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大流行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2020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為負增長3%,這遠糟於金融危機時期的經濟後果,也比2019年10月時的預測下修了6.3個百分點。
IMF還下調了中國2020年的GDP增長前景至1.2%,比此前的預期下調4.8個百分點,但中國仍是全球為數不多的GDP正增長的國家。IMF還上調對中國2021年的GDP增長預期至9.2%,比此前預測上調3.4個百分點。
IMF在4月14日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EO)指出,此預測的基線情景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遏制措施逐漸取消;隨著2021年經濟活動正常化以及政策的支援,2021年全球GDP增長將為5.8%,比此前的預測上調了2.9個百分點。
4月14日至1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召開的遠端春季會議。會議期間,IMF將釋出《全球經濟展望》、《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財政監測報告》等三大旗艦報告。
《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寫道,這場危機不同於其他。首先,衝擊很大。與此衛生緊急事件和相關遏制措施相關的經濟損失,可能使當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損失“相形見絀”。
其次,如同在戰爭或政治危機中一樣,新冠疫情衝擊的持續時間和強度仍然存在嚴重的不確定性。第三,在當前情況下,經濟政策的作用非常不同。在正常危機中,政策制定者試圖透過儘快刺激總需求來鼓勵經濟活動。但這次,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必須採取的遏制措施產生的結果。這使得刺啟用動更具挑戰性。
IMF稱,2020年全球經濟很可能將經歷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超過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衰退。當前被許多人稱作的“大封鎖”(Great Lockdown)的防疫措施和經濟活動停擺,將使全球增長急劇收縮。儘管預計2021年將部分恢復,但GDP水平將保持低於疫情暴發前的趨勢,而且反彈強度的不確定性很大。
在IMF的基線情景預測中,發達國家經濟體2020年的GDP增長為-6.1%,2021年上升至4.5%。其中預測美國在2020年GDP增長為-5.9%,2021年為4.7%;日本預計在2020年GDP增長為-5.2%,2021年上升至3.0%。
IMF預測歐元區2020年經濟增長為-7.5%,2021年為4.7%,其中歐洲目前疫情最為嚴重的義大利2020年經濟增長為-9.1%,為IMF所列出國家中經濟下行最為嚴重的國家;西班牙緊隨其後,2020年的預測為-8.0%。
IMF預測義大利和西班牙兩國在2021年的GDP增長分別為4.8%和4.3%。德國2020年和2021年的GDP增長預測分別-7.0%和5.2%。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體方面,IMF預測印度在2020年的GDP增長為1.9%,是所列出國家中當年增長率最高的國家,預測2021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4%。
儘管中國正逐漸恢復經濟活動,但世界其他地區應對疫情的隔離措施帶來的供求改變,會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活動?
對此, IMF首席經濟家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告訴財新記者,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是疫情中心,遭受的經濟打擊最大。第二季度,中國的遏制措施開始逐漸放鬆,因此看到了經濟復甦的跡象。“但我們必須牢記,全球其他經濟體正處於大流行之下,實施了嚴格的限制措施。這將在外部需求方面,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IMF研究部主任納巴爾(Malhar ShyamNabar)補充道,現在有跡象表明中國經濟正在恢復,這是一個“非常漸進的正常化過程”,具有支援經濟復甦的政策空間。
但隨著新冠大流行蔓延到其他地區──尤其是波及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將給中國經濟的復甦帶來“強勁的全球阻力”。“但是總的來說,著眼於進入這場危機時的經濟勢頭以及(中國)所擁有的政策空間,我們認為,預測中國今年能錄得正增長是明智的”。
IMF警示稱,更糟糕的經濟增長結果是可能的,甚至“非常有可能”。如果大流行和遏制措施持續時間更長,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遭受的打擊更大,金融狀況將持續嚴峻;或者由於企業關閉和長期失業而導致廣泛的傷痕累累的後果,那麼更糟糕的經濟情景將緊隨其後。
“許多國家面臨著多層次的危機,包括健康衝擊、國內經濟動盪、外部需求暴跌、資本流動逆轉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結果惡化的風險占主導地位。
IMF稱,當務之急是遏制新冠疫情暴發帶來的後果,特別是透過增加醫療保健支出以加強醫療保健部門的能力和資源,同時採取減少傳染病的措施。
經濟政策也將需要減輕經濟活動減少對人員、公司和金融系統的影響;減少不可避免的嚴重減速所造成的持續疤痕效應。一旦大流行消失,要確保經濟復甦能迅速開始。
財政刺激方面,如果經濟活動的停滯持續存在,或者由於取消限制而使活動回升太弱,就需要擴大財政措施。面臨融資約束的經濟體可能需要外部支援。基礎廣泛的財政刺激措施則可防止信心急劇下降、提振總需求,並避免更嚴重的下滑。一旦疫情消退且人們能夠自由活動後,這種方法最有可能會更有效。
貨幣政策方面,IMF稱,主要國家央行在最近幾周採取的重大行動──包括採取貨幣刺激措施和流動性措施以減輕系統壓力,這些行動增強了信心,並有助於限制衝擊的擴大,從而確保經濟更有條件復甦。
IMF認為,同步採取的這些行動,可以擴大其對單個經濟體的影響,也將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利用貨幣政策應對國內的週期性條件創造空間。
監管者還應鼓勵銀行對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企業的貸款進行重新談判,同時保持對信貸風險的透明評估。
IMF還強調,強有力的多邊合作,對克服新冠大流行的影響至關重要,包括幫助面臨健康和資金雙重衝擊的財政拮据的國家,以及向醫療體系薄弱的國家提供援助。各國迫切需要共同努力,減慢病毒的傳播速度,並開發疫苗和療法來對抗這種疾病。全球還須確保在為新冠病毒開發療法和疫苗時,使無論富國還是窮國都可以立即獲得。國際社會還需要加強對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財政援助。對於那些面臨大額債務償還的國家,可能需要考慮暫停債務和進行重組。
IMF還在這份報告中強調了自身在此次危機中的重要性。“當世界經濟上一次在1930年代面對如此嚴重的危機時,多邊最後貸款人的缺席,迫使各國爭相尋求國際流動性。在這種追求中,採取了徒勞的重商主義政策,這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下滑的趨勢。當前危機的一個重要差異是:我們擁有以IMF為中心的更強大的全球金融安全網,並且已經在積極幫助脆弱的國家。”
由於新冠大流行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2020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為負增長3%,這遠糟於金融危機時期的經濟後果,也比2019年10月時的預測下修了6.3個百分點。
IMF還下調了中國2020年的GDP增長前景至1.2%,比此前的預期下調4.8個百分點,但中國仍是全球為數不多的GDP正增長的國家。IMF還上調對中國2021年的GDP增長預期至9.2%,比此前預測上調3.4個百分點。
IMF在4月14日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EO)指出,此預測的基線情景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遏制措施逐漸取消;隨著2021年經濟活動正常化以及政策的支援,2021年全球GDP增長將為5.8%,比此前的預測上調了2.9個百分點。
4月14日至1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召開的遠端春季會議。會議期間,IMF將釋出《全球經濟展望》、《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財政監測報告》等三大旗艦報告。
《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寫道,這場危機不同於其他。首先,衝擊很大。與此衛生緊急事件和相關遏制措施相關的經濟損失,可能使當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損失“相形見絀”。
其次,如同在戰爭或政治危機中一樣,新冠疫情衝擊的持續時間和強度仍然存在嚴重的不確定性。第三,在當前情況下,經濟政策的作用非常不同。在正常危機中,政策制定者試圖透過儘快刺激總需求來鼓勵經濟活動。但這次,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必須採取的遏制措施產生的結果。這使得刺啟用動更具挑戰性。
IMF稱,2020年全球經濟很可能將經歷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超過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衰退。當前被許多人稱作的“大封鎖”(Great Lockdown)的防疫措施和經濟活動停擺,將使全球增長急劇收縮。儘管預計2021年將部分恢復,但GDP水平將保持低於疫情暴發前的趨勢,而且反彈強度的不確定性很大。
在IMF的基線情景預測中,發達國家經濟體2020年的GDP增長為-6.1%,2021年上升至4.5%。其中預測美國在2020年GDP增長為-5.9%,2021年為4.7%;日本預計在2020年GDP增長為-5.2%,2021年上升至3.0%。
IMF預測歐元區2020年經濟增長為-7.5%,2021年為4.7%,其中歐洲目前疫情最為嚴重的義大利2020年經濟增長為-9.1%,為IMF所列出國家中經濟下行最為嚴重的國家;西班牙緊隨其後,2020年的預測為-8.0%。
IMF預測義大利和西班牙兩國在2021年的GDP增長分別為4.8%和4.3%。德國2020年和2021年的GDP增長預測分別-7.0%和5.2%。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體方面,IMF預測印度在2020年的GDP增長為1.9%,是所列出國家中當年增長率最高的國家,預測2021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4%。
儘管中國正逐漸恢復經濟活動,但世界其他地區應對疫情的隔離措施帶來的供求改變,會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活動?
對此, IMF首席經濟家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告訴財新記者,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是疫情中心,遭受的經濟打擊最大。第二季度,中國的遏制措施開始逐漸放鬆,因此看到了經濟復甦的跡象。“但我們必須牢記,全球其他經濟體正處於大流行之下,實施了嚴格的限制措施。這將在外部需求方面,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IMF研究部主任納巴爾(Malhar ShyamNabar)補充道,現在有跡象表明中國經濟正在恢復,這是一個“非常漸進的正常化過程”,具有支援經濟復甦的政策空間。
但隨著新冠大流行蔓延到其他地區──尤其是波及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將給中國經濟的復甦帶來“強勁的全球阻力”。“但是總的來說,著眼於進入這場危機時的經濟勢頭以及(中國)所擁有的政策空間,我們認為,預測中國今年能錄得正增長是明智的”。
IMF警示稱,更糟糕的經濟增長結果是可能的,甚至“非常有可能”。如果大流行和遏制措施持續時間更長,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遭受的打擊更大,金融狀況將持續嚴峻;或者由於企業關閉和長期失業而導致廣泛的傷痕累累的後果,那麼更糟糕的經濟情景將緊隨其後。
“許多國家面臨著多層次的危機,包括健康衝擊、國內經濟動盪、外部需求暴跌、資本流動逆轉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結果惡化的風險占主導地位。
IMF稱,當務之急是遏制新冠疫情暴發帶來的後果,特別是透過增加醫療保健支出以加強醫療保健部門的能力和資源,同時採取減少傳染病的措施。
經濟政策也將需要減輕經濟活動減少對人員、公司和金融系統的影響;減少不可避免的嚴重減速所造成的持續疤痕效應。一旦大流行消失,要確保經濟復甦能迅速開始。
財政刺激方面,如果經濟活動的停滯持續存在,或者由於取消限制而使活動回升太弱,就需要擴大財政措施。面臨融資約束的經濟體可能需要外部支援。基礎廣泛的財政刺激措施則可防止信心急劇下降、提振總需求,並避免更嚴重的下滑。一旦疫情消退且人們能夠自由活動後,這種方法最有可能會更有效。
貨幣政策方面,IMF稱,主要國家央行在最近幾周採取的重大行動──包括採取貨幣刺激措施和流動性措施以減輕系統壓力,這些行動增強了信心,並有助於限制衝擊的擴大,從而確保經濟更有條件復甦。
IMF認為,同步採取的這些行動,可以擴大其對單個經濟體的影響,也將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利用貨幣政策應對國內的週期性條件創造空間。
監管者還應鼓勵銀行對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企業的貸款進行重新談判,同時保持對信貸風險的透明評估。
IMF還強調,強有力的多邊合作,對克服新冠大流行的影響至關重要,包括幫助面臨健康和資金雙重衝擊的財政拮据的國家,以及向醫療體系薄弱的國家提供援助。各國迫切需要共同努力,減慢病毒的傳播速度,並開發疫苗和療法來對抗這種疾病。全球還須確保在為新冠病毒開發療法和疫苗時,使無論富國還是窮國都可以立即獲得。國際社會還需要加強對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財政援助。對於那些面臨大額債務償還的國家,可能需要考慮暫停債務和進行重組。
IMF還在這份報告中強調了自身在此次危機中的重要性。“當世界經濟上一次在1930年代面對如此嚴重的危機時,多邊最後貸款人的缺席,迫使各國爭相尋求國際流動性。在這種追求中,採取了徒勞的重商主義政策,這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下滑的趨勢。當前危機的一個重要差異是:我們擁有以IMF為中心的更強大的全球金融安全網,並且已經在積極幫助脆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