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言一聲暑天寒。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都喜歡受到鼓勵和表揚
有研究表明
人最大的願望
是做一個被肯定的人
多鼓勵
能讓孩子產生自信和勇氣
盲目鼓勵
甚至會增加孩子自滿、自卑的情緒
鼓勵也要講究方法
一、多鼓勵少表揚
很多父母無法區分鼓勵和表揚的差別,其實很簡單,我們拿一個孩子的考試績為例:
鼓勵是針對這個孩子為這個考試所做的努力和對考試的態度,比如你看到孩子在考試之前認真複習,鼓勵到:“媽媽看到你這麼用功,真為你感到驕傲。”
表揚則是針對這個孩子的考試結果,比如孩子考試得了100分,媽媽說:”你考試得了第一,你真棒!“
鼓勵不以結果為導向,多鼓勵可以讓孩子產生自信和勇氣,在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會有更強的克服能力。
而表揚有時會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會讓他們為了尋求別人的肯定而做事,容易產生虛榮心,將來一旦遭遇失敗往往不能正確看待。
別看鼓勵和表揚似乎只有細微的差別,但它們產生的效果差別很大。
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花費10年時間,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研究。
她經過反覆做實驗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表揚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
因此,對孩子做的事情總體應該要多鼓勵、少表揚,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讓他們一定要更看重過程,而不是結果,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才能“輸得起”。
二、以身作則
網路上經常流傳著這樣鼓勵孩子的經典名句: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
很多父母堅信不疑,每日一語,希望透過這些連成年人都快喝吐了的雞湯來鞭策孩子。但仔細想來,這些其實就是“正確的廢話”!如果把你換成是孩子,你願意別人在你耳邊嘮叨這些大道理嗎?
喜歡說這些雞湯的父母,大多希望用這些話語來當孩子的指路人。孩子不傻,有些道理他們是懂的,只是真正付諸實踐的時候會手足無措。
孩子更想知道的是達到這些結果的方法。
相信很多家長都被孩子這樣質問:“為什麼你可以玩手機、看電視,我卻要學習?”
所謂,言傳身教
想要孩子喜歡上學習,家長要當一個典範。你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為什麼要強迫孩子去做?在孩子學習的1~2個小時期間,學著放下手機,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來學習,成為孩子學習的夥伴,用自己的行動來鼓勵孩子,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聽我的,將來會後悔的!”
三、物質鼓勵好不好?
理論來講,鼓勵孩子最好是以口頭形式為主,但中國家長想要快速達到效果,更習慣用物質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物質獎勵實施起來必須要謹慎。
01
物質獎勵要適度
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老人自己種植了一片草地,一群小孩子每天來踢球。起初老人很開心,久而久之,小孩子很吵鬧,老人受不了了。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告訴孩子們,明天過來踢球會給每人一元錢。第二天小孩們如期而至,拿到了錢很開心。就這樣連續三天,小孩子們很積極。第四天老人說今天沒有錢可以拿了,小朋友們很掃興,一鬨而散,再也不來踢球了。
這個故事說明,物質使他們忘記了他們來草地是為了踢球這件事情。所以,物質獎勵要適度,不然會使孩子失去做事的內在興趣。
02
最好不用實物做激勵物
家長可以用:”全家旅遊一次“、”去滑雪一次“、”可以學習一個自己喜歡的樂器“,這些激勵物一定是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這樣不僅能表達出對孩子努力的認可,也可以讓孩子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加深自己努力的記憶。
一個孩子如果為了一雙旱冰鞋而去做一件事,他就開始變得功利了。在短時間內可能會取得好結果,可一旦得到了這雙鞋,做事就會懈怠。庸俗獎勵只能帶來庸俗動機,把獎品當作目的,真正的目標就丟失了。
無論採取什麼樣的鼓勵方式,只要傳遞出:過程比結果重要,能夠增強孩子的信心才是達到了目的。
等寶寶大了教他學習時,推薦你使用遊戲+教學這樣的方法。比如陪著寶寶做遊戲互動,在生活的過程中教學,還有閱讀繪圖,不過這東西寶寶容易拿來吃。
我家閨女從三歲開始接觸漢字,現在用了一年認字300多個勒,基本上都是軟體裡面學來的,裡面動畫故事超多,寶寶特喜歡看,還有遊戲可以玩(遊戲是鞏固識字的喲),開始我還擔心玩太長時間對寶寶眼睛不太好,然後發現裡面竟然有個設定功能,可以設定學習時間,和使用時間自動關閉,超讚。用的久了還鍛鍊了寶寶的用眼習慣。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現在學的字多了,故事聽多了,我下班回來還會跑過來給我講故事,超暖心的(雖然講的斷斷續續的,但是超可愛的喲)。
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言一聲暑天寒。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都喜歡受到鼓勵和表揚
有研究表明
人最大的願望
是做一個被肯定的人
多鼓勵
能讓孩子產生自信和勇氣
盲目鼓勵
甚至會增加孩子自滿、自卑的情緒
鼓勵也要講究方法
鼓勵也要講究方法
一、多鼓勵少表揚
很多父母無法區分鼓勵和表揚的差別,其實很簡單,我們拿一個孩子的考試績為例:
鼓勵是針對這個孩子為這個考試所做的努力和對考試的態度,比如你看到孩子在考試之前認真複習,鼓勵到:“媽媽看到你這麼用功,真為你感到驕傲。”
表揚則是針對這個孩子的考試結果,比如孩子考試得了100分,媽媽說:”你考試得了第一,你真棒!“
鼓勵不以結果為導向,多鼓勵可以讓孩子產生自信和勇氣,在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會有更強的克服能力。
而表揚有時會讓孩子產生心理負擔,會讓他們為了尋求別人的肯定而做事,容易產生虛榮心,將來一旦遭遇失敗往往不能正確看待。
別看鼓勵和表揚似乎只有細微的差別,但它們產生的效果差別很大。
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花費10年時間,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研究。
她經過反覆做實驗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表揚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
因此,對孩子做的事情總體應該要多鼓勵、少表揚,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讓他們一定要更看重過程,而不是結果,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才能“輸得起”。
二、以身作則
網路上經常流傳著這樣鼓勵孩子的經典名句: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
很多父母堅信不疑,每日一語,希望透過這些連成年人都快喝吐了的雞湯來鞭策孩子。但仔細想來,這些其實就是“正確的廢話”!如果把你換成是孩子,你願意別人在你耳邊嘮叨這些大道理嗎?
喜歡說這些雞湯的父母,大多希望用這些話語來當孩子的指路人。孩子不傻,有些道理他們是懂的,只是真正付諸實踐的時候會手足無措。
孩子更想知道的是達到這些結果的方法。
相信很多家長都被孩子這樣質問:“為什麼你可以玩手機、看電視,我卻要學習?”
所謂,言傳身教
想要孩子喜歡上學習,家長要當一個典範。你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為什麼要強迫孩子去做?在孩子學習的1~2個小時期間,學著放下手機,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來學習,成為孩子學習的夥伴,用自己的行動來鼓勵孩子,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聽我的,將來會後悔的!”
三、物質鼓勵好不好?
理論來講,鼓勵孩子最好是以口頭形式為主,但中國家長想要快速達到效果,更習慣用物質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物質獎勵實施起來必須要謹慎。
01
物質獎勵要適度
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老人自己種植了一片草地,一群小孩子每天來踢球。起初老人很開心,久而久之,小孩子很吵鬧,老人受不了了。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告訴孩子們,明天過來踢球會給每人一元錢。第二天小孩們如期而至,拿到了錢很開心。就這樣連續三天,小孩子們很積極。第四天老人說今天沒有錢可以拿了,小朋友們很掃興,一鬨而散,再也不來踢球了。
這個故事說明,物質使他們忘記了他們來草地是為了踢球這件事情。所以,物質獎勵要適度,不然會使孩子失去做事的內在興趣。
02
最好不用實物做激勵物
家長可以用:”全家旅遊一次“、”去滑雪一次“、”可以學習一個自己喜歡的樂器“,這些激勵物一定是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這樣不僅能表達出對孩子努力的認可,也可以讓孩子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加深自己努力的記憶。
一個孩子如果為了一雙旱冰鞋而去做一件事,他就開始變得功利了。在短時間內可能會取得好結果,可一旦得到了這雙鞋,做事就會懈怠。庸俗獎勵只能帶來庸俗動機,把獎品當作目的,真正的目標就丟失了。
無論採取什麼樣的鼓勵方式,只要傳遞出:過程比結果重要,能夠增強孩子的信心才是達到了目的。
等寶寶大了教他學習時,推薦你使用遊戲+教學這樣的方法。比如陪著寶寶做遊戲互動,在生活的過程中教學,還有閱讀繪圖,不過這東西寶寶容易拿來吃。
我家閨女從三歲開始接觸漢字,現在用了一年認字300多個勒,基本上都是軟體裡面學來的,裡面動畫故事超多,寶寶特喜歡看,還有遊戲可以玩(遊戲是鞏固識字的喲),開始我還擔心玩太長時間對寶寶眼睛不太好,然後發現裡面竟然有個設定功能,可以設定學習時間,和使用時間自動關閉,超讚。用的久了還鍛鍊了寶寶的用眼習慣。百度搜索【貓小帥識字】現在學的字多了,故事聽多了,我下班回來還會跑過來給我講故事,超暖心的(雖然講的斷斷續續的,但是超可愛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