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史資深宅

    在唐朝以前基本是XX王,XX帝,而唐開始都是祖、宗,其實“XX帝”、“XX王”是諡號,而“X祖”“X宗”是廟號。

    廟號在唐代以前並非每個皇帝都有,因此史書記載皇帝多用諡號;唐代以後由於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且諡號開始變得繁雜或過褒,不能體現時人對皇帝的評價,因此史書記載皇帝多用廟號。

    諡號是對其一生進行評價,而廟號是供奉在太廟時用的。尊號是臣下尊上的。某某帝是"諡號",如漢武帝的諡號是"孝武皇帝",而某某祖,某某宗呢是廟號,如唐太宗的廟號就是"太宗"。在唐朝以前,多用諡號稱皇帝,是因為諡號比較短,而且,並非每個皇帝都有諡號。比如漢朝,只有比較英明的皇帝才有廟號。如漢文帝的廟號是太宗,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而從唐朝開始,皇帝們的諡號,失去原有的對皇帝進行評價的意義。都變成美號,尊號,華而不實,字數比較多.如明朝,一般皇帝的諡號的字數都是17個字,(除了明代宗和建文帝)。而每個皇帝從唐朝開始,一般都有廟號,除了一些亡國之君之類的皇帝除外。所以,從唐朝開始,一般就稱其廟號,所以叫某某宗。而之前,稱其諡號,叫某某帝。

    到了明清兩朝,皇帝一般來說,都只有一個年號,明朝的英宗和清朝的皇太極除外。所以,又用年號稱呼皇帝,如嘉靖,康熙之類。

  • 2 # 菁鴻子

    我們先要搞清楚古代皇帝常用的三種尊號,分別是:年號、諡號、廟號。其中年號是皇帝在位時使用,而諡號與廟號是在死後才有的。

    年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的年號就有十幾個,武則天即位後幾乎每年都要更改年號。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常以年號作為明清皇帝的稱呼,我們比較常見的年號有:洪武、永樂、嘉靖、康熙、雍正、乾隆等等。

    諡號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對於兩漢、兩晉時的皇帝,後世常稱諡號,比如西漢的劉啟,諡號孝景皇帝,故稱漢景帝;劉徹,諡號孝武皇帝,故稱漢武帝;

    廟號

    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另外,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定論的功用。對於唐宋時期的皇帝,後世通常稱廟其號,比如,唐太宗、宋仁宗等等。

    唐朝皇帝為什麼都是“宗”?

    為何不用諡號:?

    唐朝和宋朝的皇帝,之所以多用廟號來稱呼,直接原因是,這些皇帝的諡號實在太長了,也即不夠簡單。

    如唐太宗李世民,初諡文皇帝,葬於昭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加諡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為何不用年號?

    這個就更簡單了,因為唐朝皇帝的年號老是變,例如唐高宗李治,其年號有永徽、顯慶、麟德、總章、弘道等等。

    所以,對於唐朝的皇帝,我們通常稱其廟號,也就是唐x宗了。

  • 3 # 子由拍案驚奇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歷史中,古代皇帝們所擁有的三個稱號;諡號、廟號與年號。

    中國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皇帝都具有諡號,那麼,什麼是諡號呢?比如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他的廟號就是“太祖”,諡號初為“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後世又新增很多字。

    年號在登基之初則為“建隆”。

    再比如說崇禎帝的諡號,就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則為“思宗”,年號為崇禎。

    這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諡號與廟號都是皇帝死後由後人給新增上去的,年號則不同。

    諡號屬於對逝者的一種定論,諡號的擁有,不侷限於皇帝,帝王將相,后妃諸侯,都可以有諡號。

    諡號一說,只有在秦始皇一朝被祛黜,因為始皇帝認為,諡號屬於“子議父,臣議君”為大不敬。

    那麼,我們回答“唐朝皇帝為什麼都是“宗”?這個問題;

    在唐朝以前,人們稱呼皇帝基本上是以諡號做稱謂。可是,到了唐朝,卻稱謂大變了。

    唐之前,皇帝之諡號尚且沒有長到饒舌的地步,而有唐一朝,從李淵開始,諡號就變得漸漸長大,一開始,李世民給李淵的諡號是“太武皇帝”,這樣的情況下,稱呼之時就可以稱之“唐太武帝”,也算不錯。

    可是,後世這些唐朝皇帝,競賽一樣的往上面加字,加到沒辦法概括稱謂。

    後世皇帝,各個效仿,有唐一朝,諡號冗長,終於不能見於稱呼。

    到了最後,唐朝所有的皇帝都具有了廟號,這可不是一個小事,我們知道,在漢朝,28位皇帝當中,只有7位皇帝才保有廟號。

    在兩漢時期,對於廟號及其重視,對於守成皇帝,和在位時間很短的皇帝就不加與諡號,甚至於對於前代皇帝還有剝奪其廟號的做法。

    對於漢獻帝我們都很熟知,在獻帝一朝,當時就發生過大臣們上書漢獻帝,他們認為漢和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恆帝四位漢朝皇帝庸碌無為,不應該享有廟號。

    這樣的事,在我們看來簡直是匪夷所思,典型的臣子議君,可是,這樣的建議就真的被採納了,漢和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恆帝這四位漢朝皇帝的廟號真的就被宣佈撤除。

    而東漢的光武帝劉秀也曾剝奪西漢的幾位皇帝的廟號。

    所以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對於廟號及其重視。

    而在唐朝,在唐玄宗、唐高宗兩朝的諡號追加大賽之後,終於諡號稱謂難於使用的情況之下;唐朝開始使用廟號稱謂皇帝。

    因為在唐朝所有的皇帝當中,均有廟號,就這樣,從唐朝開始,以廟號稱呼皇帝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以後的中國曆代封建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大事,床上用品當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