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字景略,明帝太寧三年(325年)生於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壽光東南)。原籍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昌樂縣西),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王猛早年隱居於西嶽華山,期待明主的出現,公元354年(永和十年),東晉荊州鎮將桓溫北伐,擊敗苻健,駐軍灞上(今西安市東),關中父老爭以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聚觀。王猛聽到這個訊息,身穿麻布短衣,徑投桓溫大營求見。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面捫蝨(捉掐蝨子),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桓溫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脫口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仗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裡來效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您不遠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來。”桓溫的心思是什麼呢?他盤算的是:自己恢復關中,只能得個虛名,而地盤卻要落於朝廷;與其消耗實力,失去與朝廷較量的優勢,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敵自重。王猛暗帶機關的話,觸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無言以對,同時越發認識到面前這位捫蝨寒士非同凡響。過了好半天,桓溫才抬起頭來慢慢說道:“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幹!”桓溫原來打算麥熟後就地籌集軍糧,不料秦軍割盡麥苗,堅壁清野。眼見得軍中乏食,士無鬥志,他只得退兵。臨行前,他賜給王猛華車良馬,又授予高階官職都護(掌管邊地軍政和少數民族事務的長官),請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盤踞的東晉朝廷裡,自己很難有所作為;追隨桓溫則等於助其篡晉,勢必玷汙清名。他回到華山向老師請教,老師也表示反對南下。於是,他便繼續隱居讀書。公元355年(永和十一年),苻健去世。繼位的苻生殘忍酷虐,以殺人為兒戲,“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昏暴勝過石虎。後趙的覆轍就在眼前,舉國上下人心惶惶,苻健之侄苻堅更是憂心如焚,後來決計除掉苻生。苻堅(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是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傾慕漢族的先進文化,少時即拜漢人學者為師,潛心研讀經史典籍,很快就成了氐族貴胄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他博學強記,文武雙全,而且立下了經世濟民、統一天下的大志。他懂得“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的道理,廣招賢才,網羅英豪,以圖大舉。當他向尚書呂婆樓請教除去苻生之計時,呂力薦王猛。苻堅即派呂懇請王猛出山。苻堅與王猛一見面便如平生知交,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就象劉備當年遇到諸葛亮似的,如魚得水。於是,王猛留在苻堅身邊,為他出謀劃策。357年(壽光二年),苻堅一舉誅滅苻生及其幫兇,自立為大秦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王猛治績卓著,很快升為尚書左丞(宰相之一尚書令的佐官)。由於他執法不阿,精明強幹,在三十六歲那年,接連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書左僕射(亦為宰相之一)、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包括京師在內的廣大腹心地區的最高長官)等,“權傾內外”。王猛執政,苻堅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拱於上”(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他曾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說:“您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遊哉享清福啦!”王猛說:“沒想到陛下對臣評價如此之高,臣哪裡配得上比擬古人."苻堅說:“據我看來,姜太公豈能比您強啊!”他經常囑咐太子等皇家子弟說:“你們敬事王公,要像侍奉我一樣!”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因而敢於與群雄角逐,並且愈戰愈強,十年之間(366—376年)便統一了北方。在這個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戰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範。公元373年(建元九年)至公元374年(建元十年),秦定巴蜀及其以南地區。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前涼與代雖然保有一隅之地,但已臣服於秦),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東南地區的晉政權已感到巨大的壓力,無人再敢“北伐”。王猛積勞成疾,終於在公元375年(建元十一年)六月病倒了。這年七月,苻堅見王猛病危,趕緊詢問後事。王猛睜開雙眼,望著苻堅說:“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中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說完便停止了呼吸。苻堅三次臨棺祭奠慟哭,對太子苻宏說:“老天爺是不想讓我統一天下呀,怎麼這樣快就奪去了我的景略啊”。於是,按照漢朝安葬大司馬大將軍霍光那樣的最高規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並追諡王猛為“武侯”——如同蜀漢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世人簡稱“武侯”)一樣。秦國上下哭聲震野,三日不絕。遺憾的是,苻堅後來忘記了王猛的遺教,於王猛死後八年的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不顧群臣的普遍反對,悍然調集九十餘萬大軍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在今安徽境內)之戰中一敗塗地。而王猛叮囑再三要苻堅除掉的鮮卑、羌族上層陰謀分子,如慕容垂、慕容衝、姚萇之流,因為未被除掉,這時便乘機舉兵造反,紛紛割據自立,把前秦的一統江山攪得七零八落。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堅被姚萇殺害了,年僅四十八歲。又過了九年,前秦也終於滅亡。大分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北魏統一北方才告一段落。王猛臨終遺言(包括疏文),寥寥數語,卻都關係到前秦國家的興衰存亡,可謂一言九鼎,勝過千言萬語。他死後八年的歷史結局完全證實了他非凡的遠見。苻堅在淝水慘敗後經常痛悔自己忘記王猛遺言的大錯,但已悔之晚矣,終成千古之恨。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前秦丞相王猛”。及至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猛。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猛亦位列其中。歷史評價呂婆樓:“其人謀略不世出。”苻堅:“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苻融:“王景略一時奇士。”崔浩:“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崔鴻:“鄧羌請郡將以撓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無上也;臨戰豫求司隸,邀君也;有此三者,罪孰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詩》曰:‘採葑採菲,無以下體。’猛之謂矣!”房玄齡:“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朱敬則:“如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若乃威以靜國,謀以動鄰。提鼓出師,三軍賈勇;置兵境上,千里無塵。內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張大齡:“景略之才,不下管葛,而堅舉國聽之,間者必死,雖名君臣,實肝膽肺腑,故景略得以盡其材。而堅亦勤政愛民,仁恕恭儉。景略死而堅漸驕,伐晉之舉,急於混一,說者鹹謂鮮卑西羌未之早除。不知景略若在,萇等几上之肉,何能為哉!故景略之存亡則苻氏之興衰也。”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周恩來:“捫蝨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范文瀾:“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柏楊:“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援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結成金鋼;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怦然心動。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政治軌道,會更鞏固。”
王猛,字景略,明帝太寧三年(325年)生於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壽光東南)。原籍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昌樂縣西),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王猛早年隱居於西嶽華山,期待明主的出現,公元354年(永和十年),東晉荊州鎮將桓溫北伐,擊敗苻健,駐軍灞上(今西安市東),關中父老爭以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聚觀。王猛聽到這個訊息,身穿麻布短衣,徑投桓溫大營求見。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面捫蝨(捉掐蝨子),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桓溫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脫口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仗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裡來效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您不遠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來。”桓溫的心思是什麼呢?他盤算的是:自己恢復關中,只能得個虛名,而地盤卻要落於朝廷;與其消耗實力,失去與朝廷較量的優勢,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敵自重。王猛暗帶機關的話,觸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無言以對,同時越發認識到面前這位捫蝨寒士非同凡響。過了好半天,桓溫才抬起頭來慢慢說道:“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幹!”桓溫原來打算麥熟後就地籌集軍糧,不料秦軍割盡麥苗,堅壁清野。眼見得軍中乏食,士無鬥志,他只得退兵。臨行前,他賜給王猛華車良馬,又授予高階官職都護(掌管邊地軍政和少數民族事務的長官),請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盤踞的東晉朝廷裡,自己很難有所作為;追隨桓溫則等於助其篡晉,勢必玷汙清名。他回到華山向老師請教,老師也表示反對南下。於是,他便繼續隱居讀書。公元355年(永和十一年),苻健去世。繼位的苻生殘忍酷虐,以殺人為兒戲,“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昏暴勝過石虎。後趙的覆轍就在眼前,舉國上下人心惶惶,苻健之侄苻堅更是憂心如焚,後來決計除掉苻生。苻堅(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是十六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傾慕漢族的先進文化,少時即拜漢人學者為師,潛心研讀經史典籍,很快就成了氐族貴胄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他博學強記,文武雙全,而且立下了經世濟民、統一天下的大志。他懂得“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的道理,廣招賢才,網羅英豪,以圖大舉。當他向尚書呂婆樓請教除去苻生之計時,呂力薦王猛。苻堅即派呂懇請王猛出山。苻堅與王猛一見面便如平生知交,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就象劉備當年遇到諸葛亮似的,如魚得水。於是,王猛留在苻堅身邊,為他出謀劃策。357年(壽光二年),苻堅一舉誅滅苻生及其幫兇,自立為大秦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王猛治績卓著,很快升為尚書左丞(宰相之一尚書令的佐官)。由於他執法不阿,精明強幹,在三十六歲那年,接連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書左僕射(亦為宰相之一)、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包括京師在內的廣大腹心地區的最高長官)等,“權傾內外”。王猛執政,苻堅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拱於上”(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他曾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說:“您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遊哉享清福啦!”王猛說:“沒想到陛下對臣評價如此之高,臣哪裡配得上比擬古人."苻堅說:“據我看來,姜太公豈能比您強啊!”他經常囑咐太子等皇家子弟說:“你們敬事王公,要像侍奉我一樣!”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因而敢於與群雄角逐,並且愈戰愈強,十年之間(366—376年)便統一了北方。在這個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戰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範。公元373年(建元九年)至公元374年(建元十年),秦定巴蜀及其以南地區。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前涼與代雖然保有一隅之地,但已臣服於秦),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東南地區的晉政權已感到巨大的壓力,無人再敢“北伐”。王猛積勞成疾,終於在公元375年(建元十一年)六月病倒了。這年七月,苻堅見王猛病危,趕緊詢問後事。王猛睜開雙眼,望著苻堅說:“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中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說完便停止了呼吸。苻堅三次臨棺祭奠慟哭,對太子苻宏說:“老天爺是不想讓我統一天下呀,怎麼這樣快就奪去了我的景略啊”。於是,按照漢朝安葬大司馬大將軍霍光那樣的最高規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並追諡王猛為“武侯”——如同蜀漢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世人簡稱“武侯”)一樣。秦國上下哭聲震野,三日不絕。遺憾的是,苻堅後來忘記了王猛的遺教,於王猛死後八年的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不顧群臣的普遍反對,悍然調集九十餘萬大軍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在今安徽境內)之戰中一敗塗地。而王猛叮囑再三要苻堅除掉的鮮卑、羌族上層陰謀分子,如慕容垂、慕容衝、姚萇之流,因為未被除掉,這時便乘機舉兵造反,紛紛割據自立,把前秦的一統江山攪得七零八落。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堅被姚萇殺害了,年僅四十八歲。又過了九年,前秦也終於滅亡。大分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北魏統一北方才告一段落。王猛臨終遺言(包括疏文),寥寥數語,卻都關係到前秦國家的興衰存亡,可謂一言九鼎,勝過千言萬語。他死後八年的歷史結局完全證實了他非凡的遠見。苻堅在淝水慘敗後經常痛悔自己忘記王猛遺言的大錯,但已悔之晚矣,終成千古之恨。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前秦丞相王猛”。及至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猛。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猛亦位列其中。歷史評價呂婆樓:“其人謀略不世出。”苻堅:“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苻融:“王景略一時奇士。”崔浩:“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崔鴻:“鄧羌請郡將以撓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無上也;臨戰豫求司隸,邀君也;有此三者,罪孰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詩》曰:‘採葑採菲,無以下體。’猛之謂矣!”房玄齡:“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朱敬則:“如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若乃威以靜國,謀以動鄰。提鼓出師,三軍賈勇;置兵境上,千里無塵。內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張大齡:“景略之才,不下管葛,而堅舉國聽之,間者必死,雖名君臣,實肝膽肺腑,故景略得以盡其材。而堅亦勤政愛民,仁恕恭儉。景略死而堅漸驕,伐晉之舉,急於混一,說者鹹謂鮮卑西羌未之早除。不知景略若在,萇等几上之肉,何能為哉!故景略之存亡則苻氏之興衰也。”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周恩來:“捫蝨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范文瀾:“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柏楊:“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援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結成金鋼;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怦然心動。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政治軌道,會更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