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df9266

    滑鐵盧是布魯塞爾以南20公里的一個小鎮,往南5公里外芳草萋萋的綠地中,隆起一座50米高的小山,是當年英軍核心陣地,沿226級臺階可走上頂端一覽戰場全貌。山頂有一尊威靈頓用戰場上廢鐵鑄成的“滑鐵盧雄獅”,而參觀者最注目的還是南部那幢紅頂黃色的二層小樓,即拿破崙司令部舊址,裡面陳列的望遠鏡、軍刀和行軍床引來不少懷舊幽情。

    舊址旁有一個圓桶形紀念館,環形牆壁上由法國畫家所繪百米壁畫堪稱歐洲美術史上一絕。其色彩鮮豔,人馬栩栩如生,再加上油畫前面輔以類似真實景物的泥塑,倒臥的人馬、丟棄的兵器和踐踏的枯枝敗草等經燈光輝映,使人真有身臨昔日戰場之感。

    恩格斯曾稱讚拿破崙“甚至在遭到失敗的進軍中也是一位偉大的統帥”,滑鐵盧之戰也是典型例子。1815年3月拿破崙從流放地突然登陸法國南海岸,不費一槍一彈,便在民眾和軍隊歡呼聲中進入了巴黎,趕走了波旁王朝重新當上皇帝。被他打怕了的整個歐洲馬上宣佈,拿破崙是“人類的敵人”,英、俄、奧、普的70萬軍隊從四面八方向法國進攻。此刻拿破崙只有不足20萬正規軍,有一部分被國內旺德等地叛亂牽制,僅12萬人可機動。在分兵抵禦毫無希望的形勢下,拿破崙堅持有機會就向敵軍進攻以求得殲滅的原則,絕不消極防禦坐等捱打,在6月14日跨過比利時邊界向英、普軍進攻,從而引發滑鐵盧一仗。

    四天後的決戰結局,卻是拿破崙失敗,這並非攻勢防禦的原則有錯,而在於戰爭舞臺上的條件已非昔日可比。那位歐洲史上最大的軍事天才,再也無法導演出勝利的劇目。

    對6月18日拿破崙在滑鐵盧指揮的失誤,百年來許多史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都爭論不休。從事件本身看,一代名帥確是因許多偶然因素,才輸給了二流將領威靈頓和布呂歇爾。

    拿破崙的原計劃是先以自己12萬軍隊消滅8萬普魯士軍,再打7萬人的英軍。16日這天,他在林尼殲滅了布呂歇爾所率普軍2萬人,自己損失萬餘人。如不是內依元帥所部遲緩,此仗有可能達成全殲,這樣他集中區域性優勢各個擊破的計劃便會實現。

    次日,拿破崙可能是出於偶然,違反了由他自己提出並讓後代軍事家讚歎不已的一項原則——

    全部軍事藝術就在於集中兵力。他從本來就不足的軍隊中分出3.6萬人,由格魯希元帥率領追殲不知逃到哪裡的普軍,自己率7.2萬軍隊向布魯塞爾進攻。此時拿破崙老的精銳士兵要麼倒在西班牙游擊隊槍口下,要麼葬身於莫斯科西面的冰雪中,軍中多是新兵。因兵力和武器都不佔優勢,想速殲構築了陣地的威靈頓所部英軍,只有靠拼命一搏。

    6月18日清晨,拿破崙平生最後一次檢閱了軍隊,士兵們高呼“皇帝萬歲”,士氣之高昂又像回到了奧斯特里茨會戰的熱烈情景。接著,法軍向滑鐵盧開始猛攻,英國步炮兵以密集火力迎擊,蘇格蘭騎兵躍馬反擊突入之敵。激戰至下午3時,連續衝擊的法軍終於部分突破了敵陣,等待普軍增援的威靈頓已感失望,便在司令部中命令軍官們都到第一線,“讓大家都犧牲在自己的崗位上,我們已經沒有援軍了!”

    傍晚,拿破崙親率近衛隊衝入英軍縱深,在此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法軍右翼突然傳來炮彈的轟鳴和騎兵的吶喊——布呂歇爾率3萬普魯士軍趕來參戰!拿破崙仍下令繼續進攻,並期望追擊普軍的格魯希元帥也能隨後趕到。直至天黑後的最後一分鐘,他還在等格魯希元帥,哪知道此人因迷路已無法趕到戰場。

    入夜時,普軍衝破了法軍右側,拿破崙手下失去控制的部隊向南四散奔逃,直至第二天才被收容起來,卻因丟失了全部大炮難以再戰。戰場上遺棄下2.5萬名死傷的法國軍人和2.2萬名死傷的英普聯軍官兵,哀號之聲不絕於野,成為滑鐵盧戰場的最後景象。

    在聯軍追擊下,6月21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次日宣佈退位。成千上萬民眾圍住葉利賽宮高呼:“不需要退位!皇帝萬歲!”此時還可動員起充滿崇拜之心的百萬民眾,有希望重演1793年打退外國干涉軍那一幕,已自居帝王之列的拿破崙卻說:“我不想率領賤民”。他在去美洲之時被英艦截獲,流放到南大西洋的聖赫勒那島上,1821年在那裡死去,據現代醫學考證是由於王黨分子的慢性化學毒殺。

    如果從滑鐵盧的區域性再瞻望全歐洲,可看出失敗的偶然因素只帶有戰術意義,並不能改變整個戰略走向。當時,連續26年的戰爭已使疲憊不堪的法國無力對抗整個歐洲的進攻,拿破崙即使在滑鐵盧打贏,也會在別的地方輸掉,幸運之神最多能給他拖長一點時間。

    最全面總結拿破崙戰爭經驗的,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他由此在名篇《戰爭論》中提出“進攻頂點”的原則,認為任何進攻都應進行到力量能確保成果的時候便停止,否則形勢會發生劇變,進攻者就背上了難還的債務。中國的老話“適可而止”和“功成身退”,恰恰也蘊含同樣的意思。拿破崙曾取得了遠超過此前的名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和菲德列大帝等世界著名統帥的戰績,卻不知停頓,攻俄前甚至說再過五年就會是世界的主人。最後他激起全歐洲與己為敵,先陷於西班牙遊擊泥潭,再敗於莫斯科,功業終結於滑鐵盧。

    像這種超過“進攻頂點”不自知以致走向反面的例子,在世界上許多政治家、軍事家身上也一再重現。拿破崙在徵俄慘敗時說過一句名言:“從偉大崇高到荒謬可笑,其間只相差一步”。歷史上不少有輝煌成就的偉人,恰恰都是邁過了這小小的“一步”。看來,無論從事軍事、政治活動還是搞經濟,都要尊重客觀實際,量力而行,人們從滑鐵盧的悲劇中大概也應得出這樣的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把你覺得真的很枯燥無聊的產品寫得有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