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花樹下醉酒人
-
2 # 唐氏剛紀守雲華
唐朝普通民眾所住的房子,根本就沒有什麼裝修。牆壁一般會泥一下,防止漏風,裡面就是普通的泥地了(講究一點的,會鋪青磚或用三合土夯實)。唐朝雖然很繁華,主要還是富貴人家比較講究。普通百姓就是已經達到溫飽了。
-
3 # 卜軒閣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朝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建築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內,如今中國僅存4座唐代木構建築,悉數皆在山西省境內。現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儲存較完好有四座,都位於山西,即佛光寺、天台庵、廣仁王廟、南禪寺。原因:
天氣乾燥,地處偏遠,僥倖逃離歷史風塵。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此言不虛。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68處,15萬多平方公里的三晉大地上就有271處,位居全國之首。山西的文物擁有量亦居全國之首,高達全國文物量的70%之多。以往人們對山西的印象僅侷限於數個關鍵詞,陳醋、麵食、煤炭等等,此次山西盛唐古建探訪之行使記者對山西的印象鮮活生動起來。“五千年華夏文明看山西”,山西當得此話。山西何以會獨攬僅存的4座唐代木構古建呢?究其原因,和山西獨特的地理、人文風貌息息相關。在鄭慶春看來,這些珍貴的唐代古建築之所以悉數存於山西,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山西老百姓熱衷宗教活動,對故土鄉里有著深厚感情,對神靈頗為敬畏。“從山西人做麵食就可以看出,就算家裡沒什麼菜,女子也會把麵食做得極其精細,鍋臺永遠是乾乾淨淨的。”同行的山西日報經委會委員李偉笑著介紹說。如此細緻靈動的山西人自然不會輕易觸碰神靈的基業。
另一方面,相比周邊的山東、河南等省份,山西境內沒發生過太大的戰亂,使這些古建築得以僥倖存留。此外,山西氣候乾燥,沒有白蟻,避免了蟲咬毀損的風險。
這些廟宇多處於僻靜之地,香火不旺,恰恰成就了它們歷經千年屹立不倒。這幾所寺廟,多半都非國家所建,如果香火旺,寺廟錢財寬裕,大可數次翻修重建。正因為地處偏遠,香火難以為繼,反而使這些寺廟得以頑強“存活”。舉例來說,和唐代朝廷建造的佛光寺相比,民間建造的南禪寺規模氣度明顯略遜一籌。可以看出,在古代佛教遍及五臺山臺內臺外的鼎盛時期,南禪寺實際上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小廟,規模狹小,地處偏遠,與當時五臺山盛極一時的那些名剎古寺、皇廟大禪無法相提並論。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北魏甚至更早時期五臺山那數以百計的寺廟有一座倖存下來,都不知道要比南禪寺好上多少倍。但是,世事就是這樣滑稽,歷史就是這樣無情。南禪寺正因為它的偏僻、狹小和默默無聞,反而成就了它今日的輝煌和幸運。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兵戎戰亂、山洪地震、滅佛運動等天災人禍時時襲擾這些千年古廟後,南禪寺卻僥倖存活下來,時至今日,成了亞洲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
4 # 被打扮的歷史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代,生產力還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近兩千年的封建時代社會的經濟形態進步的並不多,科技進展也非常的緩慢,所以我的看法接近近代的木質結構建築,就是說樓是有的,但談不上高,估計也就2-3層就不錯了,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信賴的依據,畢竟時至今日也沒有什麼留存的諸如酒樓之類的,主要是參考日本奈良的來推測的。
-
5 # 貪戀長安韻
唐朝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文化上看進入大融合時期,唐朝建築氣魄宏偉,嚴整開朗。以唐長安城裡的百姓居所為例,老百姓居住在長安城的“裡坊”。
在大唐盛世下,什麼樣的建築承載著大唐文明的輝煌和宏偉?
唐長安城建築除了輝煌之外,規劃格局也非常超前,其中採用整齊的棋盤網格式的裡坊格局。主要道路寬達百米以上。
長安城的老百姓居住怎樣的房子?
現今對於唐長安城的資料研究,很多都是基於《長安圖》。《長安圖》是北宋名士呂大防曾慕唐長安城規劃之精,據前朝遺圖和遺址繪製了石刻《長安圖》.,圖上內容之豐富、符號之多樣、註記之齊備(多達近千處)、比例之準確,在世界都市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堪為世界古都圖中一絕。
根據相關資料“裡坊”,每個裡坊之間有厚4米高4米的牆分隔,每個裡坊之間有坊門相通。這樣看來,似乎與現在的小區基本一樣。
唐代,不管是宮殿還是平民百姓家,基本都是“廊院式格局”。
“廊院式格局”就是房子的建築主體在正中間,周圍都是被廊亭圍合,或是被東西南北院圍合。這樣的佈局也反映出唐朝盛世時期老百姓家庭居住的氣勢。
唐代平面佈置的基本觀念為四周圍牆,中立殿堂。圍牆或作為迴廊,每面正中或適當位置闢門,四角建角樓,院中殿堂數目,可以根據需求修建。
建築木結構為主 百姓家夯土築牆
今年很火的《長安十二時辰》製作精良,在劇中對唐長安城的民居有很好的詮釋。唐長安城一直有110坊、109坊、108坊的說法,應該是隨著都城建設的發展,長安城裡坊之數前後是有變化的。
唐代,木頭是主要的建築材料,幾乎所有的建築都以木結構為主體。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如大明宮麟德殿,面積約5000平方米,採用了面闊11間進深17間的柱網布置,充分體現了木質建築的超高技藝。
如今全國儲存下來的唐朝建築數量稀少,基本都已佛教宗教寺廟佛塔為主。現如今,對盛唐時期建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等宗教建築,留存至今的實用性建築少之甚少。據《中國建築史》記載,佛塔建築,其初雖多木構,至唐以後,磚石之用漸多,故今遺物亦較夥。長安慈恩寺塔、薦福寺塔等皆現存唐塔中之著名者也。
“唐代普通的老百姓家,一般都是夯土築牆。”但是在當時一些大型建築中也會用到土,比如,大明宮的含元殿,由於宮殿體積較大,重量大,當時在用夯土所築之牆大約6米厚。客觀來說,今天並沒有相關的唐代老百姓實用建築的遺蹟,這與當時的土、木為主要建築主體有關,木製建築不易儲存,也經不起數百年的侵蝕。所以現在唐朝建築儲存完整的屈指可數。
回覆列表
唐朝的住宅沒有實物遺留下來。當時文獻所述的貴族宅第,只能從敦煌壁畫和其它繒畫中得到一些旁證。貴族宅第的大門有些採用鳥頭門形式。宅內有在兩座主要房屋之間用有直欞窗的迴廊連線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對稱的,可是用迴廊組成庭院則仍然一致。至於鄉村住宅見於展子虔(遊春圖}中,不用迴廊而以房屋圍鐃,構成平面狹長的四合院;此外,還有木籬茅屋的簡單三合院,佈局比較緊湊,與上述廊院式住宅形成鮮明的對比。
值得往意的是這些園畫所描寫的住宅多數具有明顯的中軸線和左右對稱的平面佈局,無疑地,這是當時住宅建築中比較普遍的佈局方法。 這時期貴族官員,不僅繼承南北朝傳統,在住宅後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山池院或較大的園林,還在風景優美的郊外營建別墅。這些私家園林的佈局,雖以山池為主,、可是唐朝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往往將其思想情調寄託於"詩情畫意"中,同時也影響到造園手法。以官員而兼詩人白居易暮年因洛陽楊氏舊宅營建宅園,宅廣十七畝,房屋約佔面積三分之一,水佔面積五分之一,竹佔面積九分之一,而園中以島、樹、橋、道相間;池中有三島,中島建亭。
以橋相通;環池開路;置西溪、小灘、石泉及東樓、池西樓、書樓、臺、琴亭、澗亭等;並引水至小院臥室階下;又於西牆上構小樓,牆外街渠內疊石植荷,整個園的佈局以水竹為主,並使用劃分景區和借景的方法]。至於社會上層人士欣賞奇石的風氣,從南北朝到唐朝,逐漸普遍起來,尤以出產太湖石的蘇州,園林中往往用怪石夾廊或疊石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
五代衛賢所繪(高士圖)中的山間住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房屋、山石、花木相結合的情況。在傢俱方面,從唐代,席地而坐與使用床(榻)的習慣依然廣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還用壺門作裝飾,有些則敢為簡單的託腳。嵌鈿及各種裝飾工藝已進一步運用到傢俱上。
但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習慣,在隋唐時期從上層階級起逐步普及全國。據敦煌壁畫和五代韓熙載夜宴圖所示,已有長桌、方桌、長凳、腰圓凳、扶手椅、靠背椅、圓椅和閃形平面的床"在大型宴會的嶺合,出現了多人列坐的長桌及長凳。可見後代的傢俱型別,在唐末五代之間已經基本具備。傢俱的式樣簡明、樸素、大方,桌椅的構件有些做成圓形斷面,既切合實用,線條也柔和流利。五代王齊翰(勘嘗圖)中的三折大屏風附有木座,置於室內後部中央,成為人們起居活動和傢俱佈置的背景,使室內空間處理和各種裝飾開始發生變化,與席地而坐的建築已迥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