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歷史的大小姐

    撤三藩,可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自身原因,康熙十六歲除掉鰲拜,自信心高漲,年少輕狂不為過

    2、三藩做大,成尾大不掉之勢,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倘若三藩自己交兵權,辭官還鄉,頤享天年,康熙大概也不會做兔死狗烹之事,康熙既然想做一代聖主,是絕對不允許結黨營私,政令不出紫禁城,當一個傀儡皇帝,當時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都要供給三藩,而且吳三桂竟然有任免官員的權利,若三藩不除,平西王肯定不甘甘做一個平西王,他想做西南皇帝。

    既然必須要撤藩,康熙無非面臨著怎麼撤,如何撤的問題。

  • 2 # 散仙說史

    並不是錯誤的決定,首先三大藩王的歷史地位很明顯與清王朝政權是衝突關係。三大藩王給清王朝提供的收入很少,卻消耗更大。

    1、三大藩王主要以平西王吳三桂的勢力最大,吳三桂擁有的軍隊數量佔清王朝三分之一,不管吳三桂會不會反清,他的後代不能確定會不會反清。所以,對於擁兵自重的藩王來說,是有能力和朝廷大軍對抗的,這在皇權上對朝廷來說是一種壓力。

    2、清朝前期並無重大戰事,而三大藩王的軍隊數量不減反增,令康熙坐立不安,其次是要養活這樣一批軍隊朝廷必須拿出國庫的三分之二收入給他們充當軍費,清廷國庫無法囤積資金。如遇到黃河發大水、鬧饑荒等自然災害,朝廷沒有能力拿出賑災的銀子。

    3、所以裁撤三藩是清朝必經的國策之一,三藩對朝廷的威脅過大,消耗過多,所以必須進行削弱重組。而三大藩王在世襲罔替的過程中勢必要和清廷反目成仇,所以不管撤不撤藩,三大藩王總會與清廷鬧僵,兵戈相見。這是歷史制度決定的,跟忠誠度無關。

    所以撤藩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而是明君之策。

  • 3 # 內貿航運

    如果不撤藩的話,那中國的歷史很有可能就從中央集權改變為聯邦制的了,甚至多出幾個小國也說不定。不要小瞧那時候統治集團的智力

  • 4 # A三杯茶

    這個撤藩的決策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到了非撤不可的地步了,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都看過《康熙王朝》,康熙在孝莊太后反對和群臣反對的雙重壓力下依然實行裁撤三藩,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試著從制度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對於一箇中央集權制並且是君主專制的清朝來說,對地方勢力的坐大是零容忍的。

    而這個以三藩為主要代表的地方當時基本就屬於中央權力的真空區。這三個藩王是清朝入關時利益交換遺留下的產物,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不符合清王朝的利益了。

    在清王朝剛入關時這些藩王起著穩定地方的主要作用,對清初剛得到天下穩定政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統治者的眼裡多大的代價都值得,可隨著政權的逐漸穩定統治者發現養三藩的費用已經使清王朝出現了財政危機。

    而且三藩拿著清王朝給的銀子造槍造炮招兵買馬,這儼然是一方諸侯的作風,在康熙眼裡自然揉不得沙子,如果再養個十年二十年的,那豈不是斷送了愛新覺羅的江山?

    於是年輕氣盛的一代聖君康熙力排眾議,決定賭一把國運,果不其然裁撤就引起了三藩的抵抗,吳三桂藉此起兵造反。

    在中國封建史上,異姓藩王歷來都是統治者打擊的主要物件,因為這些人手握重兵,且掌握著一方的行政財權,因此對於“令行暢通”的君主專制制度來說那就是橫在統治者眼前的一座大山。假以時日甚至會顛覆政權。

    所以不管是從政治考量還是經濟角度分析,裁撤三藩都已經是不得不做的選擇,因此康熙選擇了一條最徹底也最危險的路徑。賭一把國運!不惜一戰,可見當時三藩已經威脅到清廷的政權了。

    所以這個決策沒有對錯,只有輸贏!

  • 5 # 山林清泉

    清朝初年“三藩"是指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繼茂(後其子耿精忠襲爵)。三藩中吳三桂最強大,三藩不但手握重兵,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史,根本不把清廷放在眼裡,這直接威脅到清朝政權。康熙召集大臣們研究撤藩,反對撤藩的人佔多數,但康熙認為吳三桂擁兵自重,若不早除,後患無窮,康熙力排眾議,決定撤藩。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舉兵判亂,康熙採取了分化誘降,各個擊破的方針,先召回閩粵撤藩使臣,對耿、尚兩藩暫行安撫,集中力量對付吳三桂。康熙十七年,吳三桂急病交加,死在了衡州。經過近八年平判戰爭,顯示出了康熙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指揮才能。康熙當初決心撤藩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

  • 6 # 媚之夭夭

    康熙撤藩引起戰亂,差點丟了江山,這可否證明撤藩是個錯誤的決策?

    自從康熙擒下鰲拜後,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撤三藩!由於平西王吳三桂首當其衝被先撤,不甘心的吳三桂重舉反清大旗,聯合耿精忠,尚之信,還有陝西的王輔臣,一齊與康熙的大清操戈!雖然引起了戰亂,但不能說明撤藩是錯誤的!可以說,康熙下令撤藩是明智之舉,上上之策!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三藩的建立,是當時清朝儘快統一全國的無奈之舉。

    清朝入關時,為了儘快入關和統一全國,就封了當時手握重兵的三個藩王!

    即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這三藩中,數吳三桂勢力最大!也反覆無常!

    隨著順治帝的駕崩,小小的康熙當上皇上後,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王越來越不把朝庭放在跟裡!

    朝中派去雲南的官員是個擺設,全部是吳三桂一手遮天!就連朝庭的法典在那也是空白!就是市場流通的銅錢都是吳三桂自己在雲南鑄造的!儼然是個獨立的王國!

    吳三桂這樣,另外兩個藩王也效仿,無奈之下,只有撤藩!

    二,做慣了獨霸一方的平西王吳三桂,當然不同意了,於是發生了戰亂!

    康熙決定撤藩,先從勢力最大的平西王吳三桂那入手!

    盤踞雲南多年,一手遮天的吳三桂當然不同意撤藩了!於是殺了朝庭派來撤藩的官員,大旗一扯,高舉大旗反清!

    於此同時,吳三桂派人通知另兩個藩王呼應,還叫謀士汪士榮去陝西王輔臣軍中煽風點火,王輔臣也反了!

    這一步棋,吳三桂就是想透過多個地方跟康熙對抗,讓康熙應接不暇!

    其實,康熙在派人去雲南的路上時,就做好了如果吳三桂對抗的準備!於是,暫不撤另外兩個藩王,派圖海周培公征戰勸降王輔臣,最後,只有吳三桂的人馬跟朝庭開戰!

    平西王一方的勢力當然無法對抗朝庭!

    三,三藩陸續的撤掉,大清逐步統一了全國!

    在吳三桂兵敗衡州後,康熙撤藩第一步成功了!

    另兩個藩王見吳三桂都不夠打,順應康熙意圖,兩個藩王自己申請撤藩了!

    可以說,康熙做出撤藩是明智的決策!既有利於朝庭統一管理,也讓朝庭法令真正的執行落實,以及邊防有效的鞏固!

    所以,在康熙執政時,撤藩是其一生重大決策和成功的大事之一!!!

    由此可見:康熙的撤藩決策是正確的!也是明智的!否則,隨著三藩的壯大,康熙更難制約!

  • 7 # 西門小魚

    那就是,你今天不削藩,他們還是會造反。你今天削藩,他們還是會造反。早點兒削藩,禍患小。遲點兒削藩,禍患大。

    我當時還有這樣的方式去理解這句話,那就是,你得了癌症,你做手術和不做手術,都得死,早點兒動手術,可能活,如果不動手術,那就死。

    而康熙時候面臨的問題,比景帝時期面臨的問題更嚴重。

    為什麼呢?

    漢景帝時期,劉邦的這些後人們,就是諸侯王,沒有一個有實戰經驗。而吳王劉濞雖然有實戰經驗,但無奈的是,他老了。而康熙面臨的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是赫赫有名的沙場宿將。而康熙本人也是沒有打過仗。

    可見,康熙面臨的問題多麼棘手。

    這還算了,最重要是滿清建立天下不久,天下思明,反清復明的思想在漢人的心裡根深蒂固。

    正是這些原因,康熙才要急著削藩,如果不削藩,三藩的勢力做大,隨時可能推翻滿清的天下。其實也是大清真的有這個國運把,如果不是吳三桂中途死了,到最後,誰勝誰負,真的不好說。

    退一萬步來說,如果吳三桂,擁立明朝後裔,再加上多活幾年,康熙是絕對幹不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洋菜是什麼?有什麼花式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