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犀之聲
-
2 # 溫柔的暴雨
不是有的人,而是大部分人,或者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這樣,因為他對陌生人無所求,對自己最親的人要求太多,越親要求就越多,越親,就越發脾氣,對陌生人,根本就發不著脾氣嘛
-
3 # 張沐北
因為這種人在工作上面對的都是自己惹不起的人,或是自己的生意夥伴,只能低三下四,他的耐心早在工作時都已經耗盡了,回家之後面對著吃著自己的喝著自己的還嘮嘮叨叨煩的要死的家人(所有在外面受了氣每天累的要死的人都這樣),自然氣不打一處來。
-
4 # 木木呆呆糊塗蟲
我想就和談戀愛的時候一樣。
你給物件發了一句話,你會一直關注手機,他有沒有回覆你,會猜忌,會瞎想。會猜想她幹嘛去了,和誰,怎麼樣了,還愛你嗎?但同樣你給父母發了一句訊息,或者打了電話沒人接,你就不會亂七八糟的想,不會想著不要你了。因為你潛意識裡就認為,父母,親人是就算你再胡鬧,再不堪也不會拋棄你的人,是你一輩子的依靠。而陌生人或者其他人你不確定。
胡鬧是因為依靠,
陪伴是長情的告白
但,別和最愛的人發火,別等一切都晚了再後悔。
-
5 # 苗兒情感
這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現狀。當你在外面受了傷害。不可以對上司大聲吼叫,不能對同事哭訴。還得裝作若無其事,對別人畢恭畢敬。展示自己良好的素養。
但是回到家可以對自己親近人哭訴,衝他們發火,把自己的全部委屈都傾瀉出來。因為你明白,親人能給你溫暖,呵護你,包容你,他會給你擁抱,給你力量,幫你化解你全部的委屈,讓你安靜的釋放。
當然,你不可以說讓親人難過的話,不要讓自己的負能量傳播給自己的親人,否責的話就會大吵,互相在傷口上撒鹽,家就不是你安慰的港灣,而是會顛簸的小船,讓你更加徹骨,難受。
愛家人就是愛自己,疼惜他們就是疼惜自己。
-
6 # 李亞軍
你是否像下圖一樣,常常對外人微笑和藹、包容溫柔,而對家人卻很容易發脾氣,給臉色看?
你是否常常對外人忍氣吞聲,卻容易對家人橫生指責,生氣後卻又自責不已?
我們可以在外面和風細雨,對陌生人口吐蓮花,為什麼回到家後就變成另一個面孔,惡語相向、連一些小事都無法包容呢?
對親近的人太苛刻,對不相干的人太謙卑
有句話說:我們總是和愛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說心裡話。對陌生人,往往彬彬有禮。對親近的人,卻不知分寸,常常開過火的玩笑,接最深的傷疤,發洩最糟糕的情緒。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孩因為小事和媽媽吵架,然後離家出走,在飢餓難耐卻身無分文的時候,一個擺攤的老婆婆免費請她吃了一碗餛飩。女孩感激涕零,覺得老婆婆對自己很好,相反,和自己吵架的媽媽不如她。
老婆婆聽了女孩的話後勸到:“孩子,我只給你一碗餛飩,你就感動成這樣,你的媽媽給你煮了十幾年飯,你卻覺得她不如我,這樣不對啊。”
蘇岑說:每個人都有脾氣,為你忍下所有的怒氣,僅僅因為那個人比你更心疼你。
有句歌詞叫做“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我們在那些真正關愛我們的人面前,總是肆意放任自己,覺得對方會理解和包容,可這個世上哪有什麼理所當然呢?只不過有人為了你做了這一切。
一個知乎網友說過一句話:對待生人要“熟”一點,對待熟人要“親”一點,對待親人要“生”一點。對待生人和熟人,需要我們主動熱情些,多點關心,來拉近彼此的距離。而對待親人反而要拉開點距離,多一些剋制,多一些彬彬有禮,少些脾氣,少些肆意妄為。
對親人過高的期望,讓我們肆無忌憚
相對親人來說,我們往往對“別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發火。因為我們假設“別人”是不瞭解我們的,要取得“別人”的瞭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溝通的。但面對家人,我們的耐心就很有限,因為我們認為家人應該是最瞭解最支援我們的。
一般來說,確實是越親近的人會越相互理解和支援。但其實家人並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點對點的和我們達成充分的理解,這是不現實的,我們自己也並不能夠時時理解和支援親人的需要和想法。但是一旦碰到什麼事情不順利,我們常常會想:“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瞭解我呢?別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援我就罷了,怎麼你也不懂得呢?”這樣越想就會越生氣。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家人期望過高,而有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
7 # 新新人類1號
非常感謝有緣主提出這個問題,因為這也是我數十年反思的一個問題,並且我相信這是在中國最為普遍的一個家庭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對中美家庭先做個育兒方面的比較。在美國家庭觀念中父母很注重子女人格獨立的培養,和子女相處上也是以人格獨立、個體互相尊重、平等對話、善於傾聽子女心聲、沒有等級觀念,這些相處規則使子女更能啟用自我意識,在孩子成長成成年人之前,美國家長也會給予他們充足的社會實踐,讓他們深刻感受到只有付出才會有回報,幫助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的價值!政府也會給予未成年孩子充足的社會實踐機會和外部環境。
反觀咱們國家在育兒方面主要的缺失就是沒有和子女保持“合適的距離”!這個合適的距離就是平等對話,善於傾聽子女心聲和感受,注重孩子個體化發育,近幾十年因為計劃生育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很多家庭又都是獨生子女,就會造成所謂俗稱的“太嬌慣了”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等長輩因為太過順從他們的任性需求和無理行為,於是他們在未成年子女眼裡就是需求的機器喪失了人格和靈魂,這樣其實對子女長遠來說是一種無法彌補的巨大傷害,這種子女成年後往往容易使性子,脾氣乖張,好推卸責任,沒有人格魅力,不具備獨立性,甚至會成為啃老族!他們往往是不孝子女,父母長輩對他們越好,他們會變本加厲的對他們越差!從不會為溺愛他們的長輩或者自己人著想,到社會里也容易自私自利無情無義不會關心人體諒人。遇到不了解的陌生人因為缺乏有效的心智模式認為的親人自己人(溺愛自己的一類人)就會有隔閡感而產生角色呼喚,這時候他們潛意識裡其實已經變成他們認為的父母或長輩自己人對自己的相處態度中引申出的畢恭畢敬之儀態,這就是條件反射的非正即負,他們覺得這才是唯一可以做出的態度選擇,因為陌生人不會給他們畢恭畢敬,換句話說,陌生人沒有選擇“負”,那麼在他們的認識裡,陌生人肯定是選擇了“正”,他們也只懂得正負相處模式,於是乎他們只能選擇畢恭畢敬扶手貼耳。因為這是父母爺爺奶奶對他們的相處模式…。這才是深層次的原因,估計看懂的人很少吧,對這個問題我研究了十年,因為我就是被溺愛的受害者,痛到骨頭裡才會發大願學習心理學、邏輯學、哲學、教育學、五行八卦、奇門遁甲、天文地理等全方位學習後做了論文分析耗時十年得出的結論,這是我關於這個問題論文的十分之一原理性闡述,已經點到要害,希望幫到大家認識這個大問題,謝謝!
-
8 # 青心悅讀
大部分人都能剋制地對待“陌生人”(我想這裡的陌生人應該包括領導、同事、朋友、鄰居以及更不熟的人),在這些人群中也能獲得良好的評價,比如溫和、有禮、熱情、樂於助人。但回到家裡,面對至親的人,卻往往變了模樣。隨意發火、指責、批評,完全不顧親人的感受。我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親密關係,使人更有安全感。
親密關係,會給人安全感。所謂安全感就是,無論我在你面前表現如何,你依然接受我。
同樣一件令人生氣的事情,領導做了,我們要陪著笑臉。因為領導決定我們的職業前途,我們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同事、朋友做了,我們表現得無所謂,最多似怒非怒地抱怨兩句。因為我們不想因為這件小事,得罪他們。
親人做了,我們可能就要大動肝火了。在陌生人面前被壓抑的情緒,毫無顧忌地爆發。親人也會生氣,也會傷心,但我們總覺得沒關係,因為他們不能拿我們怎麼樣,不會給我們造成任何損失和傷害。
所以,對別人恭敬,對親人發火,其實是仗著親人對自己的愛,欺負親人。這也是人們欺軟怕硬的天性使然。
2,親密關係,使我們願意放下偽裝。
如果面對親人時,我們還像面對陌生人時一樣畢恭畢敬,說明我們與親人的關係並不好。
親密關係的遠近,決定我們是否願意在這個人面前任性地哭,任性地笑;我們是否願意與他們分享內心深處的秘密;我們是否願意卸下一切偽裝。
當我們做最真實的自己,就會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緒。這個情緒,自然包括髮火了。
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也可以加固親密關係。但事事都是過猶不及的,因為表達情緒,傷害到親人就不可取了。
3,與個人修養有關。
個人修養,主要靠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受教育程度程度越高,個人修養也越好。
修養好的人,更傾向於溫和地解決問題;修養不好的人,更易採用過激的方式,更易放大自己的不良情緒。
所以,在農村,我們更易看到粗著嗓門大喊大叫的人。不管是父母對待孩子,還是夫妻之間,都容易互相傾倒不良情緒。
4,與親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有關。
有的親人,彼此之間就是隨意發火的。
你傷害我,我也傷害你。我改變不了你,那我就採用和你同樣的方式。形成惡性迴圈,別人也愛莫能助。陌生人一般會禮貌地對待他,他也就投桃報李了。
所以,他面對親人和外人,自然也是兩種態度。
最後,我想說,親人才是我們永遠的依靠,讓我們儘量溫柔地對待他們吧。
-
9 # 新園藝鮮花
對陌生人如果不是畢恭畢敬,必將面對怒目相向,甚至拳打腳踢,而對親人隨意發火,家人往往是默默忍受。這是糟蹋親情,欺軟怕硬。
回覆列表
人性的弱點就是這樣,對陌生的感到好奇和敬畏,對熟悉的產生厭煩和不屑。
對事物如此,對人也是一樣,我們忽略了最親的人,去親近毫無相干的外人,把謙卑給了陌生人,把漠視給了親人,到最後,陌生人走了,親人被傷害。
所以,要善待每一個人,更要善待最親最熟悉的人,他們才是我們的伴,才是我們的依靠,陌生的人,只是生命中路過的一道風景,過了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