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藏藝術
-
2 # 水墨畫家陳莊
作為一個山水畫家,天天和水墨交往,我覺得:抽象水墨要美,要能帶給你感受,你就完成了欣賞體驗。
水墨畫,抽象也好,具象也好,它不離藝術的範疇,既然是藝術,藝術就得美。
欣賞抽象水墨,欣賞的是畫面傳遞出的美感,欣賞的是畫面作者表達的情緒,一點一線一面,黑也好白也好,作者的一筆一劃都能吸引住觀眾。
有人說:能夠欣賞抽象水墨的人都是感情豐富的人。這話沒問題,因為抽象所以沒了具象,創作抽象水墨的人是感情充沛的人,欣賞者只有感情夠豐富,賦予聯想,才能把準抽象水墨的脈搏,與它同呼吸,再抽象的水墨,也能體會出箇中的味道,欣賞出獨特的感受。
來來來,感覺自己脫離藝術小白的朋友看過來,這是一個進階的好機會!不滿足於只認識達芬奇和梵高?渴望成為藝術界的高逼格人士?想讓妹子們一聽你說話就是崇拜臉?趕緊把抽象學起來!
張爽 《0-變形-1》 137cm×137cm 紙本水墨 2011
抽象水墨的美學傳承
二十世紀以來對於水墨畫創作的變革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偏向於強調描繪現實的能力,這種變革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建國後在徐蔣體系“新寫實水墨”的造型化趨勢中尤為凸顯。80年代後的趨向則是在傳統文人畫和新寫實的基礎上進行精神和形式上的探索,直到現代水墨在新的文化語境中重新煥發生機。伴隨吳冠中提出的形式美在藝術創作和學術理論上的存在合理性,谷文達用西方現代藝術概念改造傳統文人畫,以及抽象水墨先驅劉國松的一系列大陸巡展和討論都促進了傳統水墨的現代轉變,影響了當時許多年輕藝術家的水墨實踐。這些變革一方面在形式上與傳統產生明顯區別,另一方面在精神核心上又與傳統保持著一定聯絡,其中兩個重要發展趨向包括表現水墨和抽象水墨。表現水墨繼承了傳統水墨中的表現成分以及西方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而抽象水墨集中於對筆法和墨法的延伸性實驗,筆法透過對“形”的重新解構凸顯筆墨本身的精神內涵,墨法則是結合傳統材質創造各種新的機理,強調自然化的抽象韻味。
抽象水墨髮展至今經歷了形式探索、語言實驗和文化關注等幾個階段,其型別主要包括表現型、觀念型和媒介型等。表現型抽象水墨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其與中國傳統水墨意象精神的內在聯絡,象與意是中國傳統審美哲學的抽象性概括,中國傳統繪畫美學中的應物、遊心、暢神等意象表現語言以及漢字作為象形文字表意的構造方式,追求自我精神的形上超越,這些都為藝術主體的獨立提供了條件。傳統水墨的意象表現透過對“物”的移情實現,立象以盡意,山石花木透過主體的移情方能產生美學意義,而抽象水墨追求自律精神的意象表達則是透過抽象圖式以及水、墨、紙等自然素材的原始表現力呈現。這種方式有別於西方抽象藝術語系,在繼承傳統水墨的表現性因素和意象精神的同時又創造出超越現實視覺的抽象圖式語言,形成根植現代語境的獨特影象敘述語系。
抽象水墨的實踐
由於中國傳統繪畫沒有形成系統的抽象認知理念,抽象水墨不可避免的包含著西方抽象藝術語言與東方文化語言、傳統語境與當代語境的天然基因,這種對立性前提使抽象水墨脫離了媒材的純粹性,滲透著確認自身文化身份與當代身份的迫切性,也正是這種迫切性禁錮了水墨作為媒材本身的表述功能。批評家們認為其與西方抽象主義聯絡過於緊密,受制於西方知識性話語權的影響,缺乏語言新穎性,捨棄了傳統水墨的筆墨程式,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然而,過於留戀以筆墨為中心的傳統水墨程式則不能充分借鑑西方抽象主義的經驗,而對於傳統筆墨程式的改革又往往使其失去文化基點,因此,尋找水墨語言的當下表達方式,將其轉變為有獨立意識的藝術主體就變得更為迫切。面對這種現狀,評論家魯虹認為水墨藝術家有兩種選擇:“其一、立足固有的支點,對符號、圖式、構成進行改革;”如劉子建對原始符號語言進行拆分重組,組成新的符號語言系統;“其二、偏離固有支點,尋找新的支點和出路。”如谷文達、王公懿、梁銓等將西方當代藝術的觀念性表達方式引入傳統水墨。
劉子建的抽象水墨拋棄了傳統以筆線為主的語言程式,轉而重視對墨塊和符號的運用,試圖用一種新的圖式語言構建其自我觀照的墨象世界。重墨輕筆,潑墨於宣,以水帶墨,任其肆意發展,在墨韻隨機性的流動和互滲過程中形成自身獨特的墨象觀。《石墨鐫華》系列在墨在暗流湧動中以象徵符號組成的圖式隱喻主體的自律性;《南冰洋還在盪漾》系列使用拓印的文字碎片作為符號語言,在墨色掩藏下或隱入或浮現於紙面,以黑當白,擴大了語意的延伸性。
梁銓視作畫為修行,以充分耐心在紙片的層疊裱貼和渲染過程中積澱新的機理與視覺厚度,透過細膩繁複的手工勞作過程達到心靈的慰藉和治療,形成關於託裱媒材的個人化經驗,構成一種可再次言說的抽象語言。慄憲庭曾說過繁複的手工過程“不同於西方古典繪畫那種對完美‘結果’的注重,而長於對繪畫這個藝術活動‘過程’的清晰‘記錄’。”在這一過程中,水墨作為媒介的文化身份被淡化,消耗時間的體驗結果變得重要,看似無意識的行為被賦予了意義,構成一種無目的的目的性訴求。將水墨視為創作媒材的一種而非文化身份的承載,也許可以放下包袱,更好的釋放水墨本身的表述功能。這些水墨實踐緩解了傳統水墨語言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表達侷限,也為水墨的當代變革提供了可能性。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們對於抽象的理解經歷著來自西方抽象主義和東方意象思維的衝擊,這種衝擊對創作提出了巨大挑戰。
抽象水墨的發展方向
另外,處於當代轉換階段的抽象水墨依然存在意象抽象混淆的問題。抽象閱讀是從點、線、面開始又復歸點、線、面的視覺觀念,而藝術界對於水墨“東方身份”的焦慮,對於西方如何理解這種“東方身份”的困擾,都使得藝術家在水墨創作實踐中格外重視其東方文化屬性,一旦過於強調水墨的東方文化屬性及意象表達,就難免降低了作品中抽象的純粹性。傳統水墨以意象表達為追求,抽象水墨雖然表現出一些意象因素,其根本還是視抽象而非意象為終極目的,更多的還屬於水墨媒材的實踐。但抽象水墨並不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其作為媒材不可避免的具有東方文化的印記,而文化的多元性正是當代藝術的重要存在基礎,從近年來當代水墨熱的出現也可看出藝術界對進入西方主流藝術市場的迫切心情,對於水墨現代性的渴望以及如何向世界輸出中國當代文化價值觀的思考。
梁銓 《冷泉之三》 122cm×92cm 茶、色、墨、宣紙拼貼2013
我們應當認識到,水墨參與當代藝術實踐的革新方向不僅在於技法、影象或題材之新,而應更加強調水墨與時代的聯絡。水墨藝術家在重視傳統水墨語言變革的同時,也應關注當下社會文化的現實問題,關注當代人的生存狀態,與當代文化建立更為深刻的內在聯絡,從中尋找水墨的對位。以開闊的胸襟接受包括影像、裝置甚至時尚等跨界藝術,才能在更廣泛領域刺激和拓展水墨實踐的多元性,也才能進一步確立自身的學術地位,促進水墨語言的當代轉換,使水墨在繼承傳統繪畫美學意蘊的同時也具備表達當代問題的能力,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處理與其他當代藝術形式的關係,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才有可能使水墨在當代藝術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實現水墨在當代語境下的自我啟用。
原文:《抽象水墨的精神承續與當代轉換》- 謝韡
資源出處:《收藏投資導刊》2016年4月總1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