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桐567
-
2 # 鎮蘇先生
首先楊廣沒有奪位,楊廣是以太子身份正常繼位。至於史書記載說楊廣弒父殺兄,那都是唐朝為了抹黑楊廣編造的,不足為信。
李世民確實是靠奪位才當上皇帝的,他是在玄武門事變中,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並和部將一起殺了齊王李元吉,然後逼父退位,才成為唐太宗的。由於唐朝歷經了二百多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談化李世民的血腥奪位歷史,再加上李世民有貞觀之治的巨大光環襯托,他也就如願洗白了。
至於朱棣,確實是篡位才成為皇帝的。他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反叛朝廷,逼死皇帝朱允炆才登上皇位的。但由於朱棣的文治武功在整個明朝都是出類拔萃的,因此後世對他評價很高,也就掩蓋了朱棣奪位的不合法性。
-
3 # 小石頭LEO
這就是成王敗寇的以結果為導向決定的。因為李世民和朱棣篡位成功了,並且讓這個帝國在他們的手上煥發出了耀眼的光芒,所以後世的歷史上絕不會對他們是如何取得皇權的進行過多的糾結。而楊廣卻是歷史的失敗者,雖然隋朝在他的統治下也曾一度走向強盛,但是最終還是成為亡國之君,因此,自然會被釘到歷史的恥辱柱上。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嫡長子繼承製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問題。在封建君主制的時代,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他的每一個決定都關乎這個國家的發展和命運,本身就應該擇賢而立,有能者居之。只是因為早生幾年,甚至幾個時臣,就讓更加優秀的人只能一輩子做閒散王爺,甚至還會成為權利鬥爭中的犧牲品。這本來就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在今天看來,他們的行為本身無可厚非。
以當時的價值觀來衡量的話,他們的確是做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情,成則名垂千古,敗則身敗名裂。這是一場豪賭,贏得的人可以得到一切,輸的人就只能賠上自己的性命,也許是很多人的性命。
而李世民和朱棣,恰恰是那個成功的人。因為他們在取得江山之後,沒有成為一個昏君,暴君,而是成為一代英主,帶領這個國家,這些人民,走向富強的道路。所以他們就被歌頌了。老百姓其實非常簡單,誰能給我帶來好日子,我就擁護誰,我不管你是如何取得這個地位的,我就知道跟著你有好日子過,這就可以了。所以沒有人計較他們是怎麼取得地位的。
楊廣雖然也成功的奪取了帝位,但是他沒能守住這份成功。他用他的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和窮兵黷武,葬送了大好的局面。所以百姓都不喜歡他,自然他也沒有辦法在歷史上留下顯赫的名聲。
-
4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三人當中,揚廣的名聲最臭,其實揚廣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揚廣並沒有奪位,而是利用了爸爸媽媽的弱點,加以利用成功上位,隋文帝生活樸素,更有權力慾,揚勇喜歡錦衣玉食,文帝心中不喜,在做太子時,就有外臣拍揚勇的馬屁,引起文帝的懷疑,危恐揚勇奇位,媽媽獨孤皇后善妒,一直專寵後宮,從不允許文帝接觸其它女子,而揚勇好色,正妻元氏得不到寵幸,反而榮寵偏妃,引起獨孤的不滿,後來元氏身死,獨孤更恨自己的兒子,而揚廣艱苦樸素,和蕭妃更是情投意合,從不沾花惹草,深得父母歡心,最終廢長立幼,揚廣做了太子,至於調戲宣華夫人,逼死父親,本來就是唐朝李世民故意醜化揚廣的作品,揚廣登基以後,推行了首次開科取士,為國選才,觸動了豪門貴族的利益,六徵高麗傷了國家的元氣。開挖大運河,激起民怨,導致烽煙四起,而李淵身為隋臣,不思救國,反而乘機篡奪了揚廣的江山,為了起兵找藉口,把揚廣說成是昏庸無道,貪財好色的昏君。
朱捸的名聲亦不好,朱捸以清君側的名義篡奪了姪子朱允炆的江山,在攻打南京之前,朱捸的軍師姚廣孝就叮囑朱捸,破城以後,方孝儒必不為其所用,讓朱捸千萬勿要殺他,而朱捸為了為篡位正名,讓方孝儒寫禪位詔書,方果然不允,朱捸以滅族相逼,方仍不理會,說滅十族又當如何?而朱捸競然真滅了十族,其兇殘可見一斑,而朱捸一生,雄才偉略,開彊柘土,編輯永樂大典,也算功過相抵。
名聲最佳的是被稱為唐宗宋祖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實在我看來是一個最惡毒最虛偽的君主,李淵代隋以後,立李建成為東宮太子,而李建成仁孝,魏徵屢次三番讓其注意李世民,而李建成仁義不願意讓父親傷心自己又擔上殺弟的罵名,而李淵亦怕兄弟相殘,為太子掃平道路,故封李世民為秦王,限時到洛陽報到,而李世民不甘心做秦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一舉殺了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隨即到李淵那裡逼宮,李淵眼見兒子被殺,李世民相逼,心中對李世民是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只有讓位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而李世民隨後斬草除根,兄弟二人的兒子全被李世民所殺,為了拉攏人心,故意不殺魏徵,而魏徵也知道李世民對自己的仇恨,只是想做一個明君而不願擔一個殺忠臣的罵名,魏徵就犯顏直諫,而李又裝著虛心納諫,內心咬牙切齒,其實就是一對演員,互相演戲罷了,到了魏徵死,李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原來答應為魏徵寫碑文不寫了,原來準備把女兒嫁入魏家也悔婚了,魏徵好友候君集也以謀反的罪名殺了。
-
5 # 資訊共享
我們知道歷史對楊廣奪位的評價大都持否定態度。而對李世民和朱棣的評價則相對溫和些。我覺得這又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李世民和朱棣的相同點在於在他們奪得皇位以後採取安撫百姓、發展生產任用賢臣等一系列,使得社會秩序迅速恢復穩定,由於沒有威脅廣大百姓的利益,而且還為百姓謀得了福利。因此,百姓對他們沒有過多反感,反而比較擁護。此外,李世民採取開方包容的政策,被周圍民族尊為“天可汗”;朱棣即位後,將匈奴趕到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那邊,而且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還有找朱允文)。他們在位時國力強盛,外部臣服,所以史學家對他們評價比較高。一方面是廣大百姓支援,另一方面史學家支援,他們的評價自然不會很差。而楊廣就不一樣了,他奪位後,雖然修築了一些造福後世的大工程,但在當時是勞民傷財,百姓怨氣很大;另一方面,遠征高麗失敗也為後世史學家所詬病,所以對楊廣評價差也比較正常了。
我覺得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我們知道唐朝和明朝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所以經過李世民和朱棣的後代對他們醜事的刪減,後世對他們的醜事就所知不多了。而楊廣作為亡國之君,一來沒有其後代的美化,二來唐朝為了宣稱其政權的合法性會對楊廣進行眾多無情的摸黑,所以楊廣臭名昭著也就很正常了。
回覆列表
三個人的篡位,哪一個都算不上多光彩,畢竟都是屬於多取皇位。
其中雖然隋煬帝的整體評價不高,但是隋煬帝的串味其實是最溫和的,隋煬帝只是將自己的兄弟給排擠下為而並沒有發動政變殺死他們
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其實算是臭名昭著的,這種政變一類的情況是非常著急,而它所波及的不光是作為太子李建成,還有對於皇帝李淵的藐視,而這種情況更是讓人不寒而慄
朱棣的靖難之役是動靜最大的靖難之役,簡直可以說發動了一場戰爭,是所有多位當中最嚴酷的一場。死的人也是最多,而結果也是最慘烈,當然我們也要說朱棣,因為後面子孫掌握了200多年政權,所以對於金丹之一的淡化,也有了非常多的效果,造成靖難之役的評價,往往沒有那麼的不好,畢竟朱允文耶,不是什麼特別有成就的。
而楊勇和李建成因為沒有當上皇帝,就無法做比較,所以相對來說,這兩個人更讓人覺得有一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