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anghs7677

    傳統中醫是分科的,只是和現在的分科不太一樣。現代中醫分車多數是仿照現代醫學的分科方法,以前不是這樣。

    元代中醫十三科為: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針灸、祝由、禁。

    明代中醫十三科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咽喉、傷寒、接骨、金鏃、按摩、祝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不可能把所有的疾病研究的非常深入,不分科的話,什麼疾病也研究的不深入。透過分科,不同的醫生可以精研不同的疾病,這也是現代醫學發展很快的原因之一。

  • 2 # 小嘴嘴

    中醫分科演變瑣談(一)

    在醫學的早期,疾病的治療是不分科的。醫學分科的出現,有賴於醫學知識的增加和積累。當人們對各種疾病的診治掌握了一定的規律時,於是逐步地將它們分門別類。人類對疾病的知識掌握得越多,分科也就能越細。 中醫學的分科,最早見載於主要反映周代制度的《周禮》。從書中可以看到當時中醫學已分為4科,即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食醫相當於營養科,疾醫相當於內科,瘍醫相當於外科。周代時,分出食醫這個專科,完全是為著皇室本身的需要而設定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食醫的出現,也表明中醫學在周代時已積累了相當多的營養學知識了。而周代獸醫的出現,則反映了當時畜牧業的發達,因而在客觀上提出了醫治家畜疾病的要求。 雖然,《周禮》中記載了當時醫學分成4科,但是,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期裡,醫生並不是以某一專科而出現的。比如《史記》裡記述的戰國時代名醫扁鵲(秦越人),就是兼治好幾科疾病的,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五官科等。《史記》中說扁鵲到過好多地方行醫,他能根據各地的實際需要而從事醫療活動。他到邯鄲時做“帶下醫”(婦產科醫生),過洛陽時,他做"耳目痺醫“(五官科醫生),到咸陽後,他主要是做”小兒醫"(兒科醫生)。而當他經過虢國都城時,為了搶救處於昏迷狀態的虢太子,他還採用針刺術使昏迷病人甦醒過來,可見他又是一個針灸醫生。

    中醫分科演變瑣談(二)

    西漢時的淳于意,是一位比較詳細記錄病歷的名醫,從《史記》裡記載的淳于意的25個“診籍”(病歷)來看,其中包括內科、外科、傷料、婦科、產科、小兒科、牙科等疾病,可見淳于意也是兼治多科疾病的醫生。 東漢的華佗、張仲景,分別是外科專家和傳染病學專家,但他們也都兼治內科、婦科、小兒科等疾病。 公元5一7世紀,中國出現了由國家開辦的醫學院--太醫署。在唐代的太醫署,包括醫學與藥學兩大部。醫學部又分設有體療(內科)、瘡腫(外科)、少小(兒科)、耳目口齒(五官科與口腔科)和角法。上述各科由於專業要求不同,內容的難易與多少有別,學習的年限也就不一致。體療學習7年,瘡腫與少小都是學5年,耳目口齒學4年,角法學3年。自從唐代開始,針科與按摩都成為獨立的專科,並專門培養其醫生。 從太醫署的分科看,7世紀時,中醫已明確分為7科。當時雖然婦科、產科沒有成為獨立的專科,但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卻把婦科、產科的內容單獨列為專題來論述,而且特地排列在其他各科之前,可見,婦產科在隋唐時實際上已成為中醫學裡的重要專科了。

    到了宋代,中醫學的分科較唐代又有所發展。在11世紀時的宋“太醫局”中,醫學分為9科,即:大方脈(內科)、風科、小方脈(小兒科)、瘡腫兼折瘍、眼科、產科、口齒兼咽喉科、針灸科、金鏃兼書禁科。所謂風科,是治療因“風”而發生的疾病,因為《內經》曾經說過:“風者,百病之長也”,並說“風為百病之始”,所以宋代特別專立了風科,而且把它排列在第2位,表明當時對這類疾病的重視。

    元代時,醫學分科繼續發展,分成13科,包括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禁科。元代時,正骨科的單獨成科,主要是當時盛行騎術和戰爭頻繁,骨折損傷者明顯增多,反映了元代在正骨學上的需要與成就。至於祝由科與禁科則是受宗教迷信影響的結果。

    明、清兩代的醫學分科,基本上沿襲元代,但是由於清代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封建統治者認為針刺與火灸“有傷皇帝的身體”,而一些封建士大夫也跟著嚷嚷說施行針灸“有傷大雅”。所以到19世紀20年代,清政府命令"太醫院"永遠廢止針灸術。然而,針灸由於具有價廉、方便、有效的特點,在民間仍廣泛得到流傳。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的分科更有所發展。除了內科、外科、傷骨科、婦產科、小兒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針灸科、按摩推拿科等等外,還成立了面板科、氣功科,並且根據某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特點,特闢了痔科、小兒麻痺症科、肝炎科、腫瘤科等等。

  • 3 # 靜觀144444366

    中醫的各科是對立而又是統一的,髒髒辯證是各科的統一鋼領,各科有各科專治方法,觀症狀顯證的表現位置,引藥入經技巧。

  • 4 # 哈大叔3

    準確的說:源於“宋代-太醫院”的分科,地方上的中醫不分類。但坐堂中醫各有特長。

    太醫院的分科使得臨床疾病更為細緻,治療更有效果。

    太醫不同中醫,太醫可以論天道,既《黃帝內經》的基礎理論,地方上中醫不行。

  • 5 # 仲寅997醫林修行人

    分科是為了分到,分科是為了把中醫解了,就象皰丁解牛一樣,把整頭牛分解了它就不是牛了而是肉!中醫的特點就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分開就沒有整體觀念了!

  • 6 # 天空下的小草3

    還是再回答一吧!

    從人類醫學的發展歷史來說,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在其誕生的早期,均沒有進行分科,但隨著醫學學科發展,分科就成為必然,那麼為什麼要進行分科呢?

    歸根到底還是一個人的精力無法應對醫學學科不斷增長的知識量。即然一個人無法應對,那麼就讓多個人來分別應對吧。

    在醫生的院校?培養方式上,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是先將這個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的基本內容,全部學一遍,以西醫為例,臨床醫學是一級學科,而內,外,婦,兒,眼,耳鼻咽喉等等都屬於二級學科。對於西醫的學生,在本科階段都是臨床醫學專業,到了研究生階段才進行分科。

    而中醫的院校培養模式與西醫也差不多,本科階段不分科到了研究生階段才分科。我曾在中醫院的非針灸科室,看到醫生對病人進行扎針治療,開始我覺得很奇怪,後來才瞭解,針灸是所有中醫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並不是針灸推拿學專業的專有課程。而針灸推拿學專業畢業的醫生,除了會扎針以外,也可以給病人開中藥和西藥的處方。現在有人詬病中醫專業的學生要學習大量西醫課程,但如果大家想一想,中醫類的醫生也是擁有西藥的處方權,如果他沒有足夠的西醫的知識和技能,又怎能正確開西藥呢。

    至於中醫的分科,也是和西醫相似,因為術業有專攻,一個人是無法把所有的技能都學會,分科的目的是解決病種多的唯一辦法。

  • 7 # 柺裡醫德治病醫道治人

    中醫只有分三大類科。牙科(嬰兒,兒童,少年)。女性科。男性科。才能叫神醫,三大科都會看的中醫叫:聖醫,。。。近百年來,因中醫文化受西醫藥衝擊,中國未出現一位神醫,聖醫。倪海夏這位現代中醫高手,在西方行醫多年。也被崇洋媚外的西醫磚家們稱為:鬼醫。。。。。作者:柺裡。

  • 8 # 今古齊觀

    中醫理論是一個整體觀,辯陰陽、五行迴圈,相生相剋的。

    有果必有因,有形於外,必有諸於內,有諸於,內必有形於外,像是果,成像是因。

    一部電機因超負荷燒了,找電工換一個新的,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中醫不能只看區域性不管全域性,

  • 9 # 盛世草醫

    中醫為什麼要分科,第一西醫掌握著醫療系統的話語權,怎麼管理西醫說了算。第二西醫幾十年的統治管理人們已經習慣了西醫的模式。其實中醫分科的方法和西醫是不一樣的,另成體系。

  • 10 # 愚語錄

    據說中醫也是分科的.分法不同.中西醫宗旨都是“治病救人”.只是方向不同.

    中醫視人為一個整體.天地宇宙也是一個整體.相互影響.好比在天災氣候的影響下人會得各種病.人也是全宇宙的一部分.比如今天的地球好多事情是人為改變的.眼耳鼻舌.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相互影響.中醫以此為依據統觀全域性來診斷治療.

    西醫好像是以現代科學理念為基礎.無限♾️細分來探究病因.這使得把人體看成機器一樣.每個器官單獨存在.不能完整看待相互作用.形成以消除病症主體為依據的理念.而低估了治療後對其他身體器官的影響.其實西醫進步很快.短短几百年.很多手術可以做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但因原始理念不同造成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

    其實現在中西醫在相互影響著.我不贊成非此即彼的觀點.百年前我們去中醫引進西醫.現在又有些人.有去西醫復興中醫的想法.我想歷史的程序我們一直在犯著錯誤在糾正錯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因為錯的就連根拔除.好的留下.壞的扔掉.

    中醫可以以中醫的理念為基礎.借用西醫的一下工具.我覺得中醫有一句話叫萬事萬物皆可入藥.為何西醫的工具就不行.又不是敵人.

    西醫也可以就用中醫的理念來診斷治療病情.既然大家都以治病救人為天職.殊途而同歸.用誰的方法有那麼重要嗎??????

  • 11 # 煙雨六朝夢

    古代中醫也是分科的。

    宋代開始,分為九科;元代開始,分十三科;到了明朝隆慶年間,改為十一科……

    其實早在夏商周的周朝《周禮》中,已經有了分科的記載。

    到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扁鵲相關的內容,有了兒科(小兒醫)、五官科(耳目痺醫)和婦科(帶下衣)的分科說法。

    讀書不多,亦不求證,這樣不好。

    那些說中醫整體觀,不分科的,就更純屬扯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龍是不是巨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