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學愛普及的阿龍

    【原文】

    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願有所記。”予發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問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為也。”問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險,而岳陽,荊、潭、黔、蜀四會之衝也。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至無所寓,則皆泊南津,其有事於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於州者,近而且無患。”問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殺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萬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時以成。”問其始作之謀,曰:“州以事上轉運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覆,而又上於朝廷,決之三司,然後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

    蓋慮於民也深,則其謀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於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陽四會之衝,舟之來而止者,日凡有幾!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於人物,可以數計哉?夫事不患於不成,而患於易壞。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於殆廢。自古賢智之士,為其民捍患興利,其遺蹟往往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則民到於今受其賜,天下豈有遺利乎?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聞當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嘗顯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餘,以利及物。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後法,一宜書。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嶽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慶曆六年某月某日記。

    【譯文】

    有一個從岳陽來的客人,拿著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圖來告訴我說:“請您寫篇記敘的文字吧。”我開啟信看著地圖,看到從岳陽門往西到金雞的右邊,其外面有一個又高又長的建築,叫做偃虹堤。問來人謀劃建造此堤的人和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說:“這都是我們滕太守做的。”又問他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回答說,洞庭湖是天下最險要的,岳陽又是荊州、湘潭、貴州和四川四個地方的要衝。過去往來於洞庭湖的船隻,到了也沒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津停泊,遇到需要到州中辦事的又遠又累,而且常常恐懼風波,擔心船翻人被淹死。現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不擔心。”我問這個堤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說:“全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邊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萬五千五百個工,如果不耽誤時間可以完成。”我問他開始是如何謀劃的,回答說:“州里把這個事上報給轉運使,轉運使選擇有能力的官吏視察是否可行,反覆了多次,最後上報朝廷,由三司來決定,三司決定說可行,他們都不能改變我們太守的主意。”然後催促我說:“這是有德行的人的舉動,可以為此寫篇文字。”

    大概深深考慮老百姓的人,在謀劃一些事情時是精到的,所以能夠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看那百步遠的湖堤,可以抵擋天下的險阻和不可測量的擔心,恩惠當地百姓並且遍及於荊州、湘潭、貴州、四川,凡是往來於湖中的人,不論是遠是近都得到這個堤的利益。而且岳陽又是四個地方的要衝,往來的船隻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長久不壞,那麼滕子京太守對人或物的恩惠,難道是可以用數計算的嗎?事情不怕幹不成,怕就怕容易壞。建造人開始並非不想讓它長久完好,可是繼承者倒常常把它廢棄。自古以來的有才德的人,為了百姓興利除弊,它們的遺蹟到處都有。如果繼承者都像建造者用心,那麼百姓到現在仍然受惠,天下還有把有利的事物丟掉的嗎?這也是滕太守擔心的原因,所以讓我寫篇紀念文字給後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強,在當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時候,他曾經被朝廷任用過。但還沒有功成名就,就退下來當一州的太守,並沒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發揮,憑修這個堤來惠及百姓。他深思熟慮,事半功倍,這種作事的行為可以讓後世的人效法,這是我第一個應該寫此記的理由。不只是想著為當時的人讚譽,而是想為千秋萬代獲利,並且告訴後代不要廢棄,這是我第二個寫此記的理由。岳陽的百姓與洞庭湖中往來的人們,都想為滕太守寫這個紀,這是我第三個寫此記的理由。有三個寫記的理由而不能不寫,於是就寫下了此篇文字。

    慶曆六年某月某日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柿子介殼蟲什麼時候打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