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2年5月,德軍為奪取高加索地區的油田,準備實施“藍色方案”之際,蘇軍西南戰略方向總司令鐵木辛哥,積極響應最高統帥的號召,依託“巴爾文科沃突出部”,搶先發動了哈爾科夫戰役,欲將當面的德軍第6集團軍一舉殲滅。

    結果,非但未達成戰役目的,反而陷入德軍的包圍圈中損失了30萬人。蘇聯統帥終於意識到“德軍依然強大,戰爭遠未結束”,並開始重新調整戰略部署。然而,他的再一次誤判,使得德軍的“藍色方案”達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這是為何呢?

    蘇聯統帥的大本營代表制度。

    德軍取得哈爾科夫戰役勝利後,為了給夏季進攻(所謂的“藍色方案”)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建立堅固的前進基地,決定乘勝追擊,圍殲哈爾科夫周邊孤立的蘇軍2個集團軍,併為此集結33個師共計約55萬人,從兩個方向開始進攻。

    讓德軍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蘇軍雖然同以往那樣一觸即潰,但不再拼命死守,可以說是“溜得很快”,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僅俘虜 2.5萬蘇軍,推進了35公里,只能說是戰績一般。但對鐵木辛哥來說,其在蘇聯統帥心中的地位直線下降。

    儘管二人對哈爾科夫地區損失30萬蘇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作為戰役指揮官並積極倡導進攻的鐵木辛哥,只能替最高統帥“背黑鍋”了;更何況,在德軍繼續進攻中,他也表現得差強人意、令人失望,西南方向指揮部只會大踏步地後退。

    不僅如此,鐵木辛哥為了繼續“進攻”,邊撤退邊要援兵,蘇聯統帥在拒絕多次後,發電文諷刺挖苦道:“假如市場上有步兵師賣,我一定給你買五個、六個,遺憾的是沒有賣的;你應該學會以少勝多,否則只會把更多的裝備白送給德華人”。

    鐵木辛哥已經感到蘇聯統帥開始不信任他了。緊接著,讓他難以接受的事發生了,西南戰略方向總指揮部被撤銷了。這意味著,原先擁有2個方面軍的鐵木辛哥只能擔任西南方面軍司令員了。說白了,這種許可權的限制,其實就是變相的責罰。

    更有甚者,蘇聯統帥委派華西列夫斯基一干人等,到前線指揮部“幫助”鐵木辛哥,實際上這些“大本營代表”就是督戰。從此,在以後的衛國戰爭中“大本營代表制度”被固化和定型了下來,成為蘇軍統帥部直接指揮方面軍的重要舉措。

    蘇聯統帥誤判形勢,致使德軍進展順利。

    1942年6月,因哈爾科夫作戰不利而“失寵”的鐵木辛哥,急於想得到更多的部隊來“掰回面子”,特別是透過繳獲的一份德軍軍事地圖,驗證了自己對德軍將在南部有所“大動作”的判斷。於是,他有了請求增援、阻敵進攻的絕佳理由。

    然而,蘇聯統帥對其判斷反應十分冷淡,認為這只是德軍下一步總計劃的一部分,其戰略重點依然是莫斯科方向,甚至一度認為這是德華人故意設下的“騙局”。但為了以防萬一,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前往西南方面軍進行督戰。

    正是蘇聯統帥的誤判,反而為德國元首實施“藍色方案”提供了便利。自親自擔任陸軍總司令以來,這是他謀劃的第一場大規模進攻,為了首戰告捷,以及證明自己的指揮水平高於看不慣他的陸軍將領們,德國元首可以說是傾注了很多心血。

    一是,大量的新銳部隊加入到南方集團軍群。儘管當時的德國並未進行全國動員,預備部隊建設相對滯後,但德國元首還是從本土和佔領區抽調了18個師,使得南方集團軍群成為三個集團軍群中最大的一個,總兵力達97個師、約170萬人。

    二是,按照計劃原本6月中旬就開始的行動,由於第8航空軍尚在支援曼施坦因發動的克里木戰役,其他地面部隊尚未集結完畢,以及天氣惡劣等原因多次被延遲,並且為了擁有更好的戰爭態勢,必須等到幾個區域性戰役獲得勝利後才能進行。

    更關鍵的是,德軍“藍色方案”規模過於宏大,需要同時在高加索地區以及頓河-伏爾加河流域發起大規模進攻,而在兩個地域遼闊的戰略方向作戰,單由一個集團軍群司令部執行顯然難以承擔,必須將南方集團軍群拆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

    6月28日這一天,戰役正式打響。德軍只進行了30分鐘炮火準備,繼而以“閃擊戰”展開進攻,由於蘇聯統帥的誤判,致使德軍順利突破蘇軍防線僅2天就推進了40公里,沃羅涅日岌岌可危,當蘇聯統帥下令3個坦克軍前往增援時,已為時已晚。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偷莎士比亞的賊四字好詞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