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半月清風57027

    閩南花燈習俗

    芷溪鬧花燈,有著近300年的歷史。早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 年),芷溪人楊燕山任官於蘇州,夫人吳二姑系蘇州人氏,酷愛蘇州的花燈和鑼鼓,於是把花燈、鑼鼓從蘇州傳入芷溪。

    花燈大多由99個小花燈組成,有的106盞。每一盞燈內裝琉璃杯,點的是純清的花生油或茶油,無煙明亮,渾身晶瑩剔透,熠熠生輝。寶蓋頂上有一紅線系在一根弓形竹竿上,供擎燈人握住。每座花燈添油後近 15 公斤。由於是"紙包火",故擎燈人擎燈時總是小心翼翼的。他們都經過嚴格的訓練,至少得"步伐穩""燈不晃 "才行。

    鬧花燈時,鼓樂隊在前頭,隨後就是光彩奪目的花燈了。燈由一人高擎著,周圍有許多人像群星拱月一樣護衛著。遠看花燈,像一簇聚集起來的夜明珠,明晃晃,亮晶晶,五光十色。近觀花燈,每一座都由成百盞小燈組成。花燈分上下兩部分。部稱為寶蓋,軸心有兩層走馬燈,左右相反旋轉;四周是各式各樣 的燈,又分為三層 :上層是牡丹花蕾燈,5盞;中層是鳳蠻燈,6盞;下層是整魚燈,6 盞。這些花燈造型精巧美觀,整頭羽末,往往綴有成串五顏六色的細珠,煞是好看。下部是花燈主體,軸心是寶傘花壺燈,四周12串,分內外兩層:內層是六角宮燈,或是牡丹燈,花缽燈;外層是花籃燈。

    芷溪每年農曆正月十一鬧花燈,花燈少則十幾座,多則幾十座,甚至100多座。要是站在高處遠遠看去,那花燈首尾相接,明燭夜空,燦爛輝煌,蔚為壯觀

  • 2 # 使用者4707698365693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根據道家說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上元天官賜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須往三官廟行香。泉俗素稱“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

    鬧元宵

    以社會活動過節,俗稱“鬧元宵”,出門游上元,看花燈、焰火、猜謎語、攻炮城,舉辦文藝踩節:化裝遊行有宋江陣、踩高蹺、迎閣、騎馬隊,樂隊有南音、十音、車鼓陣、籠吹,舞蹈有舞龍、舞獅、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劍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晉江人何喬遠的《閩書》雲:“泉中上元后數日,大賽神像,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又引《溫陵舊事》雲:“吾溫陵以正月謂之朝拜,亦曰“會”。蓋合閭里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遺意,相沿已久。”“董其事者鳩金定期設醮,然後迎神周其境內。人家置幾櫝焚香楮甚恭。”神皆四舁,惟通淮關大帝、花橋吳真人、南門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壇元帥,則八抬。”“神之前為道士,又前為鼓吹,又前為巡逆……鑼聲震天地。”

    鬧花燈,亦稱“燈節”,家家張燈,戶戶結綵,鬧花燈。唐代士族南下,將鬧花燈習俗帶到泉州。宋代泉州花燈之盛,冠絕天下。宋《五雜俎》:“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明代時連杭州點燈,也要請泉州燈匠精製。

    掛燈

    元宵前夕,多數人家在居家、店鋪門口懸掛花燈或大紅燈,烘托喜慶氣氛。生男孩之家,製作或購買花燈,掛到寺廟、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人家還要宰殺一隻公雞,加一籃白果(米字旁)敬祖。

    送燈

    有年內出嫁的女兒,孃家在節前要買繡球燈或蓮花燈一對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對嫁後未生男孩的,孃家習慣贈予“觀音送子燈”,謂之“送燈”。

    賞燈

    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結隊上街賞燈。

    遊燈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燈,點上蠟燭,走門串戶,結成遊燈隊伍,信步遊燈。

    出燈

    小孩遊燈時不慎把燈燒了,稱“出燈”,寓意“出丁”,是人丁興旺好兆頭;如燒的是紅燈,預示生女孩;燒了白燈,預示生男孩。

    吃“上元丸”、潤餅菜

    “上元丸”,古稱“浮元子”,亦稱“元宵丸”,是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此食俗始於宋代,取其圓形,寓有全家人團圓、吉利、美滿之意。

    泉州的元宵丸聞名遐邇,其製法獨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搗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蔥白的熟豬油、

  • 3 # 李女老漢

    閩南元宵節習俗一、馬隊閣

    以兒童著嶄新古裝,各飾戲中角色,騎在盛裝的馬背上參加遊行。閣,採用古代的閣棚,如床狀故又稱“閣床”,上面架起長方形的棚子,分“粗閣”和“細閣”兩種。上有綵綢或佈景,兒童1至3人,妝成戲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後由4人扛閣遊行,這是“粗閣”。“細閣”則是閣中有一個古裝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形象古樸優雅。

    閩南元宵節習俗二、獵戶陣

    獵戶陣全陣成員數十人,各披“獵裝”,分別手執各種兵器(十八般武藝齊全),為首者披掛戎裝騎馬開路,陣中還有若干人扛著禽獸及虎皮隨行,頗有架勢。不時還打出各種套路,十分壯觀。

    閩南元宵節習俗三、元宵燈會

    元宵花燈象徵子嗣繁衍、人丁興旺。元宵燈節形成後,人們又根據燈與“丁”同部首的關係,將元宵花燈與生男聯絡起來,認為花燈具有使婦女生男的神力。在閩南、粵東方言中,“丁”與“燈”諧音,兩地人們則據此認為花燈有預兆生男的吉祥意義。因此,元宵節掛燈、送燈、婦女觀燈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義。

    閩南元宵節習俗四、“請替身”

    舊時泉郡元宵節有“請替身”之俗,“替身”又稱“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其數目應與自家人口數相同。晚上“請替身”時,需擺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婦先焚香,斟酒,少頃,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觸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時口中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然後把“替身”送到戶外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可在新的一年消災弭禍,前途光明。

    閩南元宵節習俗五、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準備好一隻一寸長的小紅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後結伴到廁所內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綆(織),教阮紡。教阮綆布好布邊,教阮做鞋好後跟。教阮舉大針、補大求;舉針仔,挑繡球。舉剪刀,剪花樣,剪得照人照人樣。”祀畢,焚化小紅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於乞求來日心靈手巧,精於女紅。

    閩南元宵節習俗六、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謂之祭春,並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圓滿吉慶。元宵節前後,若有親友來訪,也常以元宵待客。

    閩南元宵節習俗七、敬神明

    元宵節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後閤家吃潤餅菜,寓意團圓美滿、包金包銀之吉兆。

    閩南元宵節習俗八、“聽香”

    “聽香”者一般為小姑娘或青年婦女,主要是預卜姻緣,或祝福夫婿出門做工、討海、“過番”平安賺大錢。“聽香”者先在自家廳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點迷津,然後手執一炷香,按占卜准許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戶人家門邊和窗下,以聽到屋裡人家說的一句話,去圓析所問之事的結果。過去泉州有“正月十五聽香小仙夢”之俗語,如果元宵夜聽得不過癮,耐心等到中秋夜,還有機會再聽聽。

    閩南元宵節習俗九、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式,有人們熟悉的“貢球舞”(綵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龍虎鬥、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

    閩南元宵節習俗十、“裝人”(妝人)

    即化裝成古戲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稱“裝人”。前導持一面卷書牌,上書表演單位(境、村)名稱,繼以五音鑼鼓開路,表演節目有人們喜聞樂見的“陳三五娘”、“鄭元和”、“親姆打”、“西遊記”、“白蛇傳”、“打鐵記”、“騎驢探親”、“公背婆”、歌仔戲等等。

    閩南元宵節習俗十一、錢鼓舞

    一種傳統古典舞蹈。表演者各執皮製錢鼓按音樂節奏起舞,形式多樣,有綵女錢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遼人錢鼓舞等。

  • 4 # 折翅的冷燕

    東南一隅的閩南農村地區把元宵節也稱作“花燈節”或者“上元節”,怎麼說呢,閩南地區農村的元宵節跟別的地方不太一樣。

  • 5 # 喵九超級無敵帥

    我們閩南的一個小村落裡有種風俗習慣,年輕人結婚第一年過元宵前,女方孃家要為女兒送花燈,紙花燈分三個一組,白蓮花、紅蓮花還有一隻紅公雞。家裡條件好點的還會配對塑膠的裝有小電池的彩色花燈,有音樂有燈光,十五晚上孩子提出去逛花燈甚是好看。當孃家人在十五前送來花燈時,三個紙花燈內就都要點上紅蠟燭,掛在婚房裡,如果花燈沒掛好,指不定哪個就被燒著了,也是挺危險的事。燒不燒不重要,關鍵是老一輩人有種說法,如新人還未生下孩子,被燒的如是紅蓮花那就會生女兒,如果是白蓮花和公雞那就會生兒子。

    閩南人的重男輕女觀念是由來已久的出名,現在回想起我結婚那年,就是紅蓮花被燒,然後我老公為此還生悶氣了一段時間,想想都覺得可笑!那時我已懷孕在身,但後來確實也是生下了大女兒。此種風俗的準確性不是百分百,但在八九十年代、二十世紀初的那幾年卻是很盛行的一種活動。經常都有聽說誰傢什麼燈被燒,誰家沒注意看著燈,房裡的床啊什麼的被燒的事屢屢皆事。如今時代鉅變,好像也已簡化了這種風俗,經歷這種事的好像少之又少了,現在估計有的家庭不送燈了吧,即便有送也是塑膠玩具燈吧,我沒有再去了解。

  • 6 # 星空vs空

    以社會活動過節,俗稱“鬧元宵”,出門游上元,看花燈、焰火、猜謎語、攻炮城,舉辦文藝踩節:化裝遊行有宋江陣、踩高蹺、迎閣、騎馬隊,樂隊有南音、十音、車鼓陣、籠吹,舞蹈有舞龍、舞獅、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劍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晉江人何喬遠的《閩書》雲:“泉中上元后數日,大賽神像,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又引《溫陵舊事》雲:“吾溫陵以正月謂之朝拜,亦曰“會”。蓋合閭里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遺意,相沿已久。”“董其事者鳩金定期設醮,然後迎神周其境內。人家置幾櫝焚香楮甚恭。”神皆四舁,惟通淮關大帝、花橋吳真人、南門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壇元帥,則八抬。”“神之前為道士,又前為鼓吹,又前為巡逆……鑼聲震天地。”

    鬧花燈,亦稱“燈節”,家家張燈,戶戶結綵,鬧花燈。唐代士族南下,將鬧花燈習俗帶到泉州。宋代泉州花燈之盛,冠絕天下。宋《五雜俎》:“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明代時連杭州點燈,也要請泉州燈匠精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麼多電視劇,武俠片都被翻拍了。但《風雲》幾部巔峰製作為何無人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