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妖鬼錄

    一個大膽的猜測,就是山海經中很多怪異的人與物,實際上都存在,但是都滅絕了。

    吃絕的物種

    翻看《山海經》就會發現,吃這個事情從古至今,在中華歷史中從來沒斷過。而且《山海經》中很多東西吃了還有一些特效光環。

    飛禽走獸,花草魚蟲,幾乎能吃的都有介紹,甚至還有味道的描述。

    治病篇:

    文鰩魚:治療癲狂

    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

    虎蛟:治痔瘡

    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鮆魚:治狐臭

    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汾水。其中多鮆魚,其狀如儵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特效藥篇:

    九尾狐:不中邪

    九尾狐吃人,人也吃九尾狐。效用就是“食者不蠱”

    類:不產生妒忌心

    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儵魚 :無憂無慮

    彭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芘湖之水,中多鯈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有特別作用的物種殺絕的

    有用者自然捕捉為己所用,有害者見了難道會放過麼?

    有用的

    【月雚】疏:闢火

    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月雚】疏,可以闢火。

    駮:抵禦兵器

    有獸焉,其狀如馬爾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有害的

    鱄魚:見之大旱

    ……其中有鱄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顒:見之大旱

    有鳥焉,其狀如嫋,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肥遺

    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2、異類

    這裡說的異類不只是人頭獸神或者人形獸頭等,還有各種各樣的“非正常人”

    人面獸身

    橐蜚:人面鳥身而且可以抵禦天雷;妥妥滅亡的節奏

    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蜚,冬見夏蜇,服之不畏雷。

    化蛇:豺身人面;長這麼怪,還這麼不老實,必殺之

    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

    狍鴞:人頭羊身,食人;長這麼怪還吃人,必殺之

    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異類

    梟陽國:

    那裡的人都是人的面孔,長長的嘴唇,黑黑的身子,渾身長毛,腳跟在前,腳尖在後,極善於奔跑,一看見人就張口大笑,一發笑嘴唇便會遮住他的臉面。

    在梟陽國還有一種人,渾身黑色,長著虎頭鳥足,很喜歡吃蛇。

    張弘國

    在大海深處,有一個島叫做張弘國。這裡的人長著鳥的嘴,生有翅膀,善於捕魚,他們還馴化了四種野獸,供他們驅使。

    小人國

    《山海經》記載的小人國的公民,他們的身材只有九寸。

    除此之外,還有比如大人國、長臂國、貫胸國等等。

    這些國裡面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跟現在意義上的人差別很大。甚至直接就是“異形”,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有“非我族類”之感,甚至就是在爭奪生存資源中被族滅。

    或者如小人國,身材九寸,完全可以捉來當做寵物或者奴隸進行圈養。

    有用的捉來使用,有害的有威脅的,組織人手殺掉,很多可能存在的物種也許就這樣消失了。而一些奇形怪狀的人消失,一方面是物競天擇,一方面也極有可能因為戰爭。

  • 2 # 山海經易讀

    《山海經》應該屬於歷史文化範疇!《山海經》記述的事物都是真實記錄,只是由於時間久遠,人們不能理解而亦!如白民國,在上古時中華大地真有白人存在,如白匈奴,如羯族,都是白種人。再如貫胸國,應該是反映轎子的發明。

  • 3 # 三水共工

    如果只是從字面上看,那就是個神話杜撰,因為現代人無法理解古人的借喻,可如果把山海經裡的怪物奇事替代成部落世事,那就不再那麼的荒誕不經,呵呵。。。

  • 4 # 心靜至遠520

    準確的說,《山海經》是神話,也是歷史,是屬於神州大地的神話歷史。有其他文明的紀錄和傳承,裡面的許多內容並不是表象的文字,有更深層次的紀錄和符號,在於每一個看的人,以什麼角度、什麼思維審視這本奇書。

  • 5 # 林屋公子

    從今天來看,當然屬於神話;但是從當時人看,又屬於歷史。

    其實神話和歷史不能完全區分,大體來說,越是早期社會,神權色彩越濃重;所以對於一些神秘現象都喜歡用神諭去解釋;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對於世界的認識就提高了,周朝開始就強調“人本”。比如世界廣泛流傳的洪水神話,《聖經》寫的是上帝懲罰世人,而《尚書·禹貢》寫的是大禹領導治水。《聖經》的來源可能到公元前2000年的古巴比倫泥板,而大禹治水的來源可能只是在西周中期。期間相隔了一千多年。

    《禹貢》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對於當時中國的地形山川描寫得也非常精細,可見當時人對地理認識水平很高了。但是同為戰國時期的作品《山海經》,所描繪的地理情況就不能和實際對應。這說明《山海經》的一些素材可能來源比較早,但並不代表就是真實的歷史,只能反映先民較低階的世界觀。到戰國秦漢時期經過巫師的編纂成書,但也登不上大雅之堂,其史學價值無法和《禹貢》相提並論。

    比如在《山經》中,有各種各樣多頭多足的神獸,這些神獸今天看來肯定是不存在的,其中或有原型存在,但也是經過扭曲加工的。如“狌狌”可能就是猩猩,但說“知人名”“食之善走”就不合理;又比如在《海經》中,各種奇奇怪怪的國家,這應該也是經過傳聞的變化。如“北韓”和“天毒(天竺)”居然是在一個方向,這也是和漢代地理認識有很大差異的。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把《山海經》視為信史,但可以作為一種思想史的反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810怎樣拍好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