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ockan1974

    一般俘虜在奴隸制社會都被當作奴隸拉倒戰勝方當奴隸!到了封建社會用途更多了,主要是當炮灰。像白起那樣一律殺掉的原因可能是:糧食不夠;擔心譁變;製造恐怖(放幾個活的回去報信兒)……!大概就是這樣了!

  • 2 # 茅塞頓開bouk

    我覺得像白起一樣把他們殺了,古代沒有袁隆平,沒有雜交水稻,養不活那麼多人。

    古代人口,雖然說比現在的要少很多,但是在那個時代,忠孝是人們所提倡的,尤其是對於君主的那種忠心,所以說很多的人就有那種思想。如果說作為將領,不能夠準確把握叛變者的心態和心思,那麼很有可能是自己失敗的原因。別搞得像黃忠和曹操一樣,把曹操害得幾十年都翻不了身,赤壁打敗

  • 3 # 空城無她夢

    對待俘虜最常用的方法:

    1奴隸

    2收編

    3屠殺

    像白起一樣屠殺士兵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

    好方面:像春秋戰國時期,連年戰爭,百姓民不聊生,糧食產量沒有和平時期多,自己計程車兵都吃不了幾頓飽飯,俘虜計程車兵拿什麼給他們吃,但放了他們就等於放虎歸山,所以殺了才一勞永逸。

    壞方面:大家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殺了俘虜計程車兵即加深了雙方的仇恨,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

  • 4 # 河半朝陽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看

    一:戰國以前階段,那打仗不是普通人能玩的起的,都是貴族和士紳們的事。

    1.首先打仗的武器,戰甲,戰馬等都得自己準備。

    2.沒有醫療保險,打仗受傷了還得自己掏錢看病,你說氣人不。

    3.當然憑戰功可以升職加薪,要不誰陪你玩啊。

    這一階段對待俘虜大多在雙方停戰,舉行儀式後放回,當然這不存在於對外民族作戰中。

    二:戰國開始階段,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光憑貴族人數和戰鬥力已經遠遠不夠了,這時候進入國家掏錢置辦一系列戰爭裝備,同時也給予買醫療保險,當然憑戰功可以升職加薪這一條更古不變。

    這一階段開始戰爭進入覺醒階段,大家打著打著發現,天天打仗,國庫空了,但是誰都打不死誰,怎麼辦?答案當然是摧毀戰爭生力軍了。出現了收編俘虜,直接殺俘虜,做奴隸等方式摧毀敵國生力軍。

    答案一般,但是我反手就是一個贊。

  • 5 # 山家往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鬥爭啊。關於戰爭,我們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從武王伐紂算起,也三千多年了,這裡自然就涉及一個問題---戰俘的處置。

    是像白起一樣全部殺掉嗎?畢竟那個時候還沒有日內瓦戰俘公約。

    其實不是的,殺降是發展到最後階段的產物,最開始真不是這樣處置的。下面我們分階段看下戰俘的處理方案。

    1、當場釋放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兩軍陣前,先是雙方派出代表比劃一陣子,然後才開始混戰。當個領導真是不容易,必須要衝殺在第一線呀,一個不小心,腦袋就沒了。

    其實,這個是有來歷的。

    春秋初期,還是比較講究規矩的,雙方列好陣勢,各派一員上前單挑,失敗的一方自然是夾著尾巴逃跑了,而且“窮寇莫追”,人家都示弱了,你還繼續追就不地道了。比如有次晉楚打仗,晉軍逃跑,有個傢伙的車輪掉了,楚華人幫著修好,然後繼續追。宋襄公和楚國打架也是,非要等人家準備好才開戰,這不是他傻,這叫守規矩。

    那個時候,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上戰場的,奴隸其實就像觀眾一樣,看他們打,忙的時候端茶倒水,做點後勤工作。畢竟,那個時候,奴隸根本就買不起盔甲,更不要說馬匹戰車了。

    所以能上戰場的,基本都是那些有頭有臉的,交戰雙方也不往死裡打,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這次勝了,下次敗了呢?所以都不下死手,心裡都有這個默契。即便是被抓到了,你就撒丫子趕快跑出五十步開外吧,那樣就安全了。

    2、遷置國內

    後來,有人就覺得這樣玩沒什麼意思了,畢竟就像小孩過家家,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實質上的好處。就開始破壞規矩了。

    有人發現,打仗就為了搶金銀珠寶這些所謂值錢的東西,於國而言,似乎沒什麼益處。如果想讓國家變大,就需要更多的人,人多了,糧食就多了,糧食多了,就能養更多的“閒人”......如此良性迴圈,國家就會變大,百姓就會富足。這樣算下來,人才是第一位的!

    可是,如果單靠自己國民生育,諸侯沒那個耐心,這事兒不像種莊稼,春種秋收,當年產出,這怎麼也得十幾年,時間上耗不起,各個諸侯都把目光投向了對方。

    於是,戰爭變成了搶人。那些戰俘便被勝利一方押解回國內,就地安置土地。

    3、斬殺降卒

    這個是最悲催的,也是最無奈的,肇始於戰國時期。

    三家分晉後,春秋時期的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宣告結束,當年那些吃小魚的魚已經變成了七條巨無霸,它們之間繼續演繹著弱肉強食的規則,只不過,大國角逐,變得比以前更加慘烈了。我們可以透過一組資料對比一下。

    成就晉文公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戰,雙方投入了多少軍隊呢?

    楚方:四萬二千餘人;晉方:三萬兩千五百人

    加起來還不到七萬五千人。這不僅僅是晉楚雙方軍馬,是以晉楚為代表的兩大集團!當時有頭有臉的小諸侯都參戰了。

    三百年後,秦惠文王為奪回河西之地,與魏國交戰,斬首魏軍四萬五千人。斬殺人數開始激增。四十年後: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軍十三萬;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秦軍傷亡五萬以上;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秦軍出兵六十萬

    從這個時候開始,殺降就變成了一種常態。

    結束語

    應該說,大規模殺降是從伴隨著秦國統一六國開始的。這個時候的形勢已經不同於春秋初期了,秦國的目的是兼併天下,作為其他諸侯國,肯定是拼命死守祖宗留下的基業。如果還想以前把戰俘釋放回去,下次戰場還會遭遇,只有打破了這種膠著狀態,滅國大戰才會向有利於秦國的方向發展。所以殺降就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從而加速對手衰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7月份一家三口適合去哪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