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電商快速發展除了價格原因,很大程度上在快遞送貨上門的便捷。而越來越多的實體超市大賣場也在跟風而動,開展送貨上門業務,但是卻因物流費用不堪重負,越做越累。超市真的有必要送貨上門麼?
11
回覆列表
  • 1 # 勵志青年季

    首先,要根據自己超市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1、超市的人手是否足夠?

    2、商品的利潤怎麼樣?

    3、需要不要收取配送費用?

    4、賣家的地址離你超市有多遠,可以標明多少公里之內可以配送?

    5、店面是否狹窄,或者比較窄的話,送貨上門會比較好,可以直接倉庫取貨,不用擺放店面。

    目前很多超市、水果店鋪等都會選擇配送,有以下幾個優勢:

    1、第一弱化了你店鋪的位置,店面大小和裝修的影響在你整個生意中的重要程度下降

    2、有機會糾正顧客對本店鋪及產品的偏見,改善老印象,且可以隨時回答顧客提問,讓顧客對店鋪產生熟悉感和信賴感

    3、可以與客戶建立長期友好的業務聯絡。送的貨必須是優產品,必須遵守約定,如果不守約,以次充好,那麼經營者失去的不僅僅是這些客戶,是會丟掉大群客戶!

    4、是保持客戶滿意度、忠誠度的有效舉措;是保護消費者益的最後防線!

    5、擴大消費群體,一般去逛超市的會以中年夫婦,家庭主婦之類的居多,主要是以米、油、菜為主。如股送貨上門的話年輕人選購的話會增多,畢竟年輕人會經常買菸、啤酒、零售等之類的商品。

  • 2 # 十九解說

    首先,大家都知道的,提供送貨服務的超市中,送貨員的工資一般為1800元到2000元不等,並不是很高,最多加個計件,還得包吃包住,全年工資在2萬多元。有的超市既需要有人送貨,又怕“肥水流了外人田”,便找親戚甚至父母來幫助送貨,把僱人的錢讓家裡人賺。這還算是比較省錢的,但是,同樣是送貨,快遞收益就比超市送貨員高多了!現在工資少,都沒人願意送貨了!

    許多超市的目的,開超市是以量取勝,為了多賣貨,必須要提供送貨服務。超市的貨物在不斷更新,如果要清楚一年的淨利潤有多少,必須把所有產品都點一遍,十分麻煩,因此很少有超市能算明白具體能掙多少錢。但有超市老闆算了一筆賬,袋裝食品、飲料等平時賣得比較多的商品,單位利潤多在5角錢以內,很少能超過1元錢,經營狀況好、位置好的店,一年的收入除去水電房租,不過1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再給送貨員工資,送貨員少說“吃掉”了超市收入的兩成。妥妥的!超市真是啞巴吃黃連!

  • 3 # 生活的行者

    送貨上門是形勢所逼,未來生鮮電商會佔我們生鮮10-20%的市場,短途送貨上門會成為超市標配服務,所以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提供更有效的送貨上門服務。

    目前很多超市搞送貨服務都處在盈虧平衡的交界,很少看到有盈利的。那我們是不是增加格外的維度去補充損失的毛利?例如利用送貨上門擴大超市覆蓋範圍,利用配送員的整套VI提高知名度,利用掌上超市拉開和隔壁店鋪距離,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更好服務離店的顧客,等等一整套的網際網路提升方案。

    送貨上門最怕是把原來不需要送貨的需求激發出來,不送貨上門等死,送貨上門找死。如何篩選需要送貨上門的使用者,如何權衡利益和服務的關係?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設定起步價和梯度運費。要享受更懶得服務?可以,不過要給錢,就像送外賣要收錢一樣;而且起步價一定是能大幅度提升門店的客單價為目的。原來超市單價是29元的,那我們起送價可以設定為39元。

    商超做送貨上門一定不能追求大而全,豐富類目,砍掉功能重複的產品,透過資訊化系統最佳化品類,提高供應鏈水平。合理的送貨範圍,2-3公里開始做起。從個別門口開始試運營再大力全面推廣。

    總得意思就是說呢,超市送貨服務是大勢所趨,不會因為虧損就放棄,因為這是提高超市競爭力的有效舉措之一。

  • 4 # 孫建波

    問一個商業模式“該不該”,是否成功,不只要看顧客是否需要,更重要的是顧客是否能夠為這個“需要”支付平均成本。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商業模式能夠持續創造價值,完成資本增值的任務。那麼一般來說短期考量收入成本,長期看增長率與最終市場佔有率,最終的目的都是獲得利潤。

    判斷某超市是否應該送貨上門,換一種問法就是,“商品+配送”+新業務帶來的效率改善(如提高坪效)是否大於僅僅保持商品業務?

    細分來看,這裡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確定自建物流體系或與平臺物流合作的成本。如果自建,需要增加的成本包括快遞員工時、固定資產投入、管理費用增加、以及佔用的資金機會成本。如果超市位於社群居民區,訂單可能在下班迎來高峰,而其他時間快遞資源就處於閒置狀態。如果選擇與某平臺合作速遞業務,則要考慮快遞要求的時效。無可否認的是,在不存在規模效益的時候,快遞的費用將會大幅提升,如果規模擴張較慢,而少量顧客不願意承擔均攤的高價,那在送貨上門服務的初期一定會面臨一段時間的虧損;

    第三,預估收益。這個包括預估長期穩定的配送需求為多少+預計帶來的坪效改善收益。這個問題在不同地段的超市有所不同,消費者群體需求也有所不同。在白領社群或商務辦公大廈附近的超市、便利店,毛利可能較高,也因為其時間稀缺願意選擇更便捷的服務。而在某些社群則不需要。這個判斷需要結合運營者的經驗判斷。

    最後舉幾個超市配送的例子,目前物就在發展社群MALL模式,永輝也在對接京東發力線上,但目前資本青睞的並非僅僅是小門店的短期成本收益,還會考慮超市對線上的引流效應、大資料和未來的AI技術。新進入超市配送資本是基於範圍效益建立這樣的服務,對其他業務產生協同效應。

    總之,不是所有的超市都適合發展配送業務,要綜合考量。目前新零售概念正熱,超市配送也是一隻風口上的豬,至於飛不飛得的起來,一是看風有多大,二還要看豬有多肥多重。

  • 5 # 便利店掌櫃

    目前不少超市不僅自己有送貨隊伍,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滿多少就可以送貨上門了,而且一些大型商超已經加入了外賣平臺。

    超市開拓送貨業務,可提供更加便捷服務,特別是一些大宗的團購業務。如果不提供送貨,似乎對客戶沒有起到進一步的關懷。你沒有外送業務,人家則有,自然人家的服務水平就比你高了。

    現在電商雖然讓傳統的超市日子不好過,但是線上購物的體驗往往不及線下購物是不爭的事實,現在的消費者變了的更懶、更挑剔,如果超市不把線下體驗這個優勢發揮出來,那麼日子會更加艱難。

    現在不少超市藉助外賣線上平臺以及線下高效同城物流配送資源。在生意下降的時候,外賣平臺的流量會適當提高營業額,還可以彌補店面人手不足的局面。

    大家都知道超市的庫存壓力很大,送貨或者增加外賣,可以適當清庫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人是不是比歐洲人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