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那是“反應裝甲”,裡面是惰性炸藥,子彈打在上面沒反應,但對破甲彈、反坦克導彈攻擊會自爆,從而對反坦克導彈進行破壞。

  • 2 # 軍武吐槽君

    爆炸反應裝甲其實就是安裝在坦克上的惰性炸藥包,這個炸藥包的藥量和成分經過了精確的計算,既不會損傷到坦克自身在受到子彈和小口徑炮彈衝擊時又不會爆炸,只有遭到大威力的反坦克武器攻擊時,就會拋射出去爆炸從而把來襲的炮彈火箭彈炸燬或者削弱其能量達到保護坦克的作用。

    坦克從英華人發明以來就一直受到反坦克火力的威脅,因此坦克一直非常強調自身的防禦性能,在最初的幾十年裡,幾乎所有坦克強國的發展方向都是透過提高坦克自身的裝甲厚度來提高防禦力,但是隨著裝甲厚度的提升,坦克的質量也在不斷增加,坦克的透過性越來越差,坦克發動機所要求的功率也越來越大,而且反坦克炮彈和導彈的穿甲能力越來越強,提升裝甲厚度已經不是最好的防禦措施了。因此需要尋求新的方向在不大幅度提高坦克重量的情況下又能很好提高坦克防禦能力,爆炸反應裝甲就隨之應運而生。現代的"反應裝甲"是以色列首先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黎巴嫩戰爭中首次用作實戰,由於效果很好,各個國家爭先效仿。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我都會一一回答的!謝謝!

  • 3 # 槍與火花

    最近《紅海行動》口碑票房雙豐收,製作精良、軍事素質過硬的電影很快在觀影人群中掀起一陣“軍事風暴”,這也是我關於《紅海行動》答的第三個題了。平時一般只有真正愛好者關注的軍事板塊也湧入了很多“圍觀群眾”,不過這也正是國防教育的好時機。

    下面進入正題,首先解釋一下坦克上掛的“小盒子”。

    “小盒子”:其實我叫反應裝甲

    咱們好多觀眾都注意到了蛟龍小隊駕駛的坦克的正面和側面上面掛滿了“小盒子”,似乎在其他有坦克出場的電影裡面不太常見,比如有經典坦克對決的《狂怒》中,謝爾曼和虎式上面光禿禿的似乎也沒有什麼“小盒子”啊。其實這個“小盒子”叫做反應裝甲,是一些裝有惰性炸藥塊的“鐵盒”,1982年由以色列研發,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戰鬥中首次使用,自然在二戰題材的電影裡面看不到。

    上圖就是《紅海行動》中蛟龍小隊駕駛的T-72坦克,可以看到坦克側面、正面、炮塔的外裝甲上都附裝有反應裝甲。

    反應裝甲:其實我應付不了電影中的高爆榴彈

    現代坦克的最大敵人就是反裝甲彈藥,又以其中的破甲彈為甚。破甲彈的作用原理是利用聚能裝藥爆炸後形成的金屬射流穿透裝甲。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對裝甲威脅最大的就是產生的高溫高速的金屬射流。而反應裝甲就是為應付破甲彈而生,反應裝甲的惰性炸藥在金屬射流的激發下爆炸,衝散金屬射流的形狀,大大減小金屬射流的作用效果,起到了被動防禦破甲彈的作用。

    大家如果還有印象的話,導演專門給兩輛坦克的裝填過程給了特寫,雙方給坦克火炮裡都裝填的是利用炮彈戰鬥部爆炸產生衝擊波傷害和破片傷害的榴彈。可能當時導演為了給敵方駕駛的M60A3多次擊中我方T-72也沒能擊穿坦克圓場,沒想到給自己挖了另一個坑。

    大家可能以為對坦克產生傷害的只有反裝甲彈藥,而利用戰鬥部爆炸產生殺傷作用的榴彈對坦克這個鐵疙瘩沒有什麼作用。其實不然,榴彈在近距離爆炸產生的衝擊波經過坦克車體衰減依然對坦克內乘員有很大殺傷作用,在緊貼坦克表面爆炸時甚至會產生崩落效應,產生類似碎甲彈的殺傷效果。這也是我軍現在在研究坦克攜行彈藥配比時,也會考慮一定數量榴彈的原因。

    而反應裝甲對於榴彈的防禦效果遠不及對於破甲彈的效果,至少沒有電影中展示的那樣明顯。

    那“接對面一炮”目的何在

    大家可以發現,敵方的M60A3與我方駕駛的T-72在追逐過程中,你來我往來回數炮都沒有擊中,這並非完全是因為劇情需要。主要是因為這兩型坦克配備的都是較落後的擾動式火控系統,不具備動對動射擊能力,所以來回數炮無一命中也很正常。

    在這種情況下,短停射擊比行駛中直接開炮更為靠譜。隊長果斷選擇用防禦能力相對較強的側裝甲捱上一炮,換取寶貴的靜止瞄準時間來攻擊敵方裝甲防禦較弱的炮塔。這也就是隊長要“接對面一炮”的原因。

    正是這些嚴謹考究的小細節讓《紅海行動》好評如潮。真實的戰場環境和戰術設計讓我們感受到導演的誠意。就像海報中說的一樣,這一次,我們來真的!

  • 4 # 種花剪影

    爆炸式反應裝甲,裡面是惰性炸藥高爆彈,破甲彈,碎甲彈這些化學彈打到上面會引爆反應裝甲。干擾炮彈爆炸的衝擊波和金屬射流,削弱彈片的穿透能力。但對穿甲彈脫殼彈這種動能彈的防禦能力非常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實驗班被調到普通班,如何保持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