要血腥的多。
滄龍視覺很弱,但是嗅覺和聽覺非常發達。它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舌頭依舊是主要的嗅探器官;它們的耳朵構造特殊,可以把聲音放大38倍。科學家由其頭部化石推定,滄龍利用上顎側面與吻部的一組神經偵測獵物發出的壓力波,以此確定目標的準確位置,就像今天的虎鯨利用聲音定位一樣。
2、蛇頸龍
是一種比較喜歡在淺水環境中生活的海生爬行類動物。個子非常的大,並且有著常常的脖子,所以稱之為蛇頸龍。
蛇頸龍主要是在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了侏羅紀的時候,世界各地都有了這種生物,白堊紀末期的時候滅絕。它是海洋中的霸主級別。
身長可以達到12米,身體寬扁形狀,顎上面有著尖尖長長的牙齒,在穿過魚群的時候透過擺動頭來將魚群吸入附中。
傳統理論認為蛇頸龍在海洋中主要以魚、魷魚和其他游水動物作為食物,其實 不然,在化石中竟發現蛇頸龍腸胃中殘留著蛤蜊、螃蟹和其他海底貝類動物,這證明蛇頸龍的食譜要更為廣泛,不僅僅侷限於獵食游水魚類,還可以利用長長的脖頸伸到海底尋覓各種貝殼類、軟體類動物。
在白堊紀末期,蛇頸龍漸漸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與恐龍走向滅絕之路,而體積龐大、更為兇猛的滄龍成為了海洋中強大的掠食者。
3、魚龍
魚龍大家族中最常見的就是生活在1.5億年前的真魚龍了,我們常說的典型的魚龍就指的是它。它的身體為流線型,面板裸露,很適於在水中游泳。它長長的腦袋,鼻孔長在頭上方,嘴裡長滿了又尖又大的牙,最多可達200個。魚龍有兩隻大眼睛,還長著一種叫鞏膜環的保護眼睛的結構,這說明魚龍的視力很強。它的聽力也比其他爬行動物好。
在德國侏羅系的海相地層中盛產魚龍化石,儲存情況非常好。在粘土板岩上,常從側方印出清楚的身體軟體部分,可清晰見到一個肉質的背鰭和尾部由一串下折的尾椎骨構成的上葉小,下葉大的倒歪形尾。魚龍的這一體現快速游泳的適應型式從三疊紀延續到白堊紀,僅有量的改變。例如它們的個體變大,歪形的尾鰭加大,前肢鰭腳變長。
古生物學家發現魚龍化石體內常儲存有一些 特別的東西,如骨骼、石頭等,後來經研究發現這些骨骼是頭足類動物的骨骼(已經滅絕的頭足類動物,大部分是箭石)。據此,部分古生物學家認為:頭足類是魚 龍的主要食物,除此之外,魚龍還吃魚和其他海洋動物。
4、棘龍
棘龍的頭顱骨長1.75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動物。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顯示棘龍是已知的唯一會游泳的肉食恐龍。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1.65米(正模最大的一根),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面板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然而有極少數科學家卻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類似美洲野牛的脊背)。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調節體溫、儲存脂肪能量、散發熱量、吸引異性、威脅對手、吸引獵物等。
棘龍大約生活在1.14億年前-6500萬年前,白堊紀中期時的非洲北部沿海地區,到21世紀那裡早已成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但在當時還是大片植被茂密、食物充足的河口三角洲,與棘龍分享同一片土地的,還有鯊齒龍等多種大中型食肉恐龍,不過它們因棘龍屬半水生恐龍,很少跟棘龍搶食。
棘龍的身體構造,尤其是頭骨、牙齒,也顯示他們非常適應捕魚生活。它們的上下頜又長又窄,可以緊密嵌合,便於牢牢固定住身體滑溜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