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週六六

    先看看小說原文:“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稱呼別人的字,帶有尊重的成份。而直呼其名,就不一定帶尊重語氣。

    劉備是漢室宗親,對董卓這種亂臣肯定不會尊重。

    其實呂布情商太低,不夠聰明。

    他其實可以回答:“丁原寒門小吏興兵戈,董卓亂臣賊子汙社稷,二人皆有取死之道,安可與曹公相提並論?今曹公雄才大略,玄德兄忠厚仁德,呂布只願協同二位匡扶漢室…”

    拍一拍曹操和劉備馬屁,也許還能活命。可他直接開罵,立刻就把劉備這個盟友趕到了對立面,也讓曹操看透了他的無情一面,不敢再留他了。

    一句話能成事,也能壞事。

  • 2 # 真正鱷魚不哭

    首先說明一下,史籍記載往往是加工過的,未必是原話。

    就好像說你相信陳勝一個大老粗能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古人平時說話也沒那麼多之乎者也的——這麼咬字不嫌累得慌嗎?

    其實劉備原話多半是直呼丁原董卓的(大耳又不以文采著稱,多半沒想那麼多),但是記錄者就不願這樣原話照寫——顯得很沒文化不是?

    所以要加工一下,一般來說兩人應該對等,都稱表字或都稱官銜——丁建陽董仲穎或丁金吾(丁武猛,丁都尉,丁幷州?)董太師。

    看出問題沒有?

    丁建陽董仲穎就跟兩個路人差不多,沒有視覺衝擊力。而無論是武猛、都尉還是幷州(幷州刺史)都遠不及太師地位,明顯不對等,反而壓低了丁原。於是就搞出這個表字官銜搭配。

    附帶說一下,丁原也不見得是啥忠臣,只是歷史沒有給他機會罷了。

  • 3 # 大愛無恨劉成軍

    在古代,人們都是有姓有名還有字的。比如劉備就是姓劉名備,然後還有一個字叫玄德。什麼意思呢?就是正式的場合必須使用名。比如需要簽名的時候,就必須要籤劉備的,而不能籤劉玄德。那麼玄德什麼時候叫呢?就是比較親近的人叫得,就象我們現在的小名一樣,一般都是父母師長或者親朋好友或者是發小才可以叫的。再說了,不是比較親近的人也不知道小名啊。

    但是,對於一個名揚四海的人來說,他的名和字大多是家喻戶曉的。像關羽字雲長,那麼普天之下都知道的。一個人的知名度越高,知道他的字是什麼的人就越多。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名人效應吧。

    對於大名鼎鼎的人,稱呼他的字有三個方面的好處:

    第一、顯得自己對被稱呼的人態度很親切。像張遼稱呼關羽都是稱呼的“雲長”而且叫得語重心長的,感人至深。像有些領導也是這樣稱呼下屬,就顯得對下屬很親切,沒有把他當外人。像劉備稱呼趙雲都是叫“子龍”有些時候是長輩對晚輩的親切稱呼。像諸葛亮稱呼關興都是叫“安國”等等。同級別和同輩份的人互相稱呼字也是親切友好的表示。

    第二、顯得自己和被稱呼的人關係密切,尤其是私交很好,有的時候屬於攀龍附鳳式。有的人,在被稱呼的人面前不敢稱呼字,但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被稱呼的人不在場,這些人就透過叫人家的字而顯得高深莫測的。像有的人,當著諸葛亮的面不敢稱呼諸葛亮的字。可是當諸葛亮不在場的時候,他就左一個孔明,右一個孔明地叫得很歡。

    第三、有時候也是表示自己和被稱呼的人平起平坐。像劉備稱呼丁原,說的丁建陽怎麼怎麼的,就是這個意思。

    丁原當時是荊州刺史,而劉備在呂布被擒的時候是豫州牧,地位不低於丁原。所以劉備稱呼丁原的字“丁建陽”是合情合理的。

    那麼,劉備為什麼稱呼董卓的職務董太師,而不直呼其名或是其字呢?原因如下:

    第一、不管怎麼說,董卓是當時實際上的最高領導。即使董卓有罪,但是他擔任的職務也是值得尊敬的。

    董卓擔任的職務是“相國”和太師。請大家注意一下,整個漢朝,包括董卓在內一共只有三位相國,他們是:蕭何、曹參和董卓。太師只有一位就是董卓。

    大家應該知道,“太師”是最高加銜。整個中國古代史上的太師可能只有十個左右。大多數時候,太師都是個榮譽加銜。什麼意思呢?榮譽銜就是死後才追封的。所以,一個大臣在活著的時候,被封為太師的話,那簡直就是榮寵至極了。封為太師,立即身價倍增光芒萬丈。像明朝的首輔張居正被萬曆皇帝封為太師後激動的老淚縱橫、手足無措,因為張居正是整個大明唯一一個在活著的時候被皇帝封為太師的。在此之前,張居正一直都是以太傅的身份進宮教導萬曆皇帝的。

    大家看電視劇中什麼華太師啊,龐太師啊,潘太師啊,那完全是無中生有的。真正的太師少的就如鳳毛麟角。大家知道《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曾擔任太傅一職。當時太傅有好多人擔任過。像蜀漢的許靖、曹魏的鐘繇、東吳的諸葛恪等等。但是太師卻只有董卓一個人擔任過。

    為什麼大臣被封為太師這麼激動呢?太師、太傅、太保,號稱三師也有的時候是號稱三公。就是說,這三個職務是皇帝的老師。在尊師重教的古代,作為皇帝的老師,皇帝都必須尊重,何況其他大臣。大家想想看,皇帝是尊重他的老師呢,還是尊重他的大臣呢?大臣對皇帝的老師是平起平坐呢還是畢恭畢敬呢?

    既然皇帝有三個老師,那麼為什麼封為太師就格外激動萬分呢?因為太師、太保、太傅雖然平級,都是正一品。但是他們的分工不同,而且太師排位第一。他的分工是:

    1、太師相當於皇帝的班主任兼政治老師。主要負責指導教授皇帝治國理政、強軍富民和思想品德的有關方面的知識和理論。

    2、太傅相當於皇帝的文化課老師,主要教授皇帝文化知識,就是讀書認字啊,寫詩作詞啊,算個數啊什麼的。

    3、太保相當於皇帝的體育老師。負責陪著皇帝搞好體育運動以強身健體,也可以負責皇帝部分的安全保衛工作。一般傾向於武職。

    太師的重要性,大家看到了嗎?指導教授皇帝治國理政,還有比這個更厲害的工作了嗎?所以電視劇中歷朝歷代的太師都權傾朝野是真,但是有那麼多的太師是假。

    再看董卓擔任的相國一職。我敢說秦朝以後,整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歷史,正式擔任過相國的不超過五人。

    像曹操和諸葛亮都擔任過丞相,那是不同的。“相國”是替皇帝看守國家的,即某特定時刻的代理皇帝;而丞相是協助皇帝治國理政的。丞相實際上就是副相國。相國通常只有一個,而丞相大多數時候是左右兩個。也就可以這樣說:丞相基本上就是在沒有設相國的情況下主持相府工作的副相國。

    有人會說,既然沒有設相國,副相國主持工作那不和相國一個樣嗎?當然不一樣,而且差別不小。大家想想看,頭上有一個位置一直在虛位以待,不知道哪一天就有人坐上去了,而如果坐上去的那個人又不是自己,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肯定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這就是皇帝不設定相國,而設定丞相的政治藝術。這樣的做法可以使丞相經常心存危機感,而對皇帝更加忠心耿耿。在理論上也可以為丞相預留那麼一點點繼續上升的空間。

    董卓能夠擔任相國,這是《三國演義》裡邊說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麼,董卓可以說是特別的出類拔萃了。

    所以劉備也可能發自內心的佩服董卓,也可能是佩服董卓所擔任的職務。

    第二、此時的曹操類似於當年的董卓。曹操雖然沒有擔任相國和太師。但是曹操已經控制住了漢獻帝,其權勢絲毫也不下於當年的董卓。甚至類似於董卓的繼承者。劉備如果不尊重董卓,就怕曹操產生他對曹操有含沙射影的想法。因此劉備對董卓的稱呼嚴謹一些,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對董卓的態度,很容易引起曹操的對號入座。劉備的小心謹慎是千真萬確的。

    第三、董卓是呂布殺的,強調董卓的高貴身份,更容易讓曹操對呂布心存恐怖感。而促使曹操趕緊下決心殺掉呂布,以除後患。

    想一想,董卓已經是代理皇帝了,呂布照樣敢殺。那麼以此類推,呂布對曹操下起手來也很可能會毫無顧忌。聽到這裡,曹操心中會想:呂布不僅僅只是敢於殺掉義父那麼簡單,而且他還敢於殺掉君主的。曹操頗感不寒而慄,他深深地覺得:越早殺掉呂布,自己就會越早獲得安全。

    我們再回顧一下《三國演義》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的情節:

    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布今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

    呂布的積極表態,讓曹操此時對於如何處置呂布頗感棘手。殺掉呂布,呂布又對誅殺董卓有功,而且留著呂布可能有利用價值。劉備就趕緊落井下石,把董卓和丁原的處境舊事重提,以提醒曹操。

    如果曹操收留下呂布,那麼曹操就有可能和董卓的下場一樣。因此,劉備此時巧妙暗示曹操,促使曹操對號入座去考慮清楚。那麼此時的對號,自然是劉備對應的丁原;曹操對應的董卓。所以,劉備不敢隨便稱呼董卓,以免引起曹操的疑心。此時此刻,如果劉備不尊重董卓就等同於不尊重曹操;呂布能夠殺掉董卓也等同於能夠殺掉曹操。

    處境相同的人,就更容易相互理解。劉備把曹操置於和董卓相同的處境;把自己置於和丁原相同的處境。曹操就可以不由自主地和自己達成共識。因此呂布氣數已盡。

    荀子云:“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意思就是:說話不慎有時會招來禍患,行為不慎有時會造成恥辱,君子對於立身處世是慎之又慎的啊!

    劉備一番話既保全了自己,又借刀殺人促使曹操除掉了大對頭呂布。不得不承認劉備的謀略水平真的是登峰造極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教育孩子從小懂得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