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
【詩大意】 急風呼嘯,天空高遠,耳邊不時傳來峽中猿猴悲哀的叫聲;在冷清的洲渚和白茫茫沙灘的上空,鳥群在盤旋飛翔。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瑟秋風中紛紛飄下,望不見盡頭的長江奔騰洶湧而來。常年在萬里之外客居,秋來更增添了悲愁; 暮年衰弱多病,現在又孤零零地獨自登臺。時世艱困,遭遇艱辛,可恨這雙鬢已變白; 窮途潦倒,狼狽不堪,偏又剛剛暫停澆愁的酒杯。
【賞析】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天流寓夔州時所作。夔州即今四川奉節縣,地處長江三峽瞿塘峽的入口處。杜甫此時56歲,年老體衰,久客不歸。這年重陽節扶病登高,看到蕭瑟的秋景,觸目傷懷,寫下了這首名詩。
詩的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句寫登高仰望,寫山,七個字描繪了三種景物: 秋風急吹,天高氣爽,峽中不斷傳來猿猴長嘯之聲,哀轉欲絕,其中有目見,有耳聞。第二句寫登高俯視,寫水,七個字亦描繪了三種景物: 清清的洲渚,白白的沙灘,鳥兒在來回飛翔,全是目見。首聯六種景物,都具有秋天的節令特徵和三峽的地方特色,構成了一幅登高望遠的幽美悽清圖畫,並在猿猴哀鳴和洲渚冷清的描繪中,傳達了詩人淒涼哀傷的主觀感受。兩句雖全是景語,不著一個情字,但情由景生,又情寓景中。此聯為對句,錙銖鈞兩,毫髮不差,屬對精嚴; 在語意上,則一仰一俯,一山一水,動盪流走,具工整靈動之妙。
頷聯兩句分承首聯的一、二句,從大處、遠處落墨,進一步描寫登高望到的山景和江景。寫山景,著重描繪蕭瑟秋風中落葉發出的聲響; 寫江景,主要刻畫洶湧奔騰的長江水勢。十四個字,把夔州附近特有的山水並勝、耳目兼攝的秋天景色充分地勾畫出來了,宛如一幅形神畢肖的三峽秋景圖。“無邊”和“不盡”,是登高望遠時才有的感覺,以此分別形容“落木”和“長江”,顯得意境開闊,從而在原本悽清的景色描寫中增添了寥廓的成分; 在原本寓有的悲涼感情中夾雜了豪壯的色彩。“蕭蕭”、“滾滾”兩組疊字的運用,不僅形象地寫出了落葉飄然而下和江水奔湧的氣勢,上接“無邊落木”和“不盡長江”,共同組成登高所見的壯觀,而且增強了詩句的音樂性,具有一種音韻之美。這兩句在結構上既承上,又啟下,“落木”、“蕭蕭”加濃了秋意,於是直逼出詩人“悲秋” 的感慨,過渡到後面的詩句十分自然。
詩的後四句寫登高感觸之情。
頸聯抒寫自己長期漂泊,觸景生悲和多病纏身、登高傷懷的悽苦心情。十四個字包括了八層意思: 即他鄉作客,萬里之外作客,長期作客,悲秋之時作客; 重陽登臺,獨自登臺,扶病登臺,暮年登臺。透過這種層層遞進的渲染,最後落腳到“悲秋”與“登臺”,和前面所寫秋景相連,把詩人觸發起的悲愁之意和孤獨之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了杜甫詩歌語言的高度概括力。此聯形象性亦極強,雖全是情語,不著一個景字,但我們彷彿看到了在秋風蕭瑟、落葉紛紛的天氣中,一個年老多病,拖著沉重的步伐,懷著悲涼的心情,緩緩走上高臺的老詩人的形象。所以這一聯又情中有景,情與景水乳交融。
尾聯敘寫自己艱難潦倒的遭遇和悲涼寂寞的情懷。第七句緊承第五句,述說自己由於長期漂泊,備嘗艱辛。“艱難”二字,不僅指個人生活艱辛,而且指國家時局艱困。本來這種狀況正需自己努力來改變,可是兩鬢染霜,白髮日添,力不從心。“苦恨”一詞,寫出了詩人因年老而無法使自己和國家的命運改觀的痛苦,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可貴情操。第八句緊承第六句,寫自己窮途潦倒,本來還可借酒澆愁,可是現在因病而戒酒,顯然連重陽節的菊花酒也不能喝,既渲染悲愁無法靠酒來排遣而益增,又緊扣詩題“登高”。前面六句寫得飛揚震動,這兩句以軟冷之語收結,一張一弛,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
杜甫自己曾說: “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這詩就取得了幽美的畫意、濃郁的詩情與精嚴格律的和諧結合。全詩初讀一氣呵成,似乎句句都不對,實則整齊勻稱,句句都對。此詩不但句子之間講對仗,而且有的句中字與字之間也講對仗,如第一句中 “天”對“風”,“高”對“急”,第二句中“沙”對“渚”,“白”對“清”。此外,該詩的平仄粘綴也都符合詩律。篇中悽清壯闊的畫面,沉鬱悲涼的感情,就是在這樣格律細密、節奏頓挫、聲調鏗鏘的詩句中傳出的。楊倫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卷十七),胡應麟更推該詩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詩藪 ·內編》卷五),這些評語雖然有些過譽,但《登高》確實是一首情景交融、用律精細的好詩。
《登高》
杜甫
【詩大意】 急風呼嘯,天空高遠,耳邊不時傳來峽中猿猴悲哀的叫聲;在冷清的洲渚和白茫茫沙灘的上空,鳥群在盤旋飛翔。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瑟秋風中紛紛飄下,望不見盡頭的長江奔騰洶湧而來。常年在萬里之外客居,秋來更增添了悲愁; 暮年衰弱多病,現在又孤零零地獨自登臺。時世艱困,遭遇艱辛,可恨這雙鬢已變白; 窮途潦倒,狼狽不堪,偏又剛剛暫停澆愁的酒杯。
【賞析】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天流寓夔州時所作。夔州即今四川奉節縣,地處長江三峽瞿塘峽的入口處。杜甫此時56歲,年老體衰,久客不歸。這年重陽節扶病登高,看到蕭瑟的秋景,觸目傷懷,寫下了這首名詩。
詩的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句寫登高仰望,寫山,七個字描繪了三種景物: 秋風急吹,天高氣爽,峽中不斷傳來猿猴長嘯之聲,哀轉欲絕,其中有目見,有耳聞。第二句寫登高俯視,寫水,七個字亦描繪了三種景物: 清清的洲渚,白白的沙灘,鳥兒在來回飛翔,全是目見。首聯六種景物,都具有秋天的節令特徵和三峽的地方特色,構成了一幅登高望遠的幽美悽清圖畫,並在猿猴哀鳴和洲渚冷清的描繪中,傳達了詩人淒涼哀傷的主觀感受。兩句雖全是景語,不著一個情字,但情由景生,又情寓景中。此聯為對句,錙銖鈞兩,毫髮不差,屬對精嚴; 在語意上,則一仰一俯,一山一水,動盪流走,具工整靈動之妙。
頷聯兩句分承首聯的一、二句,從大處、遠處落墨,進一步描寫登高望到的山景和江景。寫山景,著重描繪蕭瑟秋風中落葉發出的聲響; 寫江景,主要刻畫洶湧奔騰的長江水勢。十四個字,把夔州附近特有的山水並勝、耳目兼攝的秋天景色充分地勾畫出來了,宛如一幅形神畢肖的三峽秋景圖。“無邊”和“不盡”,是登高望遠時才有的感覺,以此分別形容“落木”和“長江”,顯得意境開闊,從而在原本悽清的景色描寫中增添了寥廓的成分; 在原本寓有的悲涼感情中夾雜了豪壯的色彩。“蕭蕭”、“滾滾”兩組疊字的運用,不僅形象地寫出了落葉飄然而下和江水奔湧的氣勢,上接“無邊落木”和“不盡長江”,共同組成登高所見的壯觀,而且增強了詩句的音樂性,具有一種音韻之美。這兩句在結構上既承上,又啟下,“落木”、“蕭蕭”加濃了秋意,於是直逼出詩人“悲秋” 的感慨,過渡到後面的詩句十分自然。
詩的後四句寫登高感觸之情。
頸聯抒寫自己長期漂泊,觸景生悲和多病纏身、登高傷懷的悽苦心情。十四個字包括了八層意思: 即他鄉作客,萬里之外作客,長期作客,悲秋之時作客; 重陽登臺,獨自登臺,扶病登臺,暮年登臺。透過這種層層遞進的渲染,最後落腳到“悲秋”與“登臺”,和前面所寫秋景相連,把詩人觸發起的悲愁之意和孤獨之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了杜甫詩歌語言的高度概括力。此聯形象性亦極強,雖全是情語,不著一個景字,但我們彷彿看到了在秋風蕭瑟、落葉紛紛的天氣中,一個年老多病,拖著沉重的步伐,懷著悲涼的心情,緩緩走上高臺的老詩人的形象。所以這一聯又情中有景,情與景水乳交融。
尾聯敘寫自己艱難潦倒的遭遇和悲涼寂寞的情懷。第七句緊承第五句,述說自己由於長期漂泊,備嘗艱辛。“艱難”二字,不僅指個人生活艱辛,而且指國家時局艱困。本來這種狀況正需自己努力來改變,可是兩鬢染霜,白髮日添,力不從心。“苦恨”一詞,寫出了詩人因年老而無法使自己和國家的命運改觀的痛苦,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可貴情操。第八句緊承第六句,寫自己窮途潦倒,本來還可借酒澆愁,可是現在因病而戒酒,顯然連重陽節的菊花酒也不能喝,既渲染悲愁無法靠酒來排遣而益增,又緊扣詩題“登高”。前面六句寫得飛揚震動,這兩句以軟冷之語收結,一張一弛,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
杜甫自己曾說: “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這詩就取得了幽美的畫意、濃郁的詩情與精嚴格律的和諧結合。全詩初讀一氣呵成,似乎句句都不對,實則整齊勻稱,句句都對。此詩不但句子之間講對仗,而且有的句中字與字之間也講對仗,如第一句中 “天”對“風”,“高”對“急”,第二句中“沙”對“渚”,“白”對“清”。此外,該詩的平仄粘綴也都符合詩律。篇中悽清壯闊的畫面,沉鬱悲涼的感情,就是在這樣格律細密、節奏頓挫、聲調鏗鏘的詩句中傳出的。楊倫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卷十七),胡應麟更推該詩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詩藪 ·內編》卷五),這些評語雖然有些過譽,但《登高》確實是一首情景交融、用律精細的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