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玉是什麼會沁色?
13
回覆列表
  • 1 # 我想無所畏懼

    沁色,是古玉器鑑定的標準之一,古玉上的沁色,是因為玉器長期埋在土中,透過本身微量元素與土中物質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顏色變化。由於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質不同,埋藏時間長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盡相同,從而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顏色。清代的陳原心在《玉紀》中,對玉器的沁色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諸色受沁之源難以深考,總名之曰十三彩”。一般來說,中國的北方土壤多呈鹼性,玉器沁色多為黃色土沁,南方土壤溼潤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則多為白色水沁。

    玉器之所以受沁,實質上受自然環境下的風化作用與浸蝕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邊鹽質土壤中例外):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現象)與飯糝(玉質中有白斑,呈飯粒未熟透狀):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較有可能形成;

    二、玉質通透的立體現象:目視可見,漢代以前較為常見;

    三、年糕或果凍現象:入過土的玉器經盤玩後呈現的溫潤質感;

    四、冰裂紋:入土年深日久產生的明顯現象,通常是玉質內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則撫之無痕,二則即便在放大鏡下也無顯而易見的縫隙);

    五、白沁現象(俗稱鈣化):玉器經長期風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內附著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層白色鬆軟的包體(閃玉白化後,常常會比重變輕,硬度下降);視其程度,分為兩種:

    (1)凡入土時間不太長、或者玉質上佳周圍環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層水沁、白化呈薄如雲煙的粉狀;

    (2)凡入土時間長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環境、或因玉質較次,造成白化嚴重,而呈雞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變質者),(類似的還有黑沁現象——俗稱黑漆古、水銀沁;紅沁現象,如“棗皮紅”、“灑金沁”——俗稱血沁;土沁現象,如“老甘黃”、“松香沁”;)

    六、生結晶:古玉入土數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在下潮溼環境長期作用下,經毛細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雲母光澤,白色者為透閃石晶,黑色為陽起石晶——呈針狀、冰花狀,多見之於裂縫、刻痕、蝕斑、受沁處,與石英岩中雲母片的隨機分佈大不相同 ,很容易區別);

    七、熔斑:漢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後,因受地熱、受力不均等因素長期作用,形狀發生變形,器表或呈現熔蠟狀。

  • 2 # 量子收藏

    1、古墓環境分析

    古墓環境是不可模擬的特殊環境,它不僅僅是深埋在地下,也不僅僅是埋葬時要放一些石灰、硃砂等各種備品,重要的是裡面一定要有一具屍體,埋葬後從此徹底密封。可以想象密封之後的墓室究竟會發生什麼呢?首先一定會有一層粗顆粒的塵埃落入器物的表面,然後是較細的灰塵,接下來屍體開始腐爛了,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其它氣體,墓室是密封的這些氣體最終還是要逐步沉積在器物的表面上。春夏秋冬年復一年,器物表面會結了一層又一層,仔細觀察還真有年輪一般的痕跡,器物表面的生成物為最下面一層是粗顆粒緊接著是細顆粒,呈現粗細顆粒遞減狀態,然後是半透明的結晶層。那麼這種半透明的結晶層究竟是什麼呢?這應該是屍體腐爛之後所發生的衍化。墓室裡必有的化學物質是石灰、水、還有二氧化碳等等。我們知道石灰加水可以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加二氧化碳可以生成碳酸鈣,碳酸鈣加二氧化碳加水生成碳酸氫鈣,這應該是結晶層的主要成份吧。氧化鈣和碳酸氫鈣也可以呈現白色粉末狀,這就是為什麼在清潔古玉時總會發現縫隙裡有一些白色結晶粉末,俗稱反減,其實主要是碳酸氫鈣,這是一個完整墓室的理想狀況,經過若干年之後水文、地殼的變化墓室坍塌被淹埋或破壞等應該另當別論。

    2、存放環境對玉質的影響

    水坑環境對玉質的影響主要是水解,即礦物質本身會含有結晶水,而且很穩定不會今天多了明天少了,也不會今天溼潤就多明天干燥就少,但是千年以後就不同了,水環境的玉質結晶水有明顯增加,這就是水解,玉質明顯透徹,硬度也會有不同成度的提高。而乾燥環境的玉質千年後就會失去結晶水,留下蟲蝕孔,玉質會有不同程度的鈣化,硬度明顯變軟,這一過程叫風化。不僅如此,有的玉質本身還會出現衍生礦,衍生礦成分來源於原礦但又不同於原礦故稱為衍生礦。水解--風化--衍生礦,這些都是不可模仿的,所以可以科學地判定古玉的真偽,更何況古玉的地下環境比我們所認知的要複雜得多,是造仿者所不能的。

    如今那些頗有話語權的古玉研究者們,以館藏品論英雄,聖化古人,神化製假者。在枝節上煞費心機,吹毛求疵,要麼器型不對,要麼功也錯了,招搖過市,結果不是從真品裡找仿品就是從仿品裡挑真品。不是從科學角度出發,認真分析影響古玉的環境和條件,而是把片面性與普遍性相混淆。好比說穿花衣裳的是女的,扎小辮的也是女的,然而遇到男扮女裝立馬傻了,這樣不僅不能自圓其說,也誤導了更多古玉愛好者,還是上帝偉大,即使男扮女裝再像,一看喉結立刻知真假,古玉也有同理。

    3、存放環境對古玉色澤的影響

    由於古玉長期埋藏在地下,玉質本身與地下環境的物質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顏色稱沁色。地下環境十分複雜,沁色也多種多樣,有硃砂沁、水銀沁、銅沁、鐵沁、衣料沁、泥土沁等等。但沁的顏色以及所沁在玉器的位置著實對古玉價值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也是賦予古玉第二次生命的客觀所在。常言說“玉有五色沁,貴如十萬金”不無道理。沁色是環境造成的什麼樣都有,看沁色就要選沁得乾淨,沁得美麗,沁得活靈活現才是上品。沁得乾淨是指該沁的地方要沁上,不該沁的地方不能沁上,追求色與形配、色與物配,就好比大自然用畫筆重新在玉器上填了一層色彩,可為巧奪天工。相反如果沁得髒兮兮當然就不是首先了。

    4、古玉玻璃光的形成

    談到高古玉好像總會談到玻璃光,玻璃光是指古玉的玉質看似像玻璃一樣的質感和光亮,有人說古玉初級收藏者看功,中級收藏者看沁,高階收藏者看光,懂得看光後兩米遠可辨真偽,可見古玉玻璃光的重要性。前面說過古玉用料主要是和田玉籽料,而和田玉籽料是以溫潤不透明著稱。玻璃光是像玻璃質感光亮,具有一定的透明度,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一方面是古玉環境使古玉形成水解,透明度確有提高,另一方面則是古玉長期埋藏在地下密封的空間沒有氧氣。當開啟墓室的瞬間,氧氣與玉器表面形成一種光亮的氧化膜,就是說就有高古的玉質再加上瞬間形成的氧化膜才是古玉玻璃光形成的真正原因,二者缺一不可。這種瞬間形成的氧化膜並不牢固,尤其怕水溼,所以古玉絕對不可以用水洗,對高古玉的盤磨也不可以用手直接來盤,一定要用棉布盤磨才能確保玻璃光不會消失。

  • 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個人猜測是古人在古玉上點了硃砂,時間長了浸潤進去形成泌色。點硃砂的目的是說玉如心,愛心如玉,愛玉如心。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硃砂紅丹成,道丹成,丹是龍鳳合一心。泌是老紅,是老成。古聖賢推測到後人要挖出他們埋藏,他也無所謂。只要後人好,他就舒服。粉身碎骨也不會怕。

  • 4 # 造辦處

    沁色的成因

    近來親哥頗愛問問題,這讓我興奮,有問題,我才有用。

    他說啊,為啥和田玉的沁色(皮色)看上去不均勻呢?這就對了,大自然呢好比是染缸,土壤呢好比是染料,玉呢好比是塊白布,染成什麼樣的顏色,要由土壤,時間和布三者互動作用而定。

    要給一塊玉染色不容易啊,和田那個地方河流都是季節性的,夏天有水,冬天斷水,河床因為泥沙含量高,經常會改道,水給玉帶來了顏色(土壤裡的礦物質),每年的水都不一樣,今年水大,明年水少,我們去看過洪水經過留下的痕跡就知道了,河岸邊會有痕跡。玉上的顏色就是這樣無數次豐水缺水不斷交替形成的。

    玉這塊白布要染到色,密度差一點的就會容易,比如,衛生紙就比A4紙要容易染色,玉的緻密程度是不均一的,有的地方酥鬆一點,有的地方緻密,看上去,顏色就不一致。

    畫過水墨畫的都知道,有個詞叫暈染,玉的沁色也一樣,自然形成的沁色就好像水墨畫一樣,濃淡深淺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們判斷沁色真假的重要依據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姑姑一生沒兒女,70歲了,想讓我給她養老,我有這個義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