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長安十二時辰》的劇情中,上元節的燈會,原本沒有何監的名字,但是右相迫於李必的壓力,同意何監只要腰掛金魚袋,就可以自由出入花萼相輝樓,和聖人一起參加燈會,那麼,金魚袋究竟是什麼呢?連權傾朝野的右相都忌憚無比?
2
回覆列表
  • 1 # 栤篈1314

    關於金魚袋記載:“隨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可見唐代的官員們人人都有個叫做魚符的身份證!

    而唐代的魚符按照官職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原料製作,也按照唐代章服制度:“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

    有了魚符就需要有魚袋來放置,因此從唐高宗永徽二年開始,賜五品以上官員魚袋,魚袋上面用金銀裝飾,其中四品以上佩金魚袋,五品以下佩銀魚袋,這便是劇中金魚袋的由來。

    而劇中焦遂能夠入宮與太子老師何監喝酒的交情,並因此佩戴了金魚袋,這就是一張入宮的通行證,難怪狼衛首領為此不惜害死焦遂呢。可見在唐代“魚袋”是多麼的重要!

  • 2 # 文史劉磚家

    這種金魚袋的作用按照史書記載,主要是“明貴賤,應徵召”。說的清楚一點其作用主要是表明官員的身份高低,確定皇帝是否徵召。

    一、魚袋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魚袋是是裝有隨身魚符的袋子。這種魚符是用木頭或者金屬製成,形狀想魚,故稱魚符。唐朝高階官員特有,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衙門任職、官居幾品、俸祿幾許,出行享受何種待遇等表明官員身份的資訊,如果某一機構同一官職只置一員,則不刻姓名,只刻官名;如果官名與官署名稱相同,雖置一員,仍要刻上官員姓名。透過閱讀唐朝歷史書籍,我發現魚袋分紫金魚袋、銀魚袋兩種,還有一種是緋魚袋,估計是因為著緋色官服而掛銀魚袋,所以又稱緋魚袋。根據官員身著的官服顏色確定,魚符的質地也不同,盛裝魚符的魚袋裝飾也不相同。唐制規定: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綠,八品九品以青。婦人從夫之色。仍通服黃。”

    唐代三品以上官員著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須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州的長官刺史,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所以唐代官員的品階高低,只要看一下其佩帶的魚袋就可一目瞭然,這就是所謂“明貴賤”之義。此外隨身魚符也分左右,授予官員的只是右魚。皇帝如有徵召,則頒下左魚,與右魚相勘合者,證明確系天子徵召,官員便須應召入內,防止有詐,這就是所謂“應徵召”之義。隨身魚符最初為銅質,開元七年(719),改成太子為玉質,親王為金質,其餘官員仍為銅質。這種魚符也分為左右,隨身佩帶的只是右魚,左魚藏於門下省。盛裝魚符的魚袋,三品以上官員及嗣王、郡王以上,皆以黃金裝飾,謂之金魚袋;五品以上官員以白銀裝飾,謂之銀魚袋。六品以下官員不佩魚。魚符肯定為國家統一製造,魚袋的形制與裝飾也不容官員隨意而為,而是由中尚署統一製造,由天子頒賜。

    二、唐朝魚袋發展歷程

    唐承隋制:高祖武德元年九月,改銀菟符為銀魚符。也就是說唐朝以前就有魚符的制度,到了李淵執政時期,唐承隋制,沿用了這種制度。高祖皇帝於武德元年改以往的銀莬符為銀魚符,魚袋雖配發給四品五品職事官。

    發展完善:高宗永徽二年五月,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職事四品、五品,並給隨身魚。唐朝施行這一制度,始於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當時規定開府儀同三司及在京文武職事官五品以上,皆給隨身魚袋。規定官員死亡後,其魚袋不再追收。但是官員卸任及致仕後,卻要追回隨身魚袋,武后時期為了收買人心,擴大魚袋配備範圍,將佩魚範圍擴大至地方諸州刺史、都督。並且將隨身魚符改為龜形,魚袋也改為龜袋,代表長壽吉祥之意。還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銀飾,五品銅飾。中宗神龍元年(705),規定嗣王、郡王以上亦可佩帶魚袋。景龍中期,又擴大到散官特進。在這一時期,正員編制之外的官員、處在試用期的官員、代理任職的官員不能佩魚。

    正式確立:自後(開元年間)恩制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玄宗時佩魚範圍擴大,後許終身佩魚。玄宗開元九年(721),規定只要其所代行某職的正員官尚空而未授時,也允許佩魚。在宰相張嘉貞的建議下,才允許官員致仕和正常卸任者,終身佩魚,“以為榮寵”。對於遷轉調任的官員,其隨身魚符刻姓名者,要上交;無刻姓名者,可轉交替任官員繼續佩帶。

    “開元初,附馬都尉從五品者假紫、金魚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緋、魚袋,五品以上檢校、試、判官皆佩魚。中書令張嘉貞奏,致仕者佩魚終身,自是百官賞緋、紫,必兼魚袋,謂之章服。”

    到此時,與穿著、佩魚相一致的章服制度正式完善。魚袋分配備也有了較為明晰的規定。

    所以,魚袋是唐朝六品官員的身份象徵,佩戴魚袋者,皆為朝廷大員,金魚袋為三品以上大員所有,而唐朝時期的三品大員基本上都握有實權,如六部的長官,三省的長官。

  • 3 # 歸途Ying視

    金魚袋是當時官員的一種身份憑證,為李淵的發明。這種魚符一式兩份,一半存於內廷,一半掛身上來做身份證明。並且“金魚袋”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佩戴。屬於高階官員了。放到現在應該都是正部級以上幹部。所以說忌憚的不是人而是這個東西代表的身份。畢竟在權傾朝野只要不是老大始終會有需要敬畏的事物!

  • 4 # 南風音樂

    近日,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不少觀眾看過後紛紛表示這部劇史料嚴謹,造型考究,堪稱良心製作。

    然而,由於《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唐代的故事,這也導致了觀眾對劇中的一些細節不熟悉,無法達到最佳的觀劇體驗。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段內容是狼衛首領曹破延落水後,被酷愛飲酒的焦遂救起,而後狼衛首領恩將仇報,殺害了焦遂並且拿走了他的金魚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一起看看焦遂的裝備。

    焦遂出場時,他的身上除了金魚袋,還有一壺好酒。

    這處細節其實是在向歷史上真實的焦遂致敬,據史料記載,焦遂平生嗜酒如命,與李白等人並稱“飲中八仙”,就連杜甫也不忘在《飲中八仙歌》裡說“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不過,《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了劇情的衝突將焦遂的社會地位拔高了不少,於是劇中狼衛首領倒酒祭祀時,焦遂的酒便成了葡萄酒。

    葡萄酒最初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妥妥的絲綢之路舶來品,在唐代絕對是價比黃金的奢侈產品。

    本來以歷史上焦遂的平民身份,是絕對喝不起葡萄酒的,但劇中的焦遂擁有金魚袋,這就讓焦遂喝葡萄酒有了幾分合理性。

    因為,金魚袋只有官員才有,同時官員才有渠道和財力購得葡萄酒,這兩處細節很好的指明瞭劇中焦遂的官員身份,或者至少是與高官有交情,比如劇中的靖安司何監。

    《新唐書》上記載“隨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可見唐代的官員們人人都有個叫做魚符的身份證,劇中的焦遂也不例外。

    唐代的魚符按照官職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原料製作,按照唐代章服制度,“(魚符)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

    有了魚符就需要有魚袋來放置,因此從唐高宗永徽二年開始,賜五品以上官員魚袋,魚袋上面用金銀裝飾,其中三品以上佩金魚袋,五品以上佩銀魚袋,這便是劇中金魚袋的由來。

    劇中焦遂能夠入宮與太子老師何監喝酒的交情,並因此佩戴了金魚袋,這就是一張入宮的通行證,難怪狼衛首領為此不惜害死焦遂呢。

  • 5 # 腦洞趣味歷史

    “金魚袋”代表著以下三條資訊:

    1,該官員位居三品及以上;

    《冊府元龜》卷六十《立制度》載:“太宗貞觀四年八月詔。三品以上服紫……睿宗景雲二年(711)四月制:“魚袋,著紫者金裝,著緋者銀裝。”

    2,該官員備受皇帝恩寵;

    天寶七載,王鉷被授予金魚袋:鉷探旨意,歲進錢寶百億萬,便貯於內庫,以恣主恩賜齎。鉷雲:‘此是常年額外物,非徵稅物。’玄宗以為鉷有富國之術,利於王用,益厚待之。

    3,該官員可能是皇親國戚。

    中宗神龍九月壬午,帝親祀明堂,禮畢,制:……,皇親、嗣王、郡王仍許佩金魚袋.....

    而賀監這個稱呼的由來,源自於他的職務: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

    前者在唐代是從三品文散,而後者也是從三品,不過秘書監類似文壇領袖的地位,還身兼修史的職能,所以說影響力是蠻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強迫症優點還是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