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夜微涼

    答案是很多次。

    靖難之役持續了四年。在靖難之役的前期,朱棣和朱允炆示例完全不對等。這時候朱允炆如果一心想滅殺朱棣,難度是不大的。這時候朱允炆來個鴻門宴之類的。朱棣想不死都難。

    其次,在戰爭期間官兵有多次機會在亂軍之中殺死朱棣,但是出征前朱允炆對耿炳文說”毋使負殺叔父名“。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請務必別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這事這句話讓朱棣次僥倖逃生。

    最後,朱允炆用人不當,一味聽從毫無用兵經驗的方齊黃的建議,錯用李景隆,以致李景隆竟成了”靖難第一功臣“這也是朱允炆失敗的主要原因。本來一把好牌,硬生生的被他打輸了。落得個失蹤的下場。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牌好很重要,但是牌再好亂打也是不行的。

  • 2 # 大鬍子說史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佔壓倒性優勢。 朱允文的南軍其實有幾次幾乎要幹掉朱棣,但是可能真的有天命所在,都沒有成功。 我係數了一下,朱允文共有五次機會幹掉朱棣,這是以會戰劃分的,其實每次會戰中還有很多小機會的不勝列舉。

    第一次,朱棣率精銳遠征大寧,當時南軍主將李景隆偷襲北平,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孤軍堅守。朱高熾派人夜襲南軍大營,獲得了喘息的時間,但南軍主力未被擊潰,繼續攻城,最膠著的時候,北京城中的婦女也上城頭向下扔瓦石作戰,可謂慘烈。 在攻擊攻張掖門時 ,幾乎要攻下之時,主將李景隆卻突然喊了暫停,功敗垂成。後來正是隆冬,燕軍在城牆上澆水結冰,南軍無法攀登,由於天寒地凍,南軍戰鬥力驟降,只能撤兵。

    第二次,李景隆從山東德州誓師伐燕,雙方在白溝河相遇,南軍先鋒平安之前曾跟隨朱棣出塞,熟悉朱棣戰法,設伏。燕軍大敗。當時南軍郭英部在燕軍撤退的必經之路上埋了不少地雷,燕軍撤退時損失慘重。 朱棣在撤退中迷失了道路,幾經周折才回到大營。第二日,雙方再戰,混戰中飛矢如雨,朱棣先後換了三匹馬,連寶劍都砍斷了,所有的弓箭全部射光,差點就掛了。 後來朱高煦來援,才暫時緩和了戰事。不久,南軍再次襲來,大呼“滅燕”,形勢再次對燕軍不利。就在戰事危急時,一股邪風颳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南軍頓時大亂。朱棣看準時機,繞到李景隆軍後放火。結果南軍大敗,損兵折將,李景隆把輜重全部扔下,投降十萬餘人。

    第三次,朱允文撤了李景隆大將軍職務,命盛庸為平燕將軍,燕軍包圍濟南。右參政鐵鉉、盛庸堅守。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鐵鉉詐降,誘朱棣進城。第二日,朱棣走到濟南城門口時,城門上鐵板落下,卻只打中了朱棣的馬頭,朱棣再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朱棣大驚,換馬跑回。後朱棣圍攻了六個多月的濟南,都沒有成功,只能撤兵。

    第四次,建文二年十月,南軍再次北上,燕軍從黃河奪淮入海,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山東, 盛庸將計就計,在東昌與燕軍決戰,並使用了大量的火槍和毒弩。,大量燕軍被火器所傷,朱棣再次僥倖逃脫。 但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殺叔父名”的旨意,南軍捉不到,又不敢把事做絕,無可奈何只能看朱棣逃走。

    第五次,東昌之敗之後,朱棣轉年再次出兵,燕軍進兵夾河。盛庸仍結下堅陣,備大量火槍強弩。朱棣利用建文帝嚴禁傷害燕王之旨,親自率幾個輕騎兵掠過南軍陣地偵查。盛庸不敢開槍,只得派出自己的騎兵追趕朱棣,不了了之。朱棣從此更加肆無忌憚,率領十餘人就敢在盛庸營地旁露宿,即便被包圍,也揚長而去。再次開戰,雙方打了四個時辰,突然又颳起了邪風,南軍頂風,燕軍順風,結果盛庸大敗 後兩軍會於藳城,遂交戰,此戰燕軍南軍仍然傷亡慘重,朱棣的帥旗被射得像刺蝟一樣;但朱棣本人仍然沒事。]次日,兩軍交戰,又颳起了大風,南軍仍然被風,連眼睛都睜不開,南軍大敗。

    從此燕軍逐漸佔據了戰爭的優勢,不過仍然只能在北京附近遊蕩,但是後來朱棣偷襲南京,最終得手才成為了皇帝,所以,當皇帝我自認為除了才能外,真的需要一些運氣的,朱棣真的是天命之子。

  • 3 # 天津養基

    縱觀靖難之役全域性,朱棣的燕軍與朱允炆朝廷的明軍對戰幾乎一直是以少戰多,但是最後朱棣卻取得勝利成為天下霸主,這場著名的戰爭中朱棣有多次處於危難之際,在我看來至少有十次朱允炆的明軍有機會可以殺死朱棣。

    一、白河溝戰役明軍有三次機會殺死朱棣

    1、明軍李景隆部先鋒大將平安之前曾跟隨朱棣出塞,熟悉朱棣戰法,設伏兵。燕軍到達之後,中伏戰鬥失利。當時明軍郭英部也來到戰場,郭英在燕軍撤退的必經之路上埋地雷,燕軍撤退時損失慘重。朱棣親自率軍殿後,但夜間迷了路。朱棣下馬趴在地上辨別河流的方向,才分清方向,逃回大營。

    2、第二天(四月二十五日),燕軍與明軍再次交戰。瞿能、平安繞至燕軍後方,攻其後軍得手。朱棣見狀不好,親冒矢石,令丘福衝擊李景隆中軍,不成功;朱棣率軍攻打,雙方混戰,飛矢如雨。朱棣先後換了三匹馬,射光了三筒箭,寶劍也砍斷,差點被平安、瞿能所傷。無奈之下,朱棣來到河堤上,舉起馬鞭,假裝招呼援兵,李景隆見狀果然生疑,攻勢減緩;朱高煦此時也來援救,戰事暫時緩和。

    3、過幾日瞿能再次引眾搏戰,形勢再次對燕軍不利。就在戰事危急時,一股旋風颳起,刮斷了李景隆的帥旗,明軍頓時大亂。朱棣抓住機會,繞到李景隆後方放火,明軍大敗。

    二、濟南戰役明軍有兩次機會殺死朱棣

    1、李景隆敗退後,燕軍圍濟南。右參政鐵鉉、盛庸堅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但是沒成功。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鐵鉉見勢不妙,決定派千人詐降,誘朱棣進城。次日,朱棣前往濟南城,走到城門口時,城門預設的鐵板落下,但是落的略快了些,只打中了其所乘馬的頭。朱棣大驚,換馬跑回。由於事出意外,斷其後路等工作沒能成功,朱棣狼狽逃回大營。

    2、七月,明軍大將平安進軍河間,擾亂燕軍糧道。朱棣進退不得,八月十六,撤兵回北平。盛庸、鐵鉉追擊,大敗燕軍,收復德州,朱棣險些被生擒,幸得部下拼死保護才全身撤回北平城。

    三、東昌戰役明軍有一次機會殺死朱棣

    建文二年(1400年)十一月,燕軍到達山東臨清;朱棣決定擾亂明軍的糧道,遣輕騎至大名,焚其糧船。燕軍從館陶渡河(衛運河,京杭運河的一部分;當時黃河奪淮入海),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山東南方,迫使盛庸率軍南下。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今山東聊城)與燕軍決戰,並在陣中擺了大量火槍和毒弩。十二月二十五日,燕軍到達東昌。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先衝擊明軍左翼,沒有衝擊成功;然後又衝擊明軍中堅,盛庸故意開啟陣將朱棣誘入,然後合圍,朱棣被明軍重重包圍。燕軍大將張玉、朱能分別引兵來救,朱棣死戰,終於和朱能會合,逃離戰場。但是燕軍損失慘重:大量燕軍被火器所傷,張玉被明軍包圍,最後戰死。明軍大將平安亦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次日,燕軍再次戰敗,向北撤退。但是由於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明軍將士懼怕戰後反攻倒算,既不敢傷害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權,單騎殿後,明軍無可奈何。

    四、夾河戰役明軍有四次機會殺死朱棣

    1、三月二十二日,燕軍進兵夾河。盛庸仍結下堅陣,備大量火槍強弩。朱棣利用建文帝嚴禁傷害燕王之旨,親自率幾個輕騎兵掠過明軍陣地偵查。盛庸不敢開槍,只得派出自己的騎兵追趕朱棣,不了了之。

    2、當夜,朱棣率領十餘人在盛庸營地附近露宿;三月二十三日清晨,朱棣發現被明軍包圍。朱棣再次利用禁殺之旨,引馬鳴角,穿過敵軍,揚長而去。明軍愕然,不敢射箭。

    3、朱棣回到營中,鼓勵眾將“兩軍相當,將勇者勝”,但燕軍此時明顯處於劣勢,戰鬥打了三四個時辰後,突然颳起了強烈的東北風,塵埃蔽天。明軍頂著風沙,根本沒法作戰;燕軍則乘風大呼,縱左右翼橫擊之,反敗為勝,盛庸大敗,損失了數萬人後,退回德州。

    4擊敗盛庸後,朱棣進軍真定。考慮到攻城較困難,決定誘敵出戰。於是下令軍中四出取糧,而用間諜向吳傑等透露此事。吳傑等見狀,決定襲擊燕軍。三月初九,兩軍交戰於藳城。此戰大量燕軍被明軍的火槍和弓弩所傷,朱棣的帥旗被射得像刺蝟一樣;但是,由於朱允炆的禁殺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沒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吶喊》講的是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