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管理人才方面,華為的“三體一位”的人才管理機制值得借鑑學習:
01、精準選才
很多企業認為,只要把人招進來就好了,管那麼多幹嘛?
但是,任正非認為,如果隨意選人,機會成本會變得非常高,因為選對人,叫事在人為,選錯人,叫事與願違。。
那麼華為是如何精選人才的呢?
華為在1998年運用STAR工具作為人才精選的核心工具。
STAR工具是一套面試技能工具,S指的是情景,T指的是任務,A指的是怎樣行動,R值的是結果。
華為在運用這套工具後,人才識別率從過去的30%上升到目前的76%,而一般企業的人才識別率在30%左右。
領導力和管理能力是不一樣的。
領導力是指影響別人的能力,管理能力是指具體做事情的能力,比如計劃、組織、安排任務、設定目標、決策、執行等等的能力,這屬於管理能力。
除此以外,對於外部人才進入公司,為了加速他們的融合,華為一般採取3種手段:
一、對於新進的員工,採用思想導師制。
新員工到一家公司後,有一個“七天之癢”,哪怕這個新員工是從“地獄”到”天堂”,他都會不適應。因為環境差異太大。
而這個思想導師就是解決新員工的適應問題的。
二、對於高階管理人才,採用“金色降落傘”計劃。
空降的高階管理人才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為他們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司,光是用股權將他們聚合在一起,管理難度是很大的。
對此,華為用了兩種方法來降低了他們的死亡率:
1、給他們三個月的目標崗位的錢。
2、和空降高階管理人才一起工作的相關元老溝通,讓他們去理解文化的差異。
三、對於高階專業人才,採用“因人設崗”計劃。
管理會涉及到文化的問題,但是技術並不會。如果空降到企業的人才當了管理層,可能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離職,如果因為這個原因而失去這個人才,是很可惜的。
這時候,就可以讓他們從事技術類的工作,因為技術型或者專家型的工作不涉及文化的差異問題。
不要讓空降的人才一開始就當管理者,可以先融合進來再當管理者,否則,這個人才很快就會離開。
02、 倍速育才
華為的人才培養加速器就值得企業借鑑。
如果別人需要花一年時間去培養人才,華為只需要半年。
華為如何快速提升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呢?
第一,進行試用期員工的底部管理:
將試用期20%底部的員工淘汰,最好辭退掉。採取這個淘汰機制是為了做好入口管理,如果入口管理沒有做好,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是很低的。
因為華為非常重視試用期員工的淘汰率,所以,華為人力資本的不良資產率一直保持在中國企業的較低水平。
第二,進行入職1-3年員工的頂部管理:
中國企業平均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由負轉正一般需要2年時間。
大一點的企業可能需要3年左右。所以,入職1—3年的員工,是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由負轉正的核心。
這個階段,企業最害怕的是員工離職。
當然,這裡的員工指的是優秀的員工,而不是差勁的員工。
第三,進行員工的退出機制管理:
目前,中國企業在人才有效管理方面,面臨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進來容易出去難,上去容易下去難,崗位輪換也很難。
這個問題導致企業新陳代謝的速度變慢。
如果企業不重視人力資本的流動性,只注重現金流,企業的發展就會變慢。
這時候,退出機制非常重要。
退出機制有四種方式:
1、副業分流
這是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在用的方法。將相對進步不那麼快的員工分流出去。
舉個例子,中國電信透過成立中國通訊服務有限公司,分流了30%的人。
2、角色轉換
角色轉換是把執行層的人變成非執行層。
舉個例子,在企業變革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絆腳石,他們可能曾經和你一起打拼過江山,面對這些人,怎麼辦?
最好把他們請到董事會,當然,董事會的成員是有限的,除了轉換為董事會的成員,還可以將他們轉換為中顧委。
3、提前退休
用現實的利益換未來的成長。這種退休有兩種退休方式,第一種是純退休模式,一次性給予高額補償金。
第二種是不強行退休,保留部分股份,可以享受收益,但是有一個條件,不能從事與原單位有任何競爭的工作。
4、內部創業
提供資金給內部員工進行創業,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目前最流行的一種方式,也符合國家政策的要求。
03、有效激勵
傑克.韋爾奇說:“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想要獲取競爭優勢,就必須讓每個員工都保持敬業。”
而進行有效激勵的目的,是為了持續提升員工的敬業度。
在此,績效管理非常重要,績效管理和能力管理是激勵機制的基礎,當然,績效管理不僅僅是為了兌現獎懲。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目標能力。
華為之所以在人才運營上,成為跨行業的黃埔軍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擁有自己的四位一體薪酬激勵體系,分別是固定薪酬+變動薪酬+長效激勵+福利。
對員工進行有效激勵,員工的敬業度就越高,業績也越好,公司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華為對人才的有效管理,讓人才成長速度成為中國第一。
總結來說,就是選人要準,育人要快,激勵要有效,企業只要解決這三大問題,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在行業中更優,長期競爭力更強。
華為經營人才的模式肯定不是適合所有企業,但它對人才發展的理念和重視值得所有企業學習。
在有效管理人才方面,華為的“三體一位”的人才管理機制值得借鑑學習:
01、精準選才
很多企業認為,只要把人招進來就好了,管那麼多幹嘛?
但是,任正非認為,如果隨意選人,機會成本會變得非常高,因為選對人,叫事在人為,選錯人,叫事與願違。。
那麼華為是如何精選人才的呢?
華為在1998年運用STAR工具作為人才精選的核心工具。
STAR工具是一套面試技能工具,S指的是情景,T指的是任務,A指的是怎樣行動,R值的是結果。
華為在運用這套工具後,人才識別率從過去的30%上升到目前的76%,而一般企業的人才識別率在30%左右。
領導力和管理能力是不一樣的。
領導力是指影響別人的能力,管理能力是指具體做事情的能力,比如計劃、組織、安排任務、設定目標、決策、執行等等的能力,這屬於管理能力。
除此以外,對於外部人才進入公司,為了加速他們的融合,華為一般採取3種手段:
一、對於新進的員工,採用思想導師制。
新員工到一家公司後,有一個“七天之癢”,哪怕這個新員工是從“地獄”到”天堂”,他都會不適應。因為環境差異太大。
而這個思想導師就是解決新員工的適應問題的。
二、對於高階管理人才,採用“金色降落傘”計劃。
空降的高階管理人才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為他們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司,光是用股權將他們聚合在一起,管理難度是很大的。
對此,華為用了兩種方法來降低了他們的死亡率:
1、給他們三個月的目標崗位的錢。
2、和空降高階管理人才一起工作的相關元老溝通,讓他們去理解文化的差異。
三、對於高階專業人才,採用“因人設崗”計劃。
管理會涉及到文化的問題,但是技術並不會。如果空降到企業的人才當了管理層,可能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離職,如果因為這個原因而失去這個人才,是很可惜的。
這時候,就可以讓他們從事技術類的工作,因為技術型或者專家型的工作不涉及文化的差異問題。
不要讓空降的人才一開始就當管理者,可以先融合進來再當管理者,否則,這個人才很快就會離開。
02、 倍速育才
華為的人才培養加速器就值得企業借鑑。
如果別人需要花一年時間去培養人才,華為只需要半年。
華為如何快速提升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呢?
第一,進行試用期員工的底部管理:
將試用期20%底部的員工淘汰,最好辭退掉。採取這個淘汰機制是為了做好入口管理,如果入口管理沒有做好,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是很低的。
因為華為非常重視試用期員工的淘汰率,所以,華為人力資本的不良資產率一直保持在中國企業的較低水平。
第二,進行入職1-3年員工的頂部管理:
中國企業平均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由負轉正一般需要2年時間。
大一點的企業可能需要3年左右。所以,入職1—3年的員工,是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由負轉正的核心。
這個階段,企業最害怕的是員工離職。
當然,這裡的員工指的是優秀的員工,而不是差勁的員工。
第三,進行員工的退出機制管理:
目前,中國企業在人才有效管理方面,面臨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進來容易出去難,上去容易下去難,崗位輪換也很難。
這個問題導致企業新陳代謝的速度變慢。
如果企業不重視人力資本的流動性,只注重現金流,企業的發展就會變慢。
這時候,退出機制非常重要。
退出機制有四種方式:
1、副業分流
這是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在用的方法。將相對進步不那麼快的員工分流出去。
舉個例子,中國電信透過成立中國通訊服務有限公司,分流了30%的人。
2、角色轉換
角色轉換是把執行層的人變成非執行層。
舉個例子,在企業變革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絆腳石,他們可能曾經和你一起打拼過江山,面對這些人,怎麼辦?
最好把他們請到董事會,當然,董事會的成員是有限的,除了轉換為董事會的成員,還可以將他們轉換為中顧委。
3、提前退休
用現實的利益換未來的成長。這種退休有兩種退休方式,第一種是純退休模式,一次性給予高額補償金。
第二種是不強行退休,保留部分股份,可以享受收益,但是有一個條件,不能從事與原單位有任何競爭的工作。
4、內部創業
提供資金給內部員工進行創業,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目前最流行的一種方式,也符合國家政策的要求。
03、有效激勵
傑克.韋爾奇說:“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想要獲取競爭優勢,就必須讓每個員工都保持敬業。”
而進行有效激勵的目的,是為了持續提升員工的敬業度。
在此,績效管理非常重要,績效管理和能力管理是激勵機制的基礎,當然,績效管理不僅僅是為了兌現獎懲。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目標能力。
華為之所以在人才運營上,成為跨行業的黃埔軍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擁有自己的四位一體薪酬激勵體系,分別是固定薪酬+變動薪酬+長效激勵+福利。
對員工進行有效激勵,員工的敬業度就越高,業績也越好,公司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華為對人才的有效管理,讓人才成長速度成為中國第一。
總結來說,就是選人要準,育人要快,激勵要有效,企業只要解決這三大問題,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在行業中更優,長期競爭力更強。
華為經營人才的模式肯定不是適合所有企業,但它對人才發展的理念和重視值得所有企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