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蔻怡

    1

    移孝即忠養廉惟儉;

    義方是訓經正則興。

    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城東面10多公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鄭宅鎮。在鎮子的中心,有一處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便是聞名全國的鄭義門。鄭義門並不是一個村,而是對鄭姓子弟聚居區域的統稱。自北宋重和元年至明成化十五年,鄭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歷十五世,共360餘年,以孝義治家聞名於世,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封為“江南第一家”。

    在鄭義門繩武堂前的門柱上,有這樣一副楹聯:移孝即忠養廉惟儉,義方是訓經正則興。意即:以孝敬父母的心去報效國家才算忠誠,惟有儉樸才能保持廉潔;以義持家,走正道,家族才能興旺。簡練的語言傳遞著先祖對後人孝、忠、儉、義的訓誡。

    2

    積極樂觀為身心自強要道;

    Sunny清氣乃造化所賜補方。

    這是當代書法家費新我(1903年—1992年)所書的一副養生聯。

    上聯從主體的意志品質和樂觀情志方面道出了“身心自強要道”。意思是說,勤奮工作不怕艱苦,有堅韌不拔之志又積極樂觀,不僅能成就事業,也是身心自強之道。

    下聯則從欣賞自然美景,傾聽自然界聲音,採納Sunny清氣等方面指出了補益妙方。下聯的良辰美景、Teana之聲、和煦Sunny、清新空氣,正是大自然恩賜人類的健康補方。充分利用優良的自然環境,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意志品質,加上科學的飲食起居,這就是書法藝術家費新我在聯語中為我們介紹的“身心自強之道”。故他說:“藥補不及食補,食補不及動補,鍛鍊還須樂觀,獨樂何如眾樂。”這是他多年養生健身、壽享遐齡的深切體會。

    3

    海到盡處天是岸;

    山登絕頂人為峰。

    古人云:“登山始覺天高廣,到海方知浪渺茫。”國畫大師劉海粟(1896-1994)在一幅山水畫中化用清代林則徐少年時作的“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述志聯題寫了這副對聯,其情趣所至躍然紙上。

    上聯是說,大海浩瀚無涯,只能把視野的盡頭地平線當作海岸。下聯是說,山高高不過人的腳板心,人登上山的絕頂,山便在人的腳下,人則為峰頂了。此聯反映了聯作者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和“一覽眾山小”的視野。

    品讀此聯,聯想到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有“山矮人高”的聯語。200多年前,鄭曾為四川灌縣青城山天師洞臺榭題寫了“心清水濁;山矮人高”的對聯。上聯寫泉水清澈如瑩,與此間“洗心池”一景相聯絡。“心”經過洗自然“清”,“心清”倒覺水變“濁”。下聯寫群山層巒疊嶂,仰之高聳入雲,但山再高也在攀登者的腳下。人登臨山之巔,自然是“人高”而“山矮”了。兩聯同寫山水但有同工異曲之妙,讓人遐想聯翩。

    4

    水能性淡為吾友;

    竹解心虛即我師。

    此聯是清大臣、學者、文學家阮元集引唐白居易《池上竹下作》的頸聯,為瀋陽故宮衍慶宮題寫的。聯語以水、竹的特徵為喻,進而賦於哲理,形象而深刻地提出修身養性、治學待人所應採取的態度。

    上聯的意思是以水清靜淡泊的品格為友。《莊子·天道》雲:“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漢書·敘傳上》:“若夫嚴子者,絕聖棄智,修生保真,清虛淡泊,歸之自然。”意思是心境清靜自適而不熱衷於名利,順應自然。

    下聯的意思是要以竹的“心虛”品格為師。作者將竹擬人化,竹雖直而有節,但能理解“心虛”的重要。它“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這裡的“心虛”非膽怯之意,而是指內心空明而無成見或謙虛而不自滿,這種品格堪為人們治學、待人之師。我們如能以恬淡之水為友,以“心虛”之竹為師,治學修身,當獲益匪淺。

    5

    充海闊天高之量;

    養先憂後樂之心。

    此為明代詩文家、抗倭英雄任環的自題志聯。

    上聯言度量。上聯的“充”,乃擴大、發揚之意,如元代劉祁《書〈證類本草>後》:“將以率其本然之性,充其固有之心。”“海闊天空”語出“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的題竹詩,後以“海闊天空”形容空間廣闊或形容性格豪放不拘。“量”則是度量、肚量,指人的脾氣好、度量大能容人。

    下聯講心志。“先憂後樂”,語出《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先憂事者後樂事,先樂事者後憂事”,或謂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後,語出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全聯反映作者的道德情操,表示要發揚海闊天空的容人之量,培養先憂後樂的心志。作者當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在太倉抗倭前線寫給兒子的信中,袒露了這種情懷:“倭賊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家,爾老子領兵,不能誅討,齧氈裹革(即咬吞氈毛充飢,馬革裹屍,喻堅貞不屈),此其時也。安能作楚囚對爾相泣闈闥間耶?”並勉勵其子不怕嘗“惡滋味”,敢於吃苦,“苦海中未必不是極樂國也。”作者倡導的襟懷和心志,至今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6

    山靜日長仁者壽;

    荷香風善聖之清。

    此聯選自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

    上聯集宋人唐庚《醉眠》:“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和《論語·雍也》:“仁者壽”。意思是說古老的高山,“草木植焉,鳥獸蕃焉,財用出焉,直而無私焉,……此仁者之所以樂乎山也。”因為有仁愛之心的人,能心靜而和,不傷於性,又樂於山,即讚賞山的奉獻精神,故長壽。

    下聯集唐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和五代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聖人清廉以澡身,人自廉潔以順教”。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夏日,善解人意的荷風送香,令人涼爽,沁人心脾,淨化靈魂,真有聖潔之感。

    7

    日月兩輪天地眼;

    詩書萬卷聖賢心。

    這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朱熹為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所題的楹聯。此聯意思是說,天地因日月得光,人靠讀書致聖。

    上聯以日月作喻,將熾熱發光的太陽和潔白明亮的月亮喻為天地兩隻清澈的眼睛,時刻注視人們的視聽言動。因此,做人就要順天理,去貪慾,襟懷坦白,光明磊落。

    下聯所指的聖賢,乃道德才能極高之人,經書詩文則是聖哲先賢智慧的結晶。聯語勸導人們只有善讀萬卷詩書,才能領悟聖賢之心,淨化人們的心靈,達到聖賢所期望的境界。

    8

    至樂莫過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寡智乃能習靜,寡營乃可養生。

    這是清代文學家蔣士銓撰書並懸於大廳用以自勵的一副對聯。

    上聯語本《史典·願體集》:“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意即不僅把讀書視為最大的快樂,還把教育子女當作最要緊的事情。柳屯田《勸學文》說:“父母養其子而不教,是不愛其子也。雖教而不嚴,是亦不愛其子也。”無論古今,都應把教育子女當作“至要”之事,予以重視。

    《孟子》雲:“養心莫善於寡慾”,下聯即由此而來。“寡智”即智謀少、嗜慾淡,利於習靜,排除雜念,靜養修性。“寡營”,即慾望少,不為個人營謀打算。唐代韋應物《與韓庫部會王祠曹宅作》中有云:“守默共無吝,抱衝俱寡營”。少思慮、少鑽營,保持心安體靜,自然有利於健康,明人劉肇淛就說:“餘見高壽之人多能養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無所營求”。

    9

    人能克己身無患;

    事不欺心睡自安。

    上聯是說,人能剋制自己的私慾,嚴以律己,身心就無憂無患。人的生命是神與形的統一。古人云:“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這裡的“形”指人的軀體;“神”即精神,指人的內心世界,包括思維意志、情感等;所謂“克己”,就是要用理智(精神)去剋制自己的嗜慾和貪慾。一個人如果奔競浮躁,汲汲名利,在心靈上就不可能澄澈清靜,在生理上就可能出現憂患病災;反之,如果:“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就可收形神兼養。

    俗諺說:有容德乃大,無欺心自安。又云:養生須修善,欺心枉吃齋。下聯是說,做事不昧良心,不自欺欺人,心胸豁達坦蕩,睡覺也會安穩。

    如何律己處世呢?清人張潮《幽夢影》有云: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董仲舒《春秋繁露》講得清楚:“秋氣嚴”,“春氣愛”,即律己要嚴,處世宜寬,出以愛心,這樣人際關係才會和諧融洽。

    10

    曾三顏四;

    禹寸陶分。

    此聯出自清代鄭板橋為蘇州網師園濯纓水閣撰書的對聯。

    此聯雖只有八個字,卻用了四個典故。上聯的“曾三”源出《論語·學而》,孔子的弟子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指老師授的學業)不習乎?”“曾三”二字概括了曾參重視個人品德修養的美德。“顏四”指孔子的另一個弟子顏淵的“四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表示視聽言動四個方面都要遵守儒家的道德規範,因而概括為“顏四”。

    下聯“禹寸”指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陰,典出《淮南子·原道訓》:“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這裡的聖人即禹,他把一寸光陰看得比直徑一尺的璧(扁圓而中間有孔的玉器)還貴重。“陶分”指東晉時期名將陶侃,他常勉勵人,珍惜分陰。聯語強調個人品德修養,鼓勵人們珍惜時光,對今人有十分積極的借鑑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花10幾萬買戲,只為讓孩子演出,如何看待童星背後的造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