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環球影訊
-
2 # 那時火影
如今電視劇被翻拍已是見怪不怪,比如新三國,新還珠,新水滸,新亮劍等,在已有劇本的情況下,拍出來後與老劇本以及在觀眾心中的原著相差無幾,所以老觀眾欣賞翻拍影視劇時,對於劇情的發展基本已經基本瞭解。他們主要會看新演員的顏值,演技,並且拿來與老版本做比較。
影視劇之所以會被翻拍有多個元素組成,情懷,市場份額,影視劇本身的質量等等。例如94年開播的三國演義和2010年版的新三國就被無數人做比較,《三國》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深入老百姓的人心,有多個版本並不稀奇,老觀眾們第一次看的就是94年的版本,這就像一場初戀一樣,哪怕後來再拍10部新三國也比不上那一版,年輕些的觀眾們第一次看就是2010版的新三國,所以他們會更傾向於欣賞新三國。這並不是某一版輸給另一版,這只是時代的選擇。
不過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科技在進步,翻拍影視劇在拍攝技術上肯定是高於原有的,相信在未來會更好,總不能讓四五十年後的人繼續看四五十年前的電視劇吧,在一部影視劇取得成功後,翻拍是必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沒必要去吐槽,看自己喜歡的就行!
-
3 # 卓平
前幾年的中國,出了一種"怪"現象,愛翻拍。《紅樓夢》翻拍了,《三國》翻拍了,《西遊記》《水滸》都翻拍了。翻拍成為了一種新的潮流,那些名導們個個心懷雄心,似乎不翻拍一部前無古人後乏來者的曠世之作,誓不罷休。
於是肥了演員,苦了贊助商,也苦了納稅的老百姓。有些翻拍的電視劇連本都沒有撈回來。
翻拍風氾濫成災了,讓人不禁皺緊眉頭。翻拍的四大名著,我一集都沒有看過。
又聽說又要翻拍《亮劍》了,我不禁心顫抖起來,也打了許多的疑問?
我認為翻拍風該停停了,至少目前沒有必要。至於考慮幾十年或者幾百年後,那就由那時的大導演去考慮了。我相信那時肯定比現在的翻拍要好些,收視率也會更高的。
-
4 # 惜橙圓
個人不排斥翻拍,只有翻拍得好,照樣會去看。但是有一些翻拍改得面目全非,說句不好聽的,連它老爹都不認識這崽了,這就有點過分了。
尋秦記拿現在被網友吐槽得不行的新劇《新尋秦記》來說一下,簡直讓我懷疑不是同一個爹親生的。首先男主陳翔那個髮型讓我想起了童年時代看的火影忍者。男主出場就是坐著宇宙飛船,墜入水中,手中帶著智慧手環,沒錯,就是如此高科技,可以進行各種掃描,識別等功能,還有其他的未來黑科技,而且男主更多的是在撩妹,我懷疑自己看了假的《尋秦記》
《舊版尋秦記》故事講了古天樂飾演的項少龍是特種部隊人員,因為時光機出了差錯,穿越到了戰國時期,憑藉著現代人的智慧幫助林峰飾演的嬴政一統天下,舊版的項少龍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但在新版的陳翔,體會不到當年古天樂的風姿。
個人比較喜歡劉亦菲版本的,那時候劉亦菲出場的時候,真的覺得是天上來的仙女,特別美,特別仙,瞬間就吸引住了眼球。
後來陳妍希和陳曉也翻拍了這部劇,也是被吐槽的不行,特別是陳妍希的髮型。其實一般翻拍都是很難超越的,珠玉在前,如果不是拍的特別出色,大家都會喜歡舊版的,畢竟劇情一樣。
大家怎麼看待翻拍呢?
-
5 # 影視口碑榜
又到春節回鄉,老家的門面房牆上,總有些文案奪人眼球,比如這句“XX買得好,媳婦娶得早”。聯想當今的影視翻拍現象,不也是同理嗎?——“翻拍拍得好,票房呱呱叫”。
正在熱映的翻拍片《來電狂響》和《“大”人物》,口碑票房等量齊升。由此可見,翻拍只要到位,並非都是拾人牙慧、味同嚼蠟。再引申一點,眼下爆紅的“甘柴劣火”現象及其褒貶不一的評論,著實讓人眼界大開。這些內容之所以備受關注,不也是因為“翻拍”拍得好嗎?
筆者目前在投資機構工作,投資行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一家單槍匹馬(領投),眾人移山填海(跟投)”。為啥?保險啊!穩妥啊!特別是跟在大佬屁股後的跟投,幾乎零風險——大佬做事一般很謹慎,他們跑在前面,把能填的坑都填了,能踩的雷都踩了,一眾小弟只要閉著眼、跟著走,幾乎翻不了車。
翻拍電影同樣如此。你能“被翻拍”,就如同被盜版一樣,如果不是經典或口碑片,誰理你啊!從這個角度看,翻拍的影片,一般都是有價值和品質兜底的。
《來電狂響》就脫胎於2016年的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該影片視角獨特,質量上乘,票房當年就在義大利相當靚麗。因此短短兩年多時間內,《完美陌生人》便衍生了法國、西班牙、墨西哥和南韓等版本。
從這個角度看,《完美陌生人》、《老手》可不就是大佬的領投嗎?
如果說財新三姐的採訪是領投,那麼三姐能阻擋後繼者的跟投嗎?根本阻擋不了。況且,鹿鳴君的“甘柴劣火”也並非純粹的跟投——但凡跟投者,也多有一己之見甚至不乏真知灼見。有了一己之見或真知灼見的跟投,我認為就是可圈可點的“翻拍”。
這種“翻拍”,值得鼓勵,應該保護。如果從價值角度來衡量,這種“翻拍”就是很好的附加值。現在企業都喜歡談附加值。影視業早已成為一種工業,影視機構自然也帶有企業屬性。
因此,賣座的影片自然對市場佔有率會有天然優勢,其成熟的IP就像門檻,不但更受人關注,也阻止了一部分創新不強者的“粗製濫造”。王健林就在今年萬達集團的年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玩兒IP,就遮蔽了不少追隨者。
萬物有利有弊。翻拍就像一把雙刃劍,弄得好,非但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被壓著無法出頭,而且可以“亂拳打死老師傅”甚至“青出於藍勝於藍”;弄得不好,那隻能搞個四不像出來,像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了。
翻拍電影之所以不同於翻拍照片,關鍵在於創新:有沒有創新,有多少創新,創新得是否合適等等都是被觀眾用來衡量質量及決定是用手還是用腳投票的標準。
如何創新?翻拍者不能自我定位於裱糊匠,而是要像魯大師說的那樣,“僅有單一領域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僅受過傳統媒體的職業訓練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對各門類的資訊資訊做常年積累、需要非凡的整合能力、需要卓越的提煉能力、獨到的洞察力、駕輕就熟的節奏感、深入淺出的文筆……‘不為稻粱謀’的立場與不是誰都有的‘赤子之心’。”這個要求老高了,翻拍者做好準備了嗎?
美術上有臨摹,臨摹的魅力不在於像照相機一樣原封不動、精確無比,而在於“似與不似”之間。有導演拿捏得好,就成功了;有導演比較機械,那就只好“願賭服輸”了。
過於貼合原著的《麻煩家族》,該片之所以一度被吐槽為不是翻拍而是“翻譯”,就是因為其情節內容90%都是照搬照抄,所謂的創新只是細枝末節、雞零狗碎的改變,完全撐不起啊!——把發簡訊換成打電話,把日本飯館換成爆肚店,這有啥意思!
用王健林的話說,就是如果把“萬達”拿掉,換成“華為”、“聯想”都毫無違和感——這能叫創新嗎?“前車之覆,後車之轍”,同樣“穿新鞋,走老路”的還有2015年的《新娘大作戰》:該片雖穿了“中版”的外衣,但核心都是從原片美版照搬而來的故事情節,甚至連原版的缺陷也照單全收,暴露無遺。
這樣的“翻拍”,如果能火,那就天理難容了。
作家潦寒說,寫作無他,說人話耳。翻拍同樣如此,何況“先驅”已經說過了“人話”!
翻拍是個普遍性的文化現象。不止於國內,外籍導演同樣熱衷。如日版的《無間道》叫《雙面》,雖不及國版的振聾發聵,但也很貼心形象,主要原因就是導演讓演員說了“人話”,如對背景和對話等細節進行了必要的本土化修正;保留了原作中的核心的人文精神等。
由此可見,只要克服了文化隔閡,精準捕捉到原版的神韻,在傳承先驅精髓的前提下,結合當下實際情況進行適度的超越,就能像優美的散文那樣,達到“形散神不散”或換形不換神的最佳效果。但這個過程,堪比居里夫人用巨量的瀝青來提純鐳一樣艱辛。
過程可以艱辛,但等成片之後,就不必如此了——觀眾欣賞的是不是劇情的複雜,而是導演的功力:寥寥數鏡,足以拍出複雜性。
這方面,《來電狂響》和徐老怪的《智取威虎山》堪稱經典之作!前者既保留了《完美陌生人》原始的立意和結構框架,又加入了大量本土化的色彩,簡直就是一幅中國當代的浮世繪,大量“反映中國特色”的元素隨處可見,俯拾皆是,如“低頭族”的“手機依賴症”、婆媳衝突、網紅與快遞小哥的冷暖及其他小人物遭遇的世態炎涼等等,都很能觸發人心底的情感,引發受眾的共鳴。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本來也不錯,非常符合我對電影版的預想,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在最後硬添的那架飛機,成了畫蛇之足——用力過猛,摔了一跤,這是翻拍的大忌。
文物保護要“修舊如舊”,化妝的最高境界就是“為有暗香來”,但有些導演過於追求“眼球效應”,結果翻拍就成了一種毀容式文物保護,如——
單看圖,你以為這是什麼?像不像男版的斯嘉麗在凹造型?錯,這可是2010年,劉偉強導演、陳嘉上編劇、甄子丹主演的《精武風雲》,跟下面的李小龍版《精武門》相比,觀眾感覺自己是不是要被雷爆了?
當然,有些翻拍的硬傷、板子也不能全拍在導演屁股上,他們也有“難言之隱”,如東野圭吾就對中國版改編提出了不少“過分”要求,如日韓版用過的情節不能再用,中方主創不能進行顛覆性改動等。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翻拍遭遇條條框框很正常,不過戴著腳鐐還能跳舞,那才考驗導演的功力呢!
回覆列表
我個人是非常不贊同這種現象的。
第一,很顯然就是缺少創新意識,總是拿過去的東西不停地換演員拍,很容易胖觀眾產生厭惡心理,就拿西遊記來說,電影電視劇多少部,考的想吐了。
第二,影視從業人員害怕創新,創新是有風險的,而翻拍有以前的粉絲基礎,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第三,我覺得影視行業應該更多的對內容創新,打造百花綻放,而不是熒屏上看來看去都是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