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之隊隊長

    我覺得吧,儲存方法是一方面,卷的質量也是一方面,我經常用過期卷拍,很多都是過期7,8年,甚至十幾年的卷,但基本沒事,而一些過期才2,3年的在售卷有時反而會出現偏色情況,現在的卷看來偷空減料不少....... 攝影講究底的大小,其次才是解析度。越大的膠片,成像就比小的膠片要強好多,換到數碼相機的概念就是CMOS面積越大,成像越好,解析度在面積大小上反而是次要因素。佳能5DIII拍的照片,比較起來還不如幾年前的老飛思1000萬畫素的120數碼後背。

    所以一般的膠片相機都是135畫幅的全幅,數碼全幅相機(也是135畫幅)的價格相機帶鏡頭沒個小2W拿不下來,而一般的膠片單反相機2、3千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拍出來的就是全幅的底片,用專業地掃比如尼康9000ED掃描之後,很接近全幅數碼單反的出片,比一般的截幅單反強不少,是一種相對廉價的全幅攝影方案。另外中畫幅和大畫幅使用膠片的非常多,主要還是價格因素,中畫幅的數碼相機比如哈蘇的新款120相機,單機身就接近20萬了,一套下來基本2、30萬沒商量。而一套膠片現在哈蘇差不多1-2萬而已。

    膠片色彩好,這點可能很多人會有不同意見,認為有了PS之後,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其實就算有PS,照片本身得有一定的色彩基礎才行,原來的照片色彩越好,PS的效果就越好。膠片的寬容度很大,細節非常豐富(細節不是解析度,可以參照天空雲彩的層次),更重要的是膠片的色彩過度基本屬於無級過度,數碼的色彩過度是有級的。這個很好理解,膠片的色彩就像水彩畫,顏色之間的過度是一筆呵成、無縫銜接,數碼就像是彩色鉛筆素描,解析度很高,色彩之間的過度生硬。這是先天決定,膠片上是無數的銀鹽顆粒,一張135膠片大約有幾千萬到一個億的顆粒,越是專業的膠片顆粒越多,這些顆粒可以理解成畫素點,畫素點越多,顏色的過度越好,同樣的因為物理屬性使然單顆銀鹽顆粒還能容納兩種甚至數種不同的色彩。而數碼呢,一個畫素點只能容納一種色彩,自然顏色生硬,只有等數碼的畫素點做到比銀鹽顆粒更小,才能打破膠片色彩過度好的神話。

    上面說的是理論值,膠片的不可預知因素太多了,隨著時間銀鹽顆粒是會結晶的,幾個顆粒結晶成一個大顆粒,顆粒有大有小,造成膠片顆粒粗糙的問題,還有就是沖洗、儲存、溫度等等影響,都會產生結晶現象,嚴重影響膠片,另外掃描技術的制約,不管怎麼掃描最後還是要數碼CMOS來作為感光基礎,所以很難將膠片100%轉化為數碼,損失基本都大於60%以上,膠片數碼化之後效果往往不如數碼直接拍。但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呈現,膠片的效果基本得到全面發揮。以前跟攝友做過比較,徠卡M6和徠卡M9,同樣的鏡頭,同樣的場景,用反轉片拍出來的底片用幻燈機投影,對比M9全幅數碼照片投影,結論幾乎一面倒,膠片的投影效果更好,畫面更細膩,色彩和細節更豐富。

    不管怎麼說,數碼取代膠片始終是大勢所趨,135畫幅的膠片差不多到了夕陽,120膠片還有比較長的一段生存空間。

  • 2 # 黑與白的記憶

    膠片出片模糊有幾種情況。一個是快門速度不夠,導致模糊。再有聚焦不實也會模糊。再看看鏡頭上面裝沒裝柔焦鏡片。

  • 3 # 兩方方土

    膠片出片很模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丁方面的原因:1,對焦不實,2,鏡頭有問題,3,拍攝時抖動,4,相機本身有缺陷,5光圈控制不當,6,景深問題等。

  • 4 # 老卜1949

    膠片出片很模糊除了前期拍攝的問題,比如相機焦點校正不準,景深不夠,光圈太小,手抖動,構圖產生的餘弦差等外,還有後期顯影時強顯液溫度過高產生的銀粒集結及明膠蓬鬆流淌,定影不足不透,放大彩擴時膠片放反,對焦不準等。還有最大的可能是膠片相機很多是手動對焦,往往在取景器裡看起來很清楚(旁軸),實際根本沒有合焦。這在初學者常常不能自己察覺。

  • 5 # 老洪的自駕旅行攝影記

    膠片過期、對焦不實、拍攝時晃動、鏡頭上大量灰塵、照片掃描質量不高都可能造成出片模糊,請一一對照排查,祝您拍攝快樂,出片成功。

  • 6 # 染可樂

    根據圖片看,有些是暗光環境下手抖造成的,這需要在弱光環境下手要端穩,或者上三腳架,不知道相機有沒快門速度顯示,新手低於1/30秒建議上腳架。有些是對焦失敗,如果是自動對焦的相機建議按快門的時候,先半按快門讓相機充分對焦再按下,膠捲相機比較老了對焦速度還沒那麼強大。如果仍然出跑焦的問題就可以換相機了,膠捲相機比較老了很可能會出問題。

  • 7 # 流雲117621551

    我覺得吧,儲存方法是一方面,卷的質量也是一方面,我經常用過期卷拍,很多都是過期7,8年,甚至十幾年的卷,但基本沒事,而一些過期才2,3年的在售卷有時反而會出現偏色情況,現在的卷看來偷空減料不少....... 攝影講究底的大小,其次才是解析度。越大的膠片,成像就比小的膠片要強好多,換到數碼相機的概念就是CMOS面積越大,成像越好,解析度在面積大小上反而是次要因素。佳能5DIII拍的照片,比較起來還不如幾年前的老飛思1000萬畫素的120數碼後背。

    所以一般的膠片相機都是135畫幅的全幅,數碼全幅相機(也是135畫幅)的價格相機帶鏡頭沒個小2W拿不下來,而一般的膠片單反相機2、3千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拍出來的就是全幅的底片,用專業地掃比如尼康9000ED掃描之後,很接近全幅數碼單反的出片,比一般的截幅單反強不少,是一種相對廉價的全幅攝影方案。另外中畫幅和大畫幅使用膠片的非常多,主要還是價格因素,中畫幅的數碼相機比如哈蘇的新款120相機,單機身就接近20萬了,一套下來基本2、30萬沒商量。而一套膠片現在哈蘇差不多1-2萬而已。

    膠片色彩好,這點可能很多人會有不同意見,認為有了PS之後,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其實就算有PS,照片本身得有一定的色彩基礎才行,原來的照片色彩越好,PS的效果就越好。膠片的寬容度很大,細節非常豐富(細節不是解析度,可以參照天空雲彩的層次),更重要的是膠片的色彩過度基本屬於無級過度,數碼的色彩過度是有級的。這個很好理解,膠片的色彩就像水彩畫,顏色之間的過度是一筆呵成、無縫銜接,數碼就像是彩色鉛筆素描,解析度很高,色彩之間的過度生硬。這是先天決定,膠片上是無數的銀鹽顆粒,一張135膠片大約有幾千萬到一個億的顆粒,越是專業的膠片顆粒越多,這些顆粒可以理解成畫素點,畫素點越多,顏色的過度越好,同樣的因為物理屬性使然單顆銀鹽顆粒還能容納兩種甚至數種不同的色彩。而數碼呢,一個畫素點只能容納一種色彩,自然顏色生硬,只有等數碼的畫素點做到比銀鹽顆粒更小,才能打破膠片色彩過度好的神話。

    上面說的是理論值,膠片的不可預知因素太多了,隨著時間銀鹽顆粒是會結晶的,幾個顆粒結晶成一個大顆粒,顆粒有大有小,造成膠片顆粒粗糙的問題,還有就是沖洗、儲存、溫度等等影響,都會產生結晶現象,嚴重影響膠片,另外掃描技術的制約,不管怎麼掃描最後還是要數碼CMOS來作為感光基礎,所以很難將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能10號為什麼沒人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