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OVE懷瑾握瑜
-
2 # 走呀,一起
秦始皇兵馬俑(中國陝西)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在統一了中國之後,下令修建長城,對人民實行殘酷統治。作為天下一哥的他,唯一懼怕的是上天的震怒。為此,下令修建一座龐大的陵墓,讓8000名真人大小的彩繪武士日夜守衛在身旁。
據說秦始皇陵的頂部是玉石製成的,墓室內有流淌的水銀組成的河流。動用70多萬勞工,經過30多年的勞作,陵墓才得以竣工。許多參與設計及施工的人員被活活封閉在陵墓內,為的是不讓他們洩露工程秘密。
儘管如此,但盜墓者在秦始皇死後一直在尋找陵墓的蹤跡,全都無果而終,陵墓至今未被開啟。根據最近的磁測結果,皇陵中有一座小山似的金銀財寶。
二、奈費爾塔裡王后陵(埃及王陵谷)
奈費爾塔裡王后陵,於1904年被發現在埃及王陵谷, 挖掘古墓是追溯歷史的最佳方式。不論修建得多麼豪華,不論是否有金銀珠寶,不論是否還能意外發現其他洞穴,古墓暴露出來的是有關墓主人及其當年生活的各種引人入勝的秘密。美國《焦點》雜誌秋季號刊登,奈費爾塔裡王后陵(發現地及時間:埃及王陵谷,1904年) 是已發掘的世界10大古墓之一。
2016年6月,奈費爾塔裡王后陵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奈費爾塔裡一詞的意思是“最美麗的人”,無怪乎她是拉美西斯二世國王最寵愛的妃子。她去世時,這位偉大的法老開始在王陵谷修建規模堪稱最大、最為豪華的陵墓。三個墓室的牆上都貼著描繪著奈費爾塔裡王后在“天堂”的生活。其中許多畫儲存完好,彷彿是昨天才剛剛畫就的。可是,盜墓者盜走了奈費爾塔裡王后的木乃伊及其佩戴的許多珠寶。可這不併影響奈費爾塔裡王陵成為古埃及文明的一顆明珠。
三、圖坦卡蒙法老墓(埃及王陵谷)
圖坦卡蒙是3300多年前的一個年輕埃及法老,他曾在金雕御座上管理著龐大帝國。圖坦卡蒙是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他的豪華陵墓和黃金面罩已成為埃及古老文明的重要象徵。
2016年6月,圖坦卡蒙陵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這是3300年來惟一一個完好無缺的法老陵墓,也是埃及最豪華的陵寢,更是埃及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
那成為埃及文明象徵的純金面具、純金製成的棺材、純金雕制鑲滿寶石的王位、鋪滿墓室牆壁的純金浮雕,以及那具完整無缺的木乃伊……所有一切都讓人類驚歎,3300年前埃及人的工藝技巧和現在的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
圖坦卡蒙陵墓的發現是世界考古工作成功的頂峰,也是考古史的重要轉折點。所有出土文物超過10000件,每件都是無價之寶。考古挖掘工作歷時3年,當時挖掘人員從墓的出口抬出女神哈托爾牛頭靈床的鏡頭,已經成為考古史上無法超越的經典;埃及政府又花費了整整10年的時間把它們運到開羅,開羅博物館之前的所有藏品都因之黯然失色;而徹底研究它們可能需要未來人類全部的時間。其文物無可比擬的歷史價值和所蘊涵的謎團使圖坦卡蒙陵墓排在世界十大寶藏的第一位。
四、文身並身披盔甲的皇后墓(秘魯埃爾布魯霍)
文身並身披盔甲的皇后墓是在秘魯出土的,其中一具莫切時期的木乃伊令所有人都感到困惑。這名女性木乃伊下葬時身披皇家武士的所有盔甲,而據認為莫切時期的領導人都為男性;這名女性的屍體被緊緊包裹著,身上被一種紅色的礦物質塗抹,安放在一座土坯墓穴中。
在其身旁躺著一名陪葬的少女,散落著一頂金王冠和一隻金碗。此墓是在皇家禁地一個金字塔似的山頭上被發現的。據說其後人就在這裡焚燒祭祀她的物品。文身並身披盔甲的皇后墓於2016年6月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五、巴勒莫嘉布遣會修士的地下墓穴(義大利西西里島)
巴勒莫嘉布遣會修士的地下墓穴1599年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發現的地下墓穴。在這處天主教地下墓穴的牆壁上共懸掛陳列著8000具木乃伊屍體,這些屍體的脖頸和腳被吊鉤懸掛,穿著價值昂貴的衣服,屍體的頭部下垂著看上去就像在默默地祈禱。這些木乃伊屍體擺放姿態各不相同,比如:兩個兒童並排地坐在一張搖椅上,男人、女人、少女、兒童、僧侶和天主教徒都分別被陳列。
巴勒莫嘉布遣會修士地下墓穴們於一個神秘天主教地下,人們步行走在碎石地下室中,可與幾百年前儲存完好的8千具木乃伊屍體面對面近距離接觸。這聽起來有點兒像恐怖電影中的驚悚情節,但實際上這是真實存在的,義大利西西里島巴勒莫的天主教地下陵墓每年吸引了數以千計遊客慕名前來一睹神秘的木乃伊屍體。
西西里島人以這處地下墓穴為驕傲,到訪者經常慕名而來,並向死者進行祈禱。最後一個儲存在這兒的屍體是一個小女孩,年齡僅有2歲,名叫羅莎利婭.洛姆芭爾多,當時屍體儲存的時間是1920年。她是死於肺炎,由一位名叫阿爾佛雷德.撒拉菲亞的醫生進行屍體儲存,這位醫生是當時唯一一位能夠進行屍體防腐的天主教徒。她的屍體儲存幾乎完整無缺,從她的黑髮碧眼到細緻的眼睫毛都清晰可見。
六、薩頓胡(英格蘭薩福克郡)
薩頓胡是七世紀皇家墓地。1939年,考古發掘顯示這個墓是一條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快速戰船,長27米,寬4.2米,中間為墓室。墓內裝有很多珠寶,據推斷它們屬於英格蘭最早的一位國王東英吉利國王雷德沃爾德。墓地的酸性土壤意味著只有鉚釘和船的形狀尚可存在,此外還有一些跡象顯示那裡曾經躺過墓室的主人。
由於在發掘這艘船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屍體。因此它僅僅作為一份獻給死於公元7世紀,已葬於別處的一位盎格魯一撒克遜國王的精美紀念品。但沒人知道他的姓名。也許他是一個基督教徒,而船葬這一儀式是為了使他手下那些不信仰基督教的貴族們相信,他會為他們死後的生活做好準備。
他顯然很富有。珍寶中有一個裝飾得極其華美的腰帶扣子。它用純金製成,重412克。
來到英格蘭的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極其排斥羅馬文化,包括使用拉丁語。他們帶來了第一部不屬於地中海文化的文學作品。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的史詩《貝奧伍爾夫》敘述了5世紀時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的一些大事,那時當地的英雄貝奧伍爾夫殺死了一頭可怕的怪獸,它名格勒代爾,曾對附近的王國造成過很大的威脅。
船中還有一頂華美的鐵頭盔,用鍍金和鍍銀加以裝飾,還鑲有石榴石。另外一艘葬船中的珍寶包括有一個黃金的錢匣蓋子和兩隻飲酒的角杯。
七、厄茨冰人(奧地利厄茨河谷)
厄茨人是一個生活在5000年前的銅器時代的男子,自1991年以來,八名與這具冰凍乾屍有關聯的人先後死去這引起了有關者將遭受厄運的詛咒的謠傳。
1991年,德國旅行者在靠近義大利和奧地利邊界附近的阿爾卑斯山厄茨河谷的一處冰川發現了這具攜帶工具的冰凍乾屍。研究表明他死時的年齡在40到50歲,身高1.6米,他吃的最後一頓飯是羚羊肉和鹿肉,還有穀物和水果。他的肩部肉內有一個箭頭,身上還留有另外四個人的血跡,他手上的傷口和傷痕表明厄茨冰人是被人殺害的。
之後,八名與這具冰凍乾屍有關聯的人先後死去——這引起了有關者將遭受厄運的詛咒的謠傳。但是世界著名厄茨冰人研究專家、考古學家康拉德·斯平德勒駁斥了這種說法,說“這純屬媒體的渲染。下一次你們該說我將是下一個要死的人了”。有意思的是,斯平德勒說過這話後,不久也莫名其妙的去世了。
八、馬王堆漢墓 (中國湖南)
馬王堆漢墓古屍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墓葬的橫空出世。有人把它譽為中華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儘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二”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
馬王堆漢墓古屍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她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長沙市東郊五里碑附近有一處土丘,相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此處有兩座面積相當、頂部呈圓狀的土冢,傳說是長沙王劉發安葬母親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處,故稱“雙女冢”。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為研究漢初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千年女屍的科學詮釋 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出土是20世紀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尤其是1號墓內的千年女屍更受到國內外科技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儲存記錄中的奇蹟”。
九、吼叫的獅子(義大利韋約)
2006年5月,有盜墓者帶著義大利警方人員來到位於羅馬北部的一座小山前。山裡有一座古墓,裡面埋葬的是伊特魯里亞(義大利中西部一個古國)一位王子。該地下墓室裝飾著遷徙的鳥群和吼叫的獅子(有人質疑那些所謂的“獅子”不過是一些鹿或馬)。這是公元前700年的繪畫遺蹟,是歐洲最早的墓室溼壁畫。警察還在墓室裡發現了一把戰劍,一些希臘花瓶以及一輛銅製雙輪戰車。
十、10.龐貝(義大利坎帕尼亞)
龐貝古城是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帕尼亞地區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距羅馬約240千米,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維蘇威火山東南腳下10千米處。西距風光綺麗的那不勒斯灣約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勝地。
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強烈的地震襲擊了這一地區,造成了許多建築物的毀塌,我們今天在龐貝城看到的許多毀壞的建築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過後,龐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華。
公元79年8月24日這一天,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了。厚約5.6米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將龐貝城埋葬於地下,使它變成一座巨大的墓地,隱藏了1600年之久。
1594年,人們在薩爾諾河畔修建飲水渠時發現了一塊上面刻有“龐貝”字樣的石頭;1707年,人們在維蘇威火山腳下的一座花園裡打井時,挖掘出三尊衣飾華麗的女性雕像。人們以為這些不過是那不勒斯海灣沿岸古代遺址中的文物,沒有人意識到,一座古代城市此刻正完整地密封在他們腳下佔地近65公頃的火山岩屑中。
1748年,人們挖掘出了被火山灰包裹著的人體遺骸,這才意識到,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的爆發掩埋了一座城市,灰燼中的洞眼是已腐爛的屍體留下的空間。一位名叫朱塞佩·菲奧雷利的考古學家將石膏注入洞眼內,由此得到的石膏模型呈現了人與動物在試圖逃跑時,被凍結的瞬間畫面
-
3 # 手機使用者6088372391
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蓆,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秦俑特點: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髮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
兵馬俑雕塑採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都經過精心彩繪。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髮髻、鬍鬚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
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個體整體間均有差異,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豔而和諧的彩繪,使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
回覆列表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王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 ,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歷史沿革
《史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記·高祖本紀》 、《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蹟,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
1974年0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製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0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0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蓆,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遺址考古
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東1千米處,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馬俑坑。一號坑在南,東西長216米,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寬98米,面積為6000平方米。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按兵馬俑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戰車100輛,戰馬100匹。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