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6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咸豐帝倉皇出逃。
5
回覆列表
  • 1 # 賽麥大弘

    火燒圓明園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1860年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咸豐皇帝倉皇逃到承德闢暑山莊。這時曾國藩正在與天平天國鏖戰,1860年初,江南大營再次包圍天京,這是生死之戰,哪裡有機會去解京城之圍。

  • 2 # 易中之詢

    首先,“曾國藩不顧咸豐帝的死活”只是個偽命題。當時的曾國藩地位才多高,兵力有多大?!一個組織鄉勇平叛太平軍的部隊之一,離那些正規軍還差得遠呢?試想他的地位有僧格林沁、勝保、琦善那麼重要?這是輪不著他來操心。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奔熱河,有沒有詔曾國藩進京勤王,以什麼樣方式勤王呢?後世還有人懷疑咸豐皇帝為何不下旨讓當時最精銳的湘軍進京勤王。講曾國藩不顧咸豐帝的死活,純屬笑話。

    咸豐讓湘軍進京勤王,其重點是要湘軍名將鮑超率湘軍萬人,“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勿得藉詞延宕,坐視國君之急”。他並不需要曾國藩北上,只需要給一支精銳力量而已。

    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事發突然,勤王來不及。如果堅守北京,等待湘軍進京勤王,估計曾國藩大軍還沒開撥,咸豐已被俘虜!咸豐皇帝把抵禦強敵的希望寄託在僧格林沁身上,但是敵我雙方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僧格林沁蒙古騎兵在全副近代化武裝的英法聯軍面前絲毫不起作用,八里橋之戰以清軍慘敗而收場。湘軍若和英法聯軍作戰,估計也只有被吊打的份。

    咸豐議和決心已定,攜帶慈安、慈禧逃離北京之時,便命令恭親王奕忻留守北京,讓其主持與列強議和事宜。

    而且此時,皖南戰事吃緊,湘軍正在全力攻打安慶,太平軍西征的勢頭很猛烈。鮑超又是湘軍主力,一旦被抽調北上,江南戰局不堪設想。曾國藩很是頭痛,不過他根據各方訊息,大體上判斷出朝廷的本意就是議和。只要議和成功,鮑超便無需北上。

    李鴻章建議曾國藩“按兵請旨,且無稍動”,拖到形勢改變再說。曾國藩先是延遲十日之後,才復奏朝廷,認為派鮑超北上,力量不足以勤王,請朝廷在曾國藩、胡林翼倆人之中,任選一人,督軍入衛。奏章在路途往返之際,已經花了一個月時間。而這時,城下之盟已經簽訂,勤王之事不了了之。

  • 3 # 武陵老蠻

    其實透過1860年的中國大事件,我們就能知道,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曾國藩的湘軍為什麼沒有北上勤王。

    我們先看看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展程序:

    1860年,咸豐十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

    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

    5月、6月,英軍佔大連灣,法軍佔煙臺,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為名,配合英、法行動。清政府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兩國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咸豐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為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

    8月,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臺。清軍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

    接著,大沽失陷。英法聯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硬氣地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9月,英法聯軍攻陷通州。

    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僧格林沁慘敗。次日,咸豐帝帶領后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親王奕欣留守北京,負責和議。

    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搶劫後,為了消贓滅跡,放火燒燬一代名園。

    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由上可見,英法聯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從2月到10月,走走玩玩談談,他們此行,不是為滅人之國,而只是要城下之盟,目的達到,利益得到,OK,盆滿缽滿地打道回府。

    在英法聯軍北上的時候,曾國藩在做什麼呢?

    1860年,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謀劃並實施了一局大棋。那就是安慶之戰。

    太平天國的崛起的象徵,在於它佔據了長江中下游的三座大城:武漢、安慶、南京。這三座城市所在的區域,人口密集、物產豐富,是當時中國當之無愧的的糧倉,更是太平天國賴以興旺的兵員及物資籌備地。

    湘軍在取得武漢三鎮之後,咸豐十年二月,也就是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同時,曾國藩分三路進攻安慶:命曾國荃率陸師萬人會同提督楊載福水師4000人圍城,並命副都統多隆阿、按察使李續宜率馬步2萬打援。曾國藩設大營於皖南祁門,胡林翼等設大營於皖北英山(旋移營太湖)。五月,湘軍攻佔樅陽,完成了對安慶的包圍。七月,曾國藩委授兩江總督,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也就是說,江南那塊以後就是你曾國藩的事兒,專心對付太平天國吧。十月,曾國荃所部陸師萬餘人自集賢關攻城,復有水師助戰。太平軍固守待援,曾國荃乃掘長濠圍困安慶。

    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的十月,湘軍也真正意義上將安慶圍困,曾國荃也因此得到“曾鐵桶”的綽號。

    當然,在英法聯軍攻進京城的時候,曾國藩也曾與胡林翼、李續宜商籌北援之策。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

    但是,當時不能北上勤王現實原因有二:一是路途遙遠。以扎硬寨著稱的曾國藩規定,湘軍每天行軍里程三十里,以這樣的行軍速度到達北京需數月之久,遠水解不了近渴。二是,圍住安慶作為曾國藩戰略計劃的重要一環,能夠取得現在的成果,相當地來之不易,湘軍本來兵力單薄,如果撤取安慶的兵力北上勤王,很可能抵不住太平軍的瘋狂反撲,不僅好不容易取得的戰果付諸東流,戰局態勢也可能因此而改變。

    曾國藩等清楚地知道,對於清政府來說,只想得點好處的英法聯軍不過是癬疥之疾,而要命的太平天國才是心腹大患。

    武漢失去之後,安慶作為天京唯一的西線屏障和糧源要地,尤為太平軍看重。幸虧湘軍沒有將撤軍勤王的計劃實施,1860年11月,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為解安慶之圍,率部西征,與多隆阿、李續宜部大戰於桐城掛車河,未能取勝。此後連場苦戰。12月,就連曾國藩所在祁門大營也兩度被困,太平軍距大營僅20裡,曾國藩彷徨無計,當時作為曾國藩幕僚的門生李鴻章竟嚇得開溜。因為曾國藩的正確決策和堅持,安慶被圍至第二年8月城破。

    安慶失守,天京沒有了屏障,太平軍也因此由攻勢變成守勢,從此處處捱打。三年後,曾國荃依照安慶之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覆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評書《白眉大俠》中有哪些實力平平,嘴上功夫卻挺厲害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