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而建的徽派民居,紅磚黛瓦白牆,掩映在蒼翠欲滴的綠水青山中,一串串紅彤彤的辣椒、一託託黃燦燦的玉米、一朵朵金黃的菊花,掛在天台、曬在陽臺、晾在窗臺,與古街民居、古樹紅葉、豔紅柿子等,一起譜寫一首秋思的悠揚小調,一起描繪一幅秋色的水墨丹青,一起憐吟一出秋韻的緣分情懷!
篁嶺曬秋:將玉米、菊花、辣椒等拿到窗臺上曬
這一幕猶如一幅又一幅山水畫般的秋色,出現在深秋臨冬的篁嶺村裡,一個被人們稱作為中國最美鄉村的地方!
篁嶺曬秋
篁嶺村,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建於明代中葉,距今有500多年曆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帶著無垠秋思、踏著無邊秋色,走進這隅安於閩北臨近安徽、如詩似畫般的小山村,一起感受“曬秋”的豐盈與浪漫!
篁嶺村裡的一棵柿樹
徽派古建築,不僅僅是民居,而且是一種文化
徽派建築流行於徽州、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並非特指安徽建築,它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
篁嶺村裡的徽派民居
篁嶺村裡的古建築,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用料以磚、木、石、瓦為主,大量利用磚雕、木雕、石雕等工藝及裝飾技術。人們的工匠精神塑造了徽派建築的恢宏,每一幢房彷彿如一件凝固的藝術品。
篁嶺村
如果說高超的技術,是為了解決民居的安全與舒適的話,而利用紅磚原色或粉成白色外牆、馬頭牆,灰黑瓦頂等紅、黑、白為主顏色,加之篁嶺村大部分集中建在高山半腰,江南梅雨天氣煙雨雲霧環繞下的村落,約隱約現,給人以極強的朦朧神秘的視覺衝擊。
依山而建、依勢而聚的民居,有一種一見如故的親和力
篁嶺村的民居依山而建在海拔100米左右的一個區域裡,而且主要集中在一個半圓形的山邊,房屋就著山勢而建,站在一個叫哂工坊的屋頂,這個點大致處於半圓的中間位置,可俯瞰整個村莊,是拍攝的最佳位置之一。
曬工坊天台
黑白紅黃相間的民居,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地集中在這一區域,有一條輔著麻石、鵝卵石等為材料的主幹道,穿村而過,村裡有數不清的內街小巷,將各幢民居串連起來,便於村民與遊客的出行。
篁嶺村的民居
有一個村民將牆面挖出一箇中國地圖形狀
這種挨家挨戶,基本上一幢連著一幢聚集式的民居,將“遠親不如近鄰“和睦相處的鄰里關係,在村民隨意走家串門的言行舉止、家長裡短的聊天,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曬秋不但顯現豐收,更是渲染一種藝術
在平原或山腳下,村民將一些農作物,比如:稻穀、黃豆、蘿蔔、玉米、白菜、辣椒等,一般放在自家小院或門口的曬場來曬,但由於篁嶺村地處高山,平地極少,場地狹窄,村民很少找到一個相對平坦的場地來曬東西,而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每一個空間,比如:窗臺、陽臺、屋頂天台等位置,用竹子、木材等搭出各種曬架,將黃菊花、玉米、辣椒、黃豆等各種需要曬的東西,裝到用竹編的一個個圓形小托子,放到上述位置曬,村民這一無奈無意之舉,造就了這一聞名中外的鄉村田園自然奇觀!而農作物無疑是篁嶺景區的神來點晴之筆!是景區不可或缺的工具!
篁嶺村民將農作物拿出來曬
從辣椒裡,也可“聞到”文藝味。
篁嶺曬秋,僅是村民曬東西的代名詞,並不僅是秋天才拿東西曬,一年四季可以天天曬,只不過季節性差異,而曬的農作物不同,曬的效果也不同。結合篁嶺豐富的自然田園風光,不同品種的鮮花植被,不同季節的主題景觀,如三月份的油菜花,也很出名,呈現出四季景不同的情景。
每年春天,這裡是一片油菜花的世界
春暖花開時,再感受花開花落
這個天造地作佳品,吸引了全世界攝影愛好者、旅遊達人,到此打卡,整條村現在的村民主要以旅遊業為主,每家每戶都是拍攝的好地方,即使業餘愛好者,也可在不經意處拍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村裡隨處可見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或者寫生的畫畫愛好者,到村裡拍攝、畫畫,而拍曬秋的最佳位置應該在:曬工坊。
憑欄凝望,感受曬秋歲月的豐盈與喜悅
篁嶺只有一個,離開了篁嶺,或者離開了依山而建獨特的徽派建築、溫潤適宜的江南氣候、顏色鮮豔豐富多彩的農作物等因素,就不叫篁嶺曬秋了。上述幾個因素互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唱響了這一曲氣勢磅礴的鄉村交響樂,這是大自然饋贈給婺源人民的寶貴財富,它不但是自然景觀,更是一件藝術珍品。
依山而建的徽派民居,紅磚黛瓦白牆,掩映在蒼翠欲滴的綠水青山中,一串串紅彤彤的辣椒、一託託黃燦燦的玉米、一朵朵金黃的菊花,掛在天台、曬在陽臺、晾在窗臺,與古街民居、古樹紅葉、豔紅柿子等,一起譜寫一首秋思的悠揚小調,一起描繪一幅秋色的水墨丹青,一起憐吟一出秋韻的緣分情懷!
篁嶺曬秋:將玉米、菊花、辣椒等拿到窗臺上曬
這一幕猶如一幅又一幅山水畫般的秋色,出現在深秋臨冬的篁嶺村裡,一個被人們稱作為中國最美鄉村的地方!
篁嶺曬秋
篁嶺村,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建於明代中葉,距今有500多年曆史。
篁嶺曬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帶著無垠秋思、踏著無邊秋色,走進這隅安於閩北臨近安徽、如詩似畫般的小山村,一起感受“曬秋”的豐盈與浪漫!
篁嶺村裡的一棵柿樹
徽派古建築,不僅僅是民居,而且是一種文化
徽派建築流行於徽州、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並非特指安徽建築,它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
篁嶺村裡的徽派民居
篁嶺村裡的古建築,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用料以磚、木、石、瓦為主,大量利用磚雕、木雕、石雕等工藝及裝飾技術。人們的工匠精神塑造了徽派建築的恢宏,每一幢房彷彿如一件凝固的藝術品。
篁嶺村
如果說高超的技術,是為了解決民居的安全與舒適的話,而利用紅磚原色或粉成白色外牆、馬頭牆,灰黑瓦頂等紅、黑、白為主顏色,加之篁嶺村大部分集中建在高山半腰,江南梅雨天氣煙雨雲霧環繞下的村落,約隱約現,給人以極強的朦朧神秘的視覺衝擊。
篁嶺村
依山而建、依勢而聚的民居,有一種一見如故的親和力
篁嶺村的民居依山而建在海拔100米左右的一個區域裡,而且主要集中在一個半圓形的山邊,房屋就著山勢而建,站在一個叫哂工坊的屋頂,這個點大致處於半圓的中間位置,可俯瞰整個村莊,是拍攝的最佳位置之一。
曬工坊天台
篁嶺曬秋
黑白紅黃相間的民居,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地集中在這一區域,有一條輔著麻石、鵝卵石等為材料的主幹道,穿村而過,村裡有數不清的內街小巷,將各幢民居串連起來,便於村民與遊客的出行。
篁嶺村的民居
有一個村民將牆面挖出一箇中國地圖形狀
這種挨家挨戶,基本上一幢連著一幢聚集式的民居,將“遠親不如近鄰“和睦相處的鄰里關係,在村民隨意走家串門的言行舉止、家長裡短的聊天,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篁嶺村的民居
曬秋不但顯現豐收,更是渲染一種藝術
在平原或山腳下,村民將一些農作物,比如:稻穀、黃豆、蘿蔔、玉米、白菜、辣椒等,一般放在自家小院或門口的曬場來曬,但由於篁嶺村地處高山,平地極少,場地狹窄,村民很少找到一個相對平坦的場地來曬東西,而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每一個空間,比如:窗臺、陽臺、屋頂天台等位置,用竹子、木材等搭出各種曬架,將黃菊花、玉米、辣椒、黃豆等各種需要曬的東西,裝到用竹編的一個個圓形小托子,放到上述位置曬,村民這一無奈無意之舉,造就了這一聞名中外的鄉村田園自然奇觀!而農作物無疑是篁嶺景區的神來點晴之筆!是景區不可或缺的工具!
篁嶺村民將農作物拿出來曬
從辣椒裡,也可“聞到”文藝味。
篁嶺曬秋,僅是村民曬東西的代名詞,並不僅是秋天才拿東西曬,一年四季可以天天曬,只不過季節性差異,而曬的農作物不同,曬的效果也不同。結合篁嶺豐富的自然田園風光,不同品種的鮮花植被,不同季節的主題景觀,如三月份的油菜花,也很出名,呈現出四季景不同的情景。
每年春天,這裡是一片油菜花的世界
春暖花開時,再感受花開花落
這個天造地作佳品,吸引了全世界攝影愛好者、旅遊達人,到此打卡,整條村現在的村民主要以旅遊業為主,每家每戶都是拍攝的好地方,即使業餘愛好者,也可在不經意處拍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村裡隨處可見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或者寫生的畫畫愛好者,到村裡拍攝、畫畫,而拍曬秋的最佳位置應該在:曬工坊。
憑欄凝望,感受曬秋歲月的豐盈與喜悅
篁嶺只有一個,離開了篁嶺,或者離開了依山而建獨特的徽派建築、溫潤適宜的江南氣候、顏色鮮豔豐富多彩的農作物等因素,就不叫篁嶺曬秋了。上述幾個因素互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唱響了這一曲氣勢磅礴的鄉村交響樂,這是大自然饋贈給婺源人民的寶貴財富,它不但是自然景觀,更是一件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