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雲志
-
2 # 海佑講史
圖:遣唐使壁畫
二、遣唐使團正式誕生公元618年,大唐王朝拉開了序幕。唐朝,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在唐朝時期,中國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國力強盛、聞名海內。
而且,當時大唐兼收幷蓄、包容寬廣的態度,也吸引了世界各華人民來大唐學習,唐朝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
在當時,之前聖德太子派出的遣隋使也回到了日本國內,他們向日本天皇描述了中國社會完備健全的法律制度、堅實有力的政治基礎。得到這一訊息之後,日本政府最終決定,組成優秀的團隊,前往中國進行學習。
在這股學習唐朝的浪潮中,最為認真的國家就是日本了。公元七世紀到九世紀,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了十幾次學習使團,這些使團後來統稱遣唐使。
日本向中國大規模派遣學習使團這一行為,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公元630-659年、公元665-669年、公元702-752年、公元777-838年。公元630年是最早的一批遣唐使來到唐朝的年份,當時是唐貞觀四年了。
在遣唐使團中,有很多優秀的人才,日本政府將他們集結到一起,目的就是能夠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這就像我們國家在近代社會時期派出的留學生一樣,高水平的人才在外學習之後,才會為本國帶來高水平的發展。
圖:日本京都金閣寺
在向唐朝學習之前,日本是政教合一的社會,日本也長期處於落後的發展狀態中。而有了遣唐使團的先進經驗,日本成功在改革發展中,擺脫了落後思想的束縛。如果說沒有對唐朝的學習,那麼日本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在亞洲地區脫穎而出的。
由此可見,中國唐朝對於日本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至今為止,在日本社會中,我們還能或多或少發現一些唐朝元素的存在。
-
3 # 李飛叨
唐朝時,日本對中國文化那是相當狂熱,不管淹死多少人,都要乘風破浪到大唐學習。來的人五花八門,主要是官員學生和僧人,學習內容幾乎包含了各個門類。
日本最早向中國派出使者,應該是在漢武帝時期,使者向漢武帝進獻了土特產和男女奴隸,漢武帝看著這些小人挺好玩,就命人鑄了一方金印,上面刻著“漢委奴國王”,讓使者帶了回去。後來這塊印在日本被髮展,引起了舉國震動。
到了隋煬帝時期,日本使臣小野妹子(是個男的)帶著天皇的書信覲見,信的開頭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楊廣那是什麼脾氣秉性,敢在他面前稱天子,當即吩咐“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說白了就是不搭理他!這還是因為當時正在進攻高句麗,不然極有可能發兵打日本
到了唐朝,日本開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前後派出了十幾次遣唐使團,人數眾多。其中有的人還一生都留下了,在中國娶妻生子,徹底變成了華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倍仲麻呂(安倍仲麻呂),中文名晁衡,考中了進士,最後還做了安南都護和安南節度使。他和李白是好朋友,得知他回國途中遇難,李白寫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詩篇:“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當然,他的船隻是被風吹到了現在的越南,後來回到長安,最後終老於中國。
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說:日本如嬰兒追求母乳般地貪婪地吸收了北韓和中國的先進文明,於是從野蠻階段,不久即進入了文明階段。中國是日本的文化養母,不過後來的日本狼子野心忘恩負義,更加令人痛恨!
回覆列表
遣唐使的目的在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遣唐使向日本大量輸入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封建社會上層,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正倉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輸入的中國物質文化。遣唐使對唐的贈品,和唐朝的答禮,實際是兩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
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日本第一次向中國派遣使節團 即第一次遣使。
在古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為了改變落後的現狀並使 自己強大起來,必須學習借鑑唐朝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決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 。為了促進日本國家 的文明開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國的社會秩序,作為日本政治的基礎 和精神武器, 佛教兼集促進日本政治 、經濟和文化等多重目的 。 對當 時的世界各國而言,對佛教的掌控能使本國擺脫舊有的傳統政治體 制的束縛,使國內臣民變得順從, 尊重統治階級意旨,進而躋身於先 進國家的行列 。
從日本遣唐使派遣的背景和目的來看,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公元 630 — 659 年為第一階段時期,為了服務於日本當時對唐 朝外交的雙重政策,遣唐使最先必須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體制,擔負起改革日本國內政治體制的使命,以幫助其改革本國內落後的政治體制, 並建立先進的唐朝式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其次與唐朝相對立,為建立倭本制和保護在北韓半島的既得利益,大力推進地域冊封體制 。可見為推進日本國內的大化改新等諸項改革, 遣唐使既要吸收借鑑唐朝中央集權體制的先進經驗,又要為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探察與調和唐朝在北韓半島的利益 。
公元 665 — 669 年為第二階段時期,因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經濟落 後等原因,日本國長期處於被東亞諸國孤立的境地 。為改變日本地理上孤立的現狀和落後閉鎖局面,在新羅一統半島北韓之後 為了表示 自己與唐朝之親和關係和改變自己所處的不利狀況,日本曾先後兩次派遣唐使前往唐朝 。
公元 702 — 752 年為第三階段時期,此時的唐朝無論是政治、經濟, 還是文化及技術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正值鼎盛期。故此,為了將唐朝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資料帶回日本島國,並促進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繁榮,日本先後四次派遣了遣唐使來中土大唐,以全面廣泛地借鑑吸收唐朝的先進文化和技術 。歷史證明,日本當時的奈良文化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繁榮時期 。
公元 777 — 838 年為第四階段時期,此時的唐朝日趨顯出衰落的跡象。在察覺到唐朝此時動盪不安且不宜久留之後,日本僧人便立即向當時的日本天皇遞交了國書,以建議儘可能地減少派遣遣唐使的數量與次數 所以, 相比較於其他的歷史時期,日本此時期派遣的遣唐使無論是在次數還是在人數上都減少了很多 。
與之相配合,這一時期遣唐使的主要任務:一則是勸誘 、迎回尚滯留在唐朝生活學習的日本學者和學問僧侶;二則是為了表達對以前在唐朝去世的日本國派出的使節和學習交流的文人的哀思,進行祭奠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