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豬的光影視色

    首先,應該清楚在電影製作的過程中“監製”是幹什麼的,從名稱上解釋也很簡單,就是監看製作,每天監督導演、演員拍攝程序和拍攝質量,還要監控劇組的預算開銷,但也並不是每個監製都這樣每天在劇組監督,有的只是掛個名,收了錢就什麼都不管了,影片賣座的話還會得到分紅,還有的監製是因為名氣大,需要靠他的面子拉投資贊助,找一些知名演員少花一些錢。

    而徐克是屬於,這種從一部電影有了創意立項開始,直到最後拍攝剪輯完成,每一個環節都要參與監督,提出自己想法意見,可以稱他這種監製方式為“監製中心制”,就是在整個劇組他說了算,權利要大過導演,這種方式也是香港電影特有的。

    1984年徐克和施南生成立了——電影工作室,更是將“監製中心制”的方式無限擴大,你提到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和《新龍門客棧》這兩部影片,也都是1992年徐克的電影工作室製作的,徐克將監製的職權做到了非常細的程度,從故事創意到劇本編寫,從挑選演員再到現場拍攝,甚至到後期的剪輯特效和電影配樂等都親自參與。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工作照)

    程小東就曾經說過,導演徐克監製的電影,需要聽他的,但又不能完全聽他,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解,否則他會覺得你沒想法,在拍《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期間,徐克也自己帶了一組人馬,那邊程小東拍武戲,他同時就在這邊拍文戲,兩人還經常到對方的組裡找靈感、觀察進度。

    所以現在很多熟悉徐克的影迷,都會把《倩女幽魂》系列、《笑傲江湖》系列和《新龍門客棧》等他監製的電影視為——徐克作品。

  • 2 # Tony我是

    首先,應該清楚在電影製作的過程中“監製”是幹什麼的,從名稱上解釋也很簡單,就是監看製作,每天監督導演、演員拍攝程序和拍攝質量,還要監控劇組的預算開銷,但也並不是每個監製都這樣每天在劇組監督,有的只是掛個名,收了錢就什麼都不管了,影片賣座的話還會得到分紅,還有的監製是因為名氣大,需要靠他的面子拉投資贊助,找一些知名演員少花一些錢。 而徐克是屬於,這種從一部電影有了創意立項開始,直到最後拍攝剪輯完成,每一個環節都要參與監督,提出自己想法意見,可以稱他這種監製方式為“監製中心制”,就是在整個劇組他說了算,權利要大過導演,這種方式也是香港電影特有的。

  • 3 # 伯德小姐

    首先,題主提出的兩部電影確實不是徐克導演,《東方不敗》的導演是程小東,而《新龍門客棧》的導演是李惠民,徐克在兩部電影中皆以監製的身份來參與。

    監製對於一部電影來說至關重要,好的監製可以把控電影的預算、電影的總體風格以及藝術和商業之間的平衡,作為監製的徐克來說則很好的把自己的電影風格融入進電影中。在徐克監製的大多數電影中,徐克才是電影風格的構建者,而導演只是風格的執行者。這從徐克同時期導演的電影《青蛇》和《黃飛鴻》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新龍門客棧》和《東方不敗》與之一脈相承。

    以上特點在《東方不敗》和《新龍門客棧》中體現的十分明顯,甚至早前的《倩女幽魂》系列依然呈現出監製和導演共同把控的特點。而造成以上現象除了當年香港電影新浪潮衝擊了片場導演中心制之外,也是鑑於投資人和導演之間模糊的界定關係。

    至於為什麼徐克在八九十年代總是參與監製而非導演,這樣做同樣也是片場民主化去世的體現。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力成員,徐克參與監製,可以讓朋友組成的主創團隊充分發揮特長之餘,在投資和宣發上可以更為靈活的進退和掌控。加上當年香港電影十分興盛,每人都想享受電影紅利也無可厚非了。

  • 4 # 麥克瘋說電影

    為什麼很多人都將明明是“徐克監製”的作品,都歸於是他的作品呢?這個有必要了解一下徐克的監製習慣。徐克當年是香港影壇出了名的“強勢監製”,業內都知道他對電影精益求精,所以凡事事必躬親,親力親為,不像很多監製一樣只限於處理劇組和投資老闆的關係。導演吳思遠說他“有時候雖然只是監製,但不導幾場戲,似乎就渾身不舒服”。其實從1986年監製吳宇森的《英雄本色》開始,徐克就已行使了其“強勢監製”的威嚴,而後來的《倩女幽魂》系列,徐克更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徐克和黃霑

    徐克究竟有多“強勢”?這裡有一個小插曲足以說明問題。1988年他和著名武俠片導演胡金銓合作了《笑傲江湖》,按理來說,胡金銓是他的前輩,一生拍了不少武俠片經典,徐克理應對他聽之任之,結果兩人在片場發生了意見分歧,氣得胡金銓一氣下離開了劇組(徐克認為胡金銓的理念太老派,胡金銓認為自己的權威遭到了徐克質疑)。最後經由徐克重拍補拍,修修改改,本片愣是被拖到了1990年才正式公映。

    徐克和胡金銓

    後來很多由他掛名“監製”的電影,明明就是他的電影。譬如說《笑傲江湖2之東方不敗》,從故事構思,演員選取,到現場拍攝,特效剪輯,電影配樂等都有徐克參與。程小東在片場主要負責武戲部分,而文戲部分完全是徐克拍的。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雖然導演一欄寫著李惠民,但其實徐克也執導了大部分戲。據製片人吳思遠曾回憶說:“整部戲,徐克拍了一半,內景都是他在香港搭棚拍的,外景都是李惠民在敦煌拍的”。因此,人們一向都把這兩部電影歸為“徐克作品”。

    徐克的這種性格,促使他的電影工作室實行了所謂的“監製中心制”——即先由徐克先想好構思,再交由其他導演完成,大家可以提出建設性的提議,但必須要忠於我的構思框架。這一方面讓很多抱著原創劇本找電影公司洽談合作的導演們,一聽見徐克的名字都打了退堂鼓,另一方面,也讓“電影工作室”出品製作均被打上了鮮明的“徐氏”烙印。

    談起徐克的監製風格,導演程小東曾這樣說過:“跟徐克合作要聽他的,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但又不能完全聽他,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解,否則他會覺得你沒料,大家要鬥刺激對方,他強於文戲,我強於動作,要鬥快交橋段,有種競爭意味。”

    徐克的“強勢”當然是把雙刃劍,他因此還得罪過李翰祥,劉家良,胡金銓等諸多大導演,或許很多人會有類似的疑問,徐克的“監製中心”是不是對旗下導演的創作力和想象力是一種掣肘和限制呢?就今天的眼光來看,徐克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本身就是一個想象力和創作力豐沛的人,再加上他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什麼電影會賣座,“監製中心”也相當於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很多商業上的風險。另一方面,他的這種“強勢”,也如程小東所言,形成了劇組內部在創作方面的“良性競爭”,這是為什麼徐克在90年代佳作不斷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創業,但差錢,有哪些融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