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人類是最聰明的動物,要不然人類也不可能用了短短300萬年的時間就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但是,人類的聰明背後有一個“硬傷”,那就是幼崽比其他動物要脆弱和難養很多。那麼,為什麼人類的幼兒是自然界中最難養的呢?這裡面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我們就從科學的角度一起來揭秘一下。
聰明對於動物來說是如何定義的?是學習動作的能力?還是記憶和理解的能力?這些都不是,因為不同的動物有著不同的能力,我們不能以人類的視角來判斷聰明與否,為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聰明的定義標準:腦指數。
起初腦指數是用大腦占身體的比重來表示的,按照這個計算方法,人的腦體比為1:43(大腦重量平均1.4千克,成年人平均體重約為60千克,根據2005年國家衛健委釋出的資料,18歲以上的男性平均體重為66.2千克,女性為57.3千克),這比值與老鼠的差不多,而大象的比例為1:560,按照這個比例看,大象屬於“低智”,而人和老鼠的智商差不多,顯然這是不合理的。
之後,科學家又透過研究發現,動物的大腦與神經元的數量並不成正比,而且神經元的數量增加與大腦的大小並不成比例,因此,科學家們又引入了一個新的考量標準,那就是神經元的數量,至此,哺乳動物的智商高低有了兩個參考標準:腦體比和神經元數量,科學家們將這兩項用一個公式來表示:E = CS²(其中E和S是身體與大腦的重量,C是頭部集中化指數)。之後,科學家們根據這個公式再結合動物真實腦容量和預期腦容量的比值計算出,人類的腦化指數為7.4-7.8之間,是腦化指數最高的哺乳動物,也就是最聰明的哺乳動物。(下圖是部分哺乳動物的腦化指數,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老鼠的腦體比與人類接近,但是腦化指數差了接近20倍)
人類屬於哺乳動物,所以我們就拿人類的嬰兒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幼崽來做一下對比吧。人類的嬰兒從出生,毫無行動能力,我們常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就是在說嬰兒在不同的月份才能學會的不同的能力,至於行走,要在1歲左右才能辦到。而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幼崽就不同了,我們以大象為例,大象作為現存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它的幼崽一出生就有100公斤左右重了,雖然小象很大,但是小象出生後1個小時就具備自己行走的能力。
其次,人類嬰兒出生後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是想哭就哭的,而在自然界中,哭聲和叫聲對於野生動物來說都是極少的,因為這樣會引來其他的食肉動物。再說成長,人到了18歲左右才成年,而大多數動物只需要2-3歲就可以成年,獨立的生活了。
因此,相比之下,無論是從出生時的能力、隱藏能力,還是成長週期上,人類的嬰兒確實比動物的幼崽要弱很多。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現象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原始人類的嬰兒生下來哭的頻率高不高,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在當下,人類的嬰兒之所以會肆無忌憚地用哭聲“暴露”自己,正是人類地位的體型,正是人類有了食物鏈最頂端的位置,才保障了嬰兒的安全,讓他們可以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哺乳、尿了等等)。而且人類的地位也足以支撐嬰兒有如此“弱”的能力以及較長的生長週期。
說到這裡,有些小夥伴會問:原始人類很弱,他們是如何保障如此弱的後代能夠存活下來的?
沒錯,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人類從南方古猿(最早的人屬動物,也是人類最近的祖先)正式開始了高速的進化,經過了300多萬年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在300萬年前,南方古猿只有簡單的石器,連火都不會使用(2012年科學家們在南非旺德沃克洞穴發現了最古老的火堆遺蹟,距今約有100多萬年的歷史了),那麼他們是如何保住如此“弱”的後代走到今天的呢?有兩個手段:
第一是群居。從南方古猿化石的遺蹟看,他們已經是高度群居的動物了,群居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人多力量大”,較多的人聚集到一起,總是能夠保護到嬰兒。畢竟遇到猛獸,衝到前面的永遠是成年人,而且即使逃跑,成年人帶著嬰兒也比老弱病殘跑得要快,所以,群居是原始人應對猛獸的方式之一。
第二不斷的“升級”。人類從南方古猿開始進入了石器時代,有了簡單的石器後,再加上原始人的群居,讓他們有了站穩腳跟的砝碼,之後,南方古猿選擇了大腦的進化(人類演化的不同階段,腦容量都是一直增加的),大腦的進化讓人類越來越聰明,所以人類開始了“工具”的升級,從簡單的石器,到組合工具,再到使用火,讓人類的生存能力越來越高,慢慢的人類的安全性越來越有保障。
因此,群居且簡單工具的使用,讓原始人有了保護嬰兒的能力,隨著工具的不斷升級,人類的地位逐漸提高,嬰兒的處境越來越安全,時至今日,嬰兒已經可以肆無忌憚了。
從其他哺乳動物幼崽出生很快就擁有行動能力,而且幾年後就會成年的角度看,人類的嬰兒確實很弱,但是,人類有弱的“資本”,而從進化的角度看,人類前期的資本就是群居,中後期的資本就是“武器”不斷的升級。
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人類是最聰明的動物,要不然人類也不可能用了短短300萬年的時間就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但是,人類的聰明背後有一個“硬傷”,那就是幼崽比其他動物要脆弱和難養很多。那麼,為什麼人類的幼兒是自然界中最難養的呢?這裡面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我們就從科學的角度一起來揭秘一下。
人類是最聰明的哺乳動物?聰明對於動物來說是如何定義的?是學習動作的能力?還是記憶和理解的能力?這些都不是,因為不同的動物有著不同的能力,我們不能以人類的視角來判斷聰明與否,為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聰明的定義標準:腦指數。
起初腦指數是用大腦占身體的比重來表示的,按照這個計算方法,人的腦體比為1:43(大腦重量平均1.4千克,成年人平均體重約為60千克,根據2005年國家衛健委釋出的資料,18歲以上的男性平均體重為66.2千克,女性為57.3千克),這比值與老鼠的差不多,而大象的比例為1:560,按照這個比例看,大象屬於“低智”,而人和老鼠的智商差不多,顯然這是不合理的。
之後,科學家又透過研究發現,動物的大腦與神經元的數量並不成正比,而且神經元的數量增加與大腦的大小並不成比例,因此,科學家們又引入了一個新的考量標準,那就是神經元的數量,至此,哺乳動物的智商高低有了兩個參考標準:腦體比和神經元數量,科學家們將這兩項用一個公式來表示:E = CS²(其中E和S是身體與大腦的重量,C是頭部集中化指數)。之後,科學家們根據這個公式再結合動物真實腦容量和預期腦容量的比值計算出,人類的腦化指數為7.4-7.8之間,是腦化指數最高的哺乳動物,也就是最聰明的哺乳動物。(下圖是部分哺乳動物的腦化指數,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老鼠的腦體比與人類接近,但是腦化指數差了接近20倍)
人類嬰兒相比其他動物幼崽有哪些“弱”的地方?人類屬於哺乳動物,所以我們就拿人類的嬰兒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幼崽來做一下對比吧。人類的嬰兒從出生,毫無行動能力,我們常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就是在說嬰兒在不同的月份才能學會的不同的能力,至於行走,要在1歲左右才能辦到。而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幼崽就不同了,我們以大象為例,大象作為現存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它的幼崽一出生就有100公斤左右重了,雖然小象很大,但是小象出生後1個小時就具備自己行走的能力。
其次,人類嬰兒出生後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是想哭就哭的,而在自然界中,哭聲和叫聲對於野生動物來說都是極少的,因為這樣會引來其他的食肉動物。再說成長,人到了18歲左右才成年,而大多數動物只需要2-3歲就可以成年,獨立的生活了。
因此,相比之下,無論是從出生時的能力、隱藏能力,還是成長週期上,人類的嬰兒確實比動物的幼崽要弱很多。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現象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原始人類的嬰兒生下來哭的頻率高不高,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在當下,人類的嬰兒之所以會肆無忌憚地用哭聲“暴露”自己,正是人類地位的體型,正是人類有了食物鏈最頂端的位置,才保障了嬰兒的安全,讓他們可以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哺乳、尿了等等)。而且人類的地位也足以支撐嬰兒有如此“弱”的能力以及較長的生長週期。
說到這裡,有些小夥伴會問:原始人類很弱,他們是如何保障如此弱的後代能夠存活下來的?
沒錯,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人類從南方古猿(最早的人屬動物,也是人類最近的祖先)正式開始了高速的進化,經過了300多萬年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在300萬年前,南方古猿只有簡單的石器,連火都不會使用(2012年科學家們在南非旺德沃克洞穴發現了最古老的火堆遺蹟,距今約有100多萬年的歷史了),那麼他們是如何保住如此“弱”的後代走到今天的呢?有兩個手段:
第一是群居。從南方古猿化石的遺蹟看,他們已經是高度群居的動物了,群居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人多力量大”,較多的人聚集到一起,總是能夠保護到嬰兒。畢竟遇到猛獸,衝到前面的永遠是成年人,而且即使逃跑,成年人帶著嬰兒也比老弱病殘跑得要快,所以,群居是原始人應對猛獸的方式之一。
第二不斷的“升級”。人類從南方古猿開始進入了石器時代,有了簡單的石器後,再加上原始人的群居,讓他們有了站穩腳跟的砝碼,之後,南方古猿選擇了大腦的進化(人類演化的不同階段,腦容量都是一直增加的),大腦的進化讓人類越來越聰明,所以人類開始了“工具”的升級,從簡單的石器,到組合工具,再到使用火,讓人類的生存能力越來越高,慢慢的人類的安全性越來越有保障。
因此,群居且簡單工具的使用,讓原始人有了保護嬰兒的能力,隨著工具的不斷升級,人類的地位逐漸提高,嬰兒的處境越來越安全,時至今日,嬰兒已經可以肆無忌憚了。
總結從其他哺乳動物幼崽出生很快就擁有行動能力,而且幾年後就會成年的角度看,人類的嬰兒確實很弱,但是,人類有弱的“資本”,而從進化的角度看,人類前期的資本就是群居,中後期的資本就是“武器”不斷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