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可以理解為一種肢體語言,不到2歲的孩子,語言表達不夠清楚,孩子的想法特別是情緒,透過肢體語言來表達的.面對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的情況,不僅要阻止這種行為,更重要的要耐心引導孩子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不高興大聲說出來,告訴父母不高興的原因和理由,不能有攻擊別人的行為.同時讓孩子遇上不高興的事,學會對自己說:沒關係.
11
回覆列表
  • 1 # 萌智

    兩歲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常常出現一些叛逆行為,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上,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被接納,很重要。

    1,多陪伴孩子,給足孩子安全感 ,帶孩子戶外活動,多做親子互動。

    2,多多理解孩子,培養孩子獨立和閱讀的習慣。

    3,引導孩子合理宣洩負面情緒,破壞行為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引導孩子正面行為。

    4,延遲滿足,讓孩子意識到,哭鬧,摔東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緩和孩子情緒。

    5,減少責罵,耐心引導。責罵會讓孩子漸行漸遠,產生逆反心理。

    6,父母情緒穩定,和諧的成長環境,有助於孩子合理度過社交過渡期。

  • 2 # 萌萌兒郎

    2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希望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玩具,他們之間的攻擊行為主要以搶奪玩具開始。這算是他們社會交往的一部分。孩子打別的孩子時,要及時阻止,並安慰捱打的孩子,適當冷落打人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為不受歡迎,孩子會自己改變的。在此期間,家長不要過於責怪、打罵孩子,以免孩子認為因為打人的行為能受到關注,強化他的行為。

  • 3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一些孩子到了一歲半之後,攻擊性行為突然多起來了,老愛打人、咬人、相互推搡……爸媽也很困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事實上,學前期孩子的攻擊行為還挺普遍的。

    除了明顯的打架,還有一些互相推搡、言語攻擊(比如嘲笑、辱罵對方)等其它形式的攻擊性行為,都存在於整個學前期。

    所謂攻擊,就是對另一個人有目的地侮辱或傷害。

    小嬰兒可能會無意中拽人頭髮、扯別人眼鏡,但很難說他們的行為是有意地傷害別人。

    但等寶寶一歲以後,他們就表現出了真正的攻擊。

    關於學齡前孩子攻擊性的一些小知識:

    1、通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漸漸減弱的。

    不過,也有一些孩子,在整個學前期,都持續性地表現出攻擊行為。

    2、攻擊性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特質:

    上學之前攻擊性最強的孩子,上學之後往往也是攻擊性最強的孩子;

    上學前攻擊性最弱的孩子,上學後多半也會發展成攻擊性最弱的孩子。

    3、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所不同的是:男孩子表現出更高水平的身體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是指被達成具體目標的願望所驅動的攻擊,例如想得到另一個兒童正在玩的玩具所發動的攻擊。

    而女孩子,很少像男孩那樣表現出工具性的攻擊行為,卻更可能使用關係攻擊。

    *關係攻擊*:意在傷害另一個人的感受的非身體攻擊。這種攻擊可能表現在稱呼上、朋友斷交,或是說一些刻薄的、引起痛苦的事兒使對方難受。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1、本能——攻擊性是人類固有的一部分

    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攻擊行為是一種本能,是人類固有的一部分,比如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就認為攻擊是本能所驅動的。

    還有一些習性學家、進化理論學家、社會生物學家都認為,攻擊行為從整體上有助於加強物種及其基因庫,因為強壯的個體才能存活下去。

    本能解釋確實符合邏輯,不過,這只是說了攻擊性是人類固有的一部分,對於孩子什麼時候、如何進行攻擊行為,並不能給出什麼指導。

    2、會學習——攻擊基於觀察和先前的學習

    昨天琪琪把東東推到了,叮叮正好站在旁邊看到了這一切。

    然後第二天,叮叮就和小布爭執起來,開始只是鬥嘴,然後叮叮就把小布推到了。

    幼兒園老師都嚇壞了,因為以前叮叮很少生氣,也從沒攻擊過別的小朋友。

    這兩件事有沒有聯絡呢?

    攻擊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是有的:

    攻擊基於觀察和先前的學習。如果一個孩子和攻擊性較強的榜樣接觸,會導致攻擊的增加,尤其是在這個孩子本身比較生氣或者挫敗的情況下。

    我們來看一個經典的關於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心理學實驗:

    在研究中,孩子被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心理學家班杜拉把兒童帶到一間屋子裡完成一個藝術專案,實驗組的兒童看到一個大人叫喊著用大木棰狠狠地擊打一個玩偶BoBo,而控制組的兒童看到的是大人安靜地自己玩玩具。在孩子們看了約十分鐘之後,把他們帶到另一間放著各種各樣孩子們喜歡的玩具的屋子,告訴他們說這些玩具是留給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們的挫折感。之後再把孩子們帶到第三間屋子,屋子裡有一些玩具,包括剛才被那個被大人打的玩偶BoBo。

    結果正如人們所預料的:實驗組的兒童比控制組的兒童表現出了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3、認知——暴力背後的觀念

    兩個孩子都在玩球,不小心撞到了一起,其中一個孩子的反應是趕緊道歉,但另一個孩子的反應是生氣了,狠狠地推了對方一下。

    其實兩個孩子都不是故意的,撞到了一起,兩個人都應該負同樣的責任。可是很明顯,兩個孩子的反應不同,對這件事的看法也不同。

    第一個孩子覺得是意外,但另一個孩子卻看成是挑釁。

    這就和孩子是如何對他人行為以及當時的情境進行解釋有關。

    有些孩子,確實會比另一些孩子,更傾向於錯誤地認為別人的行為有敵意。

    如何減弱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如果不希望孩子總是用打架、暴力地方式和小夥伴相處,那麼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應該從點滴做起,減少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可能。

    1、為學齡前的孩子提供合作、幫助、親社會地觀察他人行為的機會。

    鼓勵孩子透過參與擁有共同目標的活動來和小夥伴互動,這些合作的活動,能使孩子明白,與人合作並幫助別人的重要性和可取性。

    2、不要忽略攻擊性行為

    當看到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家長應該及時干預,先快速地把孩子們分開,安全第一,然後明確地告訴孩子攻擊時不可接受的行為,不能用這樣的辦法來解決衝突。

    3、幫助孩子對他人的行為作出解釋

    對於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看得比實際情況更有敵意、具有攻擊性的孩子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爸爸媽媽應該幫助孩子認識到:小夥伴的行為有其它好幾種可能的解釋。比如:

    東東只是想來撿球,不是故意要撞你;

    琪琪是想過來玩,她才離你那麼近的。

    4、監控學齡前的孩子看電視,尤其是看暴力電視節目的情況

    即便在生活中沒有看到過暴力的孩子,他們大多數也從電視媒體中接觸過攻擊行為。即便很多兒童節目,也包含了很高程度的暴力內容。

    已經有源源不斷的研究證據顯示,觀看暴力電視的確會導致隨後的攻擊行為。

    所以,如果要看電視,一定要為孩子要為孩子選擇適齡、高品質的節目,比如:

    ▪電視人物偶爾會直接對孩子說話;

    ▪電視人物要求孩子以某種方式參與節目(例如,重複一個詞彙);

    ▪具有強烈故事情節和故事書結構(開始,中間,結束)的兒童節目。

    ▪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沒有一句任何不適合孩子聽到的話、沒有不適合孩子模仿的行為。

    5、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他們應該知道如何用一種構建式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感。

    可以先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再教給孩子一些具體的方法來,來處理這種情況。

    比如,先跟孩子說:

    ”我知道哥哥不給你玩具,你非常生氣。”

    然後,再和孩子分享一些處理衝突的辦法:

    “不要打哥哥,我們一起去跟哥哥說:‘我也想玩一會兒那個玩具’/‘我用我的小汽車和你換,好不好’;

    同時,也可以藉助一些高品質的、適齡的、和同伴交往有關的動畫片、繪本來幫助孩子,將社交情感技能發展得更好。比如:市面上有很多和情緒發展有關的繪本,以及動畫《小豬佩奇》裡就有很多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朋友交往相關的內容。

    6、明確教會他們推理和自制

    學齡前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道德推理的基本原理了,應該告訴他們為什麼某些行為是適當的,某些是不適當的。

    舉個例子:

    好多小孩子在一起聚會,自家的孩子一直不停地吃餅乾,媽媽可能脫口而出:

    “好孩子才不會把餅乾都吃光”;

    “吃太多餅乾的不是好孩子”

    孩子怕媽媽生氣,很可能真的不吃了,但其實他並沒有明白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更好的方法是,告訴孩子:

    “如果寶寶把所有的小餅乾都吃了,別的小朋友就吃不到了,他們會很難過”。

  • 4 # 巧妙媽育兒

    孩子的攻擊性與我們成人不同,不帶惡意,更多的是無能和表達需求的方式。

    當發現孩子有攻擊行為時,請不要憤怒、生氣,而是自己先冷靜下來,制止孩子的行為,蹲下來與孩子說話,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要減少孩子的攻擊性,除了分析背後的原因,瞭解孩子的需求外,還要幫助孩子學習表達需求,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處理情緒。

    1.在什麼情況下,我容易生氣。

    2.當我有需求的時候,該如何表達。

    3.當我生氣的時候,做什麼才可以防止我發怒。

    這麼小的寶寶,說教效果不是很好,但可以讓孩子在認知上有所進步。那麼還可以多利用在親子活動 。

    1.玩遊戲。

    玩遊戲,是孩子最樂意的。用玩具來模擬生活中一些場景,錯誤做法時,玩具們的情緒反應,正確表達時,玩具們的反應,讓孩子在玩中學。

    2.繪本閱讀

    閱讀,真是萬能的武器,邊讀邊表演,孩子記住的可能性更大,在面對時,你提醒某個角色,孩子就知道如何做,孩子們是善良的天使。

    總之,兩歲左右的寶寶經常出現攻擊性,說明他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無助感還很強,幫助他找到原因,學會表達,增強自我控制感。

    願我們都做一個能仔細傾聽孩子行為背後心聲的父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高血壓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