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懶遊的故事

    酒店的大堂

    上圖是我們入住的臺北車站附近的一家酒店大堂。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大堂,除了在這裡提供早餐外,還24小時提供咖啡和麵包。很多住客都會很晚回來,然後坐在這裡,喝杯咖啡吃片面包,權當宵夜,也可以把在外面買的食物飲料帶回來在這裡吃,感覺很舒服,很溫馨,這樣的感覺太棒了。

    我們的早餐

    其實很簡單,因為是到臺北後的第一餐,比較簡單。但我們超喜歡圖下面的這碗滷肉飯。新做的米飯,加上鹹淡適中、肥而不膩的滷肉,太滿足的感覺。

    回想起來,如果是福建的遊客,肯定不會有什麼太大的驚喜。而我們從冰城哈爾濱而來,南北飲食的差別巨大,也是我們來到臺灣處處感到新鮮的根本原因吧。以此繼續推斷,旅行的最大魅力應該是差別,風景飲食、民風民俗等等豐富多樣化,就是多巴胺的產生源泉。

    在臺灣,酒店的早餐一般是自助式的,慣例是客人吃完後,都應該將餐盤送到回收區,這也成了一個基本的禮儀,大家普遍遵守。當然,我們大陸一般沒有這樣的習慣,可是我們應該學習適應,何況這是一個多好的習慣啊!

    觀察之下,早餐後,餐廳裡竟然有一半的客人吃完後,並沒有把餐盤送到回收區。上圖就是兩個漂亮的女孩用餐後的桌面,聽她倆開心興奮旁如無人的聊天,是來自大陸某地的自由行遊客,清純靚麗的美女,如果能按照要求把餐盤送到回收區,那就是完美的美女了,加油啊,美女們!

    而同時,我們同桌的一位老先生卻讓我刮目相看,老先生60開外吧,乾淨利落的服飾,安靜地坐在我們對面吃早餐,吃的很簡單,吃完後的一系列舉動,把我看傻了。老先生把碗盤等餐具放在了餐盤裡,拿著餐巾紙把自己面前的桌面細細地擦拭乾淨,站起身來,把椅子推進桌子,端起餐盤走向回收區。老先生用餐的位置,已經完美恢復了最初的模樣。最氣人的場面出現了,在回收區放好餐盤後,老先生對服務生說了聲謝謝,關鍵是他說的是日語!日語!

    這麼可敬可愛的老先生,竟然是我們印象中“可惡”的日本人,氣死我了。老先生要是是跟服務生說句普通話,哪怕是我們這裡“有大碴子味”的普通話來道謝,也足以讓我自豪一番。

    帶著心裡的暖意,我們正式開啟了15天的自由行程,期待一路收穫更多的讚賞的目光!

  • 2 # 大俠愛吃菜

    那是10年摩旅西藏,在德欽的時候因為修路堵車,於是就走小路。在鄉村裡迷路了,於是就攔下一位騎摩托藏民大哥的問路,說了半天也問不明白,大哥說跟著他走。沒想到大哥一帶就送了我們幾十公里,一直送到主路的小鎮上才離開,想請他吃飯也不肯,就匆匆騎著摩托拉風的走了。這位大哥讓我深深感動!

  • 3 # 牛莊文旅

    【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的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毎次來到中國革命的搖籃,重溫崢嶸歲月,緬懷革命先烈,學習井岡山精神,就是要把堅定理想信念,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作為照亮人生旅程前路的燈、把準航向的舵,轉化為對中國文創文旅產業、文藝事業奮鬥目標的執著努力、對牛莊人站在全國20座城市戰略佈局新徵程的不懈進取、對文創發展始終是為了人民創造美好新生活的篤定堅持、對創業一路所遇到的一切艱難險阻的勇於擔當。

    “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嶽。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臺亭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礡。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 每次登上井岡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一次次感受當年紅土地上留下的可歌可泣英雄故事,感受當年革命鬥爭的艱難和對勝利的忠貞渴望,心中無限感慨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經受殘酷的血雨腥風洗禮,冒著槍林彈雨前仆後繼衝鋒陷陣,打破敵人重重包圍封鎖,用生命和鮮血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引領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井岡山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砥礪奮進!

  • 4 # 水煮遊

    去第比利斯旅行的地下印刷廠旅行~講斯大林年輕的時候,在第比利斯,開了個地下印刷廠,來傳播布林什維克的理論……前些年機緣巧合去喬治亞,索性和友人攀談起來,現實生活中它已經成了一個無人知曉的角落,儘管24小時全天侯對外免費開放,可惜依然人跡罕至。隨著蘇維埃政權垮臺,這個紅色教育基地也被歷史遺棄,看門老頭自稱是前蘇共黨員,如今卻貧困潦倒地守著這麼一個紅色教育基地等遊客施捨,這個至今依然對斯大林頂禮膜拜的忠誠黨員,不隨俗流地繼續把蘇維埃視為世界人民的希望。事到如今,他還一遍遍地告誡參觀者:美國必敗、蘇維埃必勝!時而不斷舉起手臂高呼一句:打倒美帝國主義!唉……

     昏暗的地下室裡有當年斯大林及地下工作者出入的地道。跟井口一樣大小。地下印刷所鏽跡斑斑的印刷機在陰暗潮溼的地下室一點點被腐蝕著,如同看守他的老人一樣,在孤獨與失意中殘度餘生……我仔細觸摸了一下這些“禁止撫摸”的歷史文物,突然感慨萬千,一個隕滅的超級帝國,卻依然有這樣一位忠實的粉絲,其實已經很棒了,有時候你想證明給一萬個人看自己能力,最後發現只有那麼一個明白人,其實也足矣。繁花似錦時,簇擁者門庭若市不足為奇,難得可貴的是落魄時還有人念念不忘……

  • 5 # 阿莫1

    去年去青海甘肅旅遊,翻越祁連山的路上隨時可能遇到塌方,工程隊沿路駐紮隨時處置險情令人感動,一側高山,一側深澗,車行走在臨時的鋼架上,我們只是路過,他們長期候命,感動!新疆西藏青海等地有很多這樣的工程隊吧!

  • 6 # 東海懷東

    2016年8月,我有幸參加了奎屯市第三批百姓訪問團,前往徐州市參觀見學。我們訪問團一行40人,由北京路街道幹部潘熹帶隊。訪問團成員平均年齡65歲,我當時屬於年輕的團員了。由於我們這一批成員,大多數熱情、活潑,活躍分子很多,所以一路上歡歌笑語,助人為樂,情暖車廂。途中,我們一位隊員在洗手間拾到一個揹包,為等待失主認領,在洗手間門口等候了一個多小時,不見失主。最後只好交給列車長。當列車長找到失主交還揹包,並告訴是新疆旅客拾金不昧時,失主要求一定要見到恩人。當見到並知悉我們是去徐州參觀訪問時,他感激不盡,盛讚新疆人品德高尚,拾金不味。並誠心誠意同我們交朋友,邀請到他家中做客。交談中才得知,原來失主也是徐州人,並且是中國著名油畫家莊保林老師。我們互留了聯絡電話,加了微信。並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上圖左為中國著名畫家莊保林)有位列車員意外受傷,我們訪問團成員主動幫助止血包紮;在徐州站電梯口,一位旅客不慎失落皮箱,滾落的皮箱,眼看就要砸向電梯下的兒童,我們的領隊潘熹,箭步向前,飛快的抱開孩子,避免了意外事故的發生。就上述三件事,我寫了一篇題為”友好交流的紐帶,播撒文明的使者——記第三批百姓訪問團徐州行”,發表在奎屯零距離,之後被奎屯市政府網、伊犁州零距離和徐州市政府網站轉載。而我們這批訪問團的隊友,大家也成了好朋友,從訪問徐州歸來,至今三年時間裡,我們聚會十幾次。每次聚會,不論人多人少,都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我們的微信群,也一直充滿著友誼、關愛和活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現在的漢服運動及其發展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