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末日升龍道

    我們的記憶是他們最好的歸宿,因為終將腐朽,我們記住的是他最光輝的時刻,比如魚腸劍,對他來說最輝煌的時刻就是刺殺吳王僚的那一瞬

  • 2 # 丙辰一劍

    唯一知道的就是越王勾踐劍,在湖北博物館。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實見證。秦始皇陵裡可能有歐冶子鍛造的太阿或工布。岳飛佩戴的湛盧寶劍可能流失民間。遠古時代的軒轅劍可能也只是傳說了。像魚腸,干將,莫邪都無從考證了

  • 3 # 歷史短科普

    漫行書海,暢遊世界。大家好,我是漫行世界。

    現在人們最熟知的歷史上的名劍,恐怕要數越王勾踐劍了,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其勵志的故事激勵後世千年,越王勾踐劍現存於湖北博物館。

    如同越王勾踐劍一樣,一把劍要成為歷史名劍,除了自己本身的工藝外,還要和名人名事聯絡在一起。當名人逝去,劍也隨之在歷史上消失了,那麼,它們會流傳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我認為,不外呼三種情況:

    1.作為名人的陪葬品,埋於地下。正如越王勾踐劍一樣,埋於地下,護衛在主人身邊。也許有朝一日,被人挖出,重見天日。

    2.為名人後代收藏。名劍也和其他古物一樣,具有收藏價值,也許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有著這些名人後裔默默守護著祖先的遺物。

    3.被官方收繳,熔鑄為其他器物。這恐怕是最有可能的情況了。我們知道,古代生產力地下,這些兵器,尤其是當世“反賊”“草寇”的兵器,澆滅以後是要將他們的兵器全都收繳到官府的,再由官府將其熔鑄為其他器物。

    其實不管這些歷史名劍結果如何,只要我們還流傳著它們的故事,它們就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們心中。

  • 4 # 九哥脫口秀

    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已經和大地融為一體成了渣了!說起中國古代名劍,那是比比皆是!從造劍的技術和精美度來說,絕對是當時世界領先!但從材質和描述記載和今人理解差距較大!古代名劍都有一個相同的詞彙描述,叫做“銷鐵如泥”我們知道青銅劍是早期的劍,如果按描述請讓古劍銷一下鐵試試!在材料硬度,韌性,防腐都不發達的古代,能儲存至今實屬不易!它的歷史意義大過與劍的本身!何況還是久經戰場的寶劍!其次古代佩劍在軍隊中主要是指揮官所有,實用意義不大!因為劍主要是刺的功能強大!與刀不同,刀主要是披砍更具有殺傷力!所以後來武將佩刀多,劍是一種身份的體現!劍在中國古代多,因為本身就材料短缺,技術不成熟,所以成為一堆渣的機會較大!文人喜劍,武人愛刀!

  • 5 # 劍膽琴心01

    據史料記載,“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劍池是埋葬吳王闔閭的地方,之所以叫劍池,是因為入葬時把闔閭喜歡的魚腸、專諸等三千多把名劍做為陪葬品,一起埋在了墓裡。

    相傳魚腸劍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煉造的五把名劍之一,因勇士專諸奉公子光之命,把劍藏到魚肚子裡去刺殺吳王僚而得名。(又作“魚藏劍”)吳王僚死後,公子光自立為吳王,他就是闔閭。所以說如果闔閭墓真在劍池下面的話,魚腸劍極有可能陪葬,因為這是一把功勳之劍。

    遺憾的是從秦始皇開始,歷朝去尋劍的人都是無功而返。2010年因修繕劍池排光池水,考古隊下到滿是汙泥的池底,在最北端發現了一個洞穴,洞穴的盡頭有幾塊人工巨石堆砌,難以前行,為了怕挖掘洞穴造成虎丘塔的倒塌,(虎丘塔已經嚴重傾斜)考古隊只好放棄了。

    雖然具有傳奇色彩的魚腸劍,它的前世今生有待揭開,但是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到蘇州去領略吳中勝景,追尋古人足跡,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 6 # 知行史話
    歷史上的那些名劍最可能流落到何處?

    首先,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有哪些名劍。

    越王勾踐曾經因為擁有五把寶劍而沾沾自喜。結果來了一個叫薛燭的人跟越王說,你那五把寶劍裡,豪曹跟巨闕算不上寶劍。而且還說當年歐冶子鑄的寶劍中,只有湛盧、純鈞、勝邪和魚腸算是寶劍。

    接著薛燭又說了,湛盧在楚王手裡。楚王不但有湛盧,他還有三把寶劍。

    原來,楚王得了湛盧之後滿心歡喜。命風胡子把干將和歐冶子請來,又鑄了三把鐵劍:龍淵、泰阿和工布。

    所以,歷史上有名的稱得上寶劍的也就這七把了:湛盧、純鈞、勝邪、魚腸、龍淵、泰阿和工布。

    至於干將和莫邪這一對雌雄寶劍,那只是傳說。到底最後殺的是楚王還是晉王都沒有確定。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寶劍的去處吧。

    湛盧:據說唐時為薛仁貴獲得,後傳到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手中。岳飛父子遇害後,湛盧劍不知下落。

    純鈞:是七把寶劍裡最厲害的。當年歐冶子為越王勾踐鑄的五把劍中,勾踐留了巨闕自用。把湛盧、勝邪、魚腸送給了吳王闔閭。純鈞給了兒子子鼫。民國年間,這把劍從浙江流落海外。1996年初,浙江省博物館將這把劍購回中國。但博物館裡的這把劍上沒有刻名字,只能因它是從子鼫墓中挖出來的而猜測是純鈞。

    勝邪:吳國滅亡後下落不明。

    魚腸:據說在蘇州虎丘塔下,吳王闔閭的墓裡。

    龍淵: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

    泰阿:據說陪葬於秦始皇陵。

    工布:史記工布是秦始皇的佩劍,但之後下落不明,似乎也沒有與泰阿一起陪葬於秦始皇陵。

  • 7 # 趣觀歷史

    縱觀中國曆朝歷代,漢唐二朝乃是其中翹楚,不僅軍事實力強盛,而且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也十分強大。說起來,這兩個強大王朝在軍事方面,都給後人留下了別具一格又頗具代表性的武器,比如唐代有所向披靡的唐刀,漢朝則有鋒利無比的漢劍,它們都是中國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武器之一。留存至今的唐刀雖然不多,但也還能在國內部分博物館一睹真容。然而遺留至今的漢劍則就少之又少,目前為止,儲存最為完好的漢劍要屬“櫑具漢劍”,可惜的是,這一稀世珍寶卻不幸流落海外,至今無法歸國。

    ▲越王勾踐劍

    說起來,中國的“劍”史非常久遠——東周時期,列國征戰不休,製造了大量刀劍,不過由於青銅脆性太大,所以只能鑄造短劍,那時青銅劍堪稱是戰場近身搏殺利器,只有那些擁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才能佩劍出行。這一時期的青銅劍,通常刻有精美紋飾,其中一些精品更是做工複雜,比如“越王勾踐劍”就被工匠精心鍛造,鍍鉻以保千年不鏽。可惜的是,這種防鏽技術太過費時費力,實際應用很少,因此留存至今且未曾生鏽的青銅劍少之又少。秦漢之際,劍的材質發生巨大改變,漢人摒棄脆性過大的青銅劍,選用各項效能較好的鐵劍。

    ▲漢代公卿劇照

    劍乃古之聖品,至尊至貴,人神鹹崇。漢朝時,佩戴寶劍的多為帝王文士,自漢高祖劉邦以赤霄寶劍怒斬白蛇起,每位漢朝帝王出席重要場合時都必須佩戴寶劍,以示身份尊貴。武帝獨尊儒術後,文人以儒家思想中的“溫良謙恭讓”和“外圓內方”來詮釋佩劍的合理性,文人佩劍是“藏”與“顯”的象徵,因而漢代文士出場時,身邊也多佩有寶劍,入鞘樸實無華,出竅則鋒芒畢露,盡顯文人英氣。

    ▲南越王墓出土漢劍(已嚴重鏽蝕)

    雖然漢代鐵劍在韌性與質量方面遠遠超出青銅劍,但和青銅劍一樣,仍然極易腐蝕生鏽,所以至今為止,博物館中現存漢劍沒有幾把,比如上海博物館中的玉具劍、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駁犀具劍。然而迄今存世儲存最完好的漢代鐵劍,卻是保存於大英博物館的櫑具劍,其裝具、鞘柄和髹漆幾乎原整無缺。這是一種加工工藝極為複雜的寶劍,鑄造之時需要將生鐵反覆加熱、摺疊鍛打上百次,靠這種“百鍊成鋼”的工藝,才能鍛造出最為精純的寶劍。往往一位鑄劍大師花費數十年,也只能鑄就三把櫑具劍,因此櫑具劍的存世數量非常稀少。

    ▲大英博物館所藏櫑具漢劍

    在漢代時,櫑具劍就已經非常出名,班固特意在《漢書·雋不疑傳》提到:“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應勳曰:櫑具,木櫑首之劍,櫑落壯大也。”漢朝滅亡後,櫑具劍的鑄造方法失傳,因此“限量版”櫑具劍自然就成為各界爭奪收藏的珍品。輾轉到清朝,櫑具劍進入皇家府庫並藏於圓明園,可惜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不幸被掠,隨後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外景

    在大英博物館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把寶劍儲存完好,劍鞘、劍柄均為竹製,首、鐔、櫑碩大誇張,裝飾雕工精美,紋飾傳神逼人,與《漢書》的記載完全相符,也是目前已知櫑具劍的唯一例項。遺憾的是,這樣的國寶不僅流失海外,甚至沒什麼知道,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參考文獻:

    《漢書·雋不疑傳》《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風光攝影中,如何選擇採用包圍曝光還是景深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