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爺的歷史觀
-
2 # 三隻腳的大烏鴉
日本的傳統和中國不同,他們的身份、官職和領地都是隨著姓氏(也稱家名)走而不是隨血緣或者能力走的。比如,能擔任關白的只能是五攝家,近衛氏,九條氏,鷹司氏,二條氏,一條氏。能擔任徵夷大將軍的只能是平氏和源氏的後裔和分支。所以豐臣秀吉擔任關白前還得認近衛前久當一回爹。而他因為不是平氏或源氏後裔(他編出來的平氏後裔身份沒人認),也沒哪個平氏或源氏後裔的武士家族願意認他當兒子,所以一直沒法當上徵夷大將軍,而因為沒有當上徵夷大將軍,豐臣氏在他死後就失去了武士階層的效忠,最後白白便宜了源氏後裔的德川家。
因為這種傳統,日本人對姓氏是非常重視的,對血統啥的反而就沒那麼在意。對武士階層來說,被取消家名是最大的懲罰,相比而言一個家族幾百個人剖腹都不算什麼大事了,因為家名沒了意味著整個家族的身份、官職和領地都徹底沒了,以後這個家族就不是武士而是賤民了。所以很多被打敗的家族為了保留家名,可以接受和本家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入主本家,順便讓真正的家主連同近支全部切個腹啥的。下級武士想上一步等級,一般都必須被安排繼承一家豪族換個姓氏。比如上杉謙信,原名長尾景虎,長尾氏論官職只是越後守護代,但後來他繼承了上杉家,改名為了上杉謙信,就可以繼承上杉家的關東管領職務了,成功從一個代理縣長一步到位晉升為正牌省長。
而上級武家為了更好的控制下級武家,一般也會找機會讓自己的非長子或庶子或者有能力的家臣去繼承下級武家的家名,比如織田信長就讓自己的兒子織田信孝入主神戶家改名神戶信孝,武田信玄曾讓自己的愛將飯富昌景入主山縣家改名山縣昌景。
除了改姓以外,日本人還喜歡改名。這個倒是和中國差不多,中國古人除了自己的名和字外還有各種號、法名等等。日本也是差不多,一般有個名還有個字,比如武田信玄,原名武田晴信,其實按照中國的規矩,晴信是他的名,信玄是他出家後的法號。
-
3 # 劉三解
日本人的姓名稱呼體系在當代華人看起來很難理解的,當然,如果放在古代華人眼裡,恐怕就覺得簡單了。
因為中國古代讀書人,有姓,有名,有字,有號,有地望,有官稱(官稱還有古稱、雅稱),有家譜的,還有譜名,這些典故比日本的還複雜一些。
日本的姓名構成大體如下:
即姓,苗字,幼名,通稱,元服名,官名,法號。
其中,姓、苗字,類似於中國的姓+氏,在明治維新前,天皇家和下層階級無“姓”,生兒子則稱某某宮親王,然後起一個名字。在這兩頭中間,則是公卿階層和武士階層,武士階層的名字,實際上是比照公卿系統的。
比如德川幕府創始人,德川家康的全名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
就此拆解下,源朝臣,源是源姓,朝臣二字等於“姓”這個詞,在日本律令制時代的傳統裡,有“姓”,才是“朝臣”貴族,所以“源朝臣”三個字等於漢語的源姓貴族,標記的是德川家康的貴族身份。
當然,這個姓的源流,有某代天皇后人的賜姓,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源、平,還有橘、多、阿蘇、紀等等;也有神官立姓,比如藤原、出雲、尾張、菅原、大江等等;還有海外渡來人,也就是外國移民立姓,比如秦、高麗、大友等等。
德川這個排前頭的,叫“苗字”,也就是苗裔的意思,可以比擬的是中國古代的“氏”,即某一個階段開始的父系傳承,中國古代有因地為氏,比如《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東,因地為氏,故河東多解姓。日本類似的情況,比如木曾氏,就是世居木曾谷。
次郎三郎是通稱。
家康是名。
那麼在元服時,也就是成人禮時,德川家康的全名是:
松平+次郎三郎+元康,和他最後功成名就時,唯有“通稱”沒改,松平的苗字改為德川,是為了攀附“源朝臣”,進而為德川幕府作為源氏武家政權正統繼承人創造合法性,而元康的“元”是之前的主君今川義元賜予的,改掉“元”,是為了與這段歷史切割。
對了,他的幼名是“竹千代”,織田信長的幼名是“吉法師”,在元服成人後就不用了。
再舉個另一個側重的例子,戰國名將武田信玄的名字叫法是:
源朝臣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德榮軒信玄
這個要拆成:源朝臣(姓)+武田(苗字)+大膳大夫(官位)+晴信(名字)+入道德榮軒(出家寺廟)+信玄(法號)
而戰國時代,一方面是叫人名的時候,上面這種全名太長了,總是選取其中的一部分來說,一般是親人喊通稱,其他人是以苗字打頭,和官位或名字或法號,來組合,比如武田信玄就是苗字+法號,他弟弟武田逍遙軒就是苗字+出家寺廟了。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人重家名,重門第,但是不重血統,也就是可以用外人入繼做養子繼承“家名”,這隨之就改姓了。
比如毛利元就就把兒子過繼給吉川家、小早川家,織田信長也把兒子過繼給北田家、神戶家,這幾個兒子都隨人家姓了。
最厲害的改姓狂人是豐臣秀吉。
他的苗字羽柴,大部分人說是自造的,豐臣則是天皇賜下的姓氏,也就是他是豐臣朝臣秀吉,而不是之前的平朝臣秀吉了,不止改苗字,連姓都改了!
至於題主說的上杉謙信,原名是長尾景虎,家族是越後國的守護代出身,並不高。
他作為養子繼承了關東管領上杉家的苗字,則把出身地位提升到室町幕府最頂級的幾個武士家族之一。
至於謙信,乾脆就是法號了,當和尚了嘛。
整體來說,戰國時代武士改名字,主要目的還是抬升身份,因為在等級制社會,即使同是貴族, 也有等級之分,比如日本朝廷的官職雖然看起來沒用,在制度傳統上也類似唐制,五品以上為通貴,三品以上為貴,三品,日本稱三位,以上官職往往要由固定的幾個姓氏範圍內選任,旁的人要進去,就得改姓。
說到底,日本的武家政權是在之前的公家政權的體內孵化出來的,一直保持著表面上的傳統傳承,所以才會有很多我們認為奇怪的東西出現。
-
4 # 歷史系旅法師
在身份等級森嚴的日本,人名可代表了地位,即使實力夠了,姓氏太差,還是會被人詬病。
所以戰國日本人改名多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又或者實力夠了身份卻與實力不符需要改一改。
比如德川家康,他是松平家人,為了改的更接近源家後人身份成為德川家。
在日本,並非像中國古代一樣,比如你姓張,就要給老張家爭氣,隨意認乾爹做贅婿改姓絕對被人看不起。而日本更在乎的家名是高貴的家名,你是農民,能改成一個更高貴的姓沒人會拒絕。
比如豐臣秀吉,他的原姓木下一聽就是個農民姓氏,別說成為大名,農民和武士的階級就天差地別了。
但是秀吉有志氣啊,他追隨信長的時候,破格成了武士,出於討好老前輩和提升姓氏價值的目的,他從織田四天王的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兩人名中各取一字,為羽柴秀吉,算是在武士階層裡站住腳了。
後來秀吉逆襲成了日本統治者,認乾爹找關係都不能提升自己的姓氏,只能放棄將軍以關白之位統領日本,還讓天皇賜姓豐臣,與源平同等。
而且在日本賜姓賜字也很多見。
一種字的代代相傳。
比如真田家的“攻彈正”真田幸隆,下一代的“表裡比興之人”真田昌幸,再下一代的真田信幸。可見幸字是真田家每代家主的字。
值得一提的是,真田昌幸屢次與德川家康作對,他的兒子信幸卻是德川家大將本多忠勝的女婿,最後昌幸被俘虜,信幸在家康面前奮力求饒才保住父親的命,卻被家康勒令把名字中的幸字去掉以示與父決裂。
同樣的還有豐臣家的秀字,武田家的信字,沒記錯的話毛利的輝字也算?
也有身份高的人賜字。
比如上杉家是關東管領,朝廷親封,但是後期沒落了,無力管理關東了。這時候有實力的大名,長尾景虎出現了,他掃清了一些反對勢力,保護了當時的上杉家主,於是上杉家主直接把姓氏給了他,於是改名上杉景虎,這個老管領上杉憲政又賜了一個字給他,他又改名上杉政虎,後來幕府將軍足利義輝賜了一字給他,他又改名輝虎。
當然也有出家的,戰國大佬們一言不合就出家,權力仍然一手抓,上面這個人出家後法號謙信,這個人就是上杉謙信。
中國人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但戰國時期的日本人怎麼那麼喜歡改名?其它時期不瞭解
比如豐臣秀吉改來改去還好理解,畢竟出身不好,連大名也改姓名,比如德川家康也改了好多次,上杉謙信也改了
回覆列表
這個東西其實說白了就很好理解,大概分這麼幾個方面。
一、一切從頭開始。
日本皇室是沒有姓的,男的名字後面都帶個“宮”字,女的都帶個“子”字。到了平安時代源平二氏和藤原氏火了起來,源平兩家都是天皇的直系子嗣,而藤原氏則一直是執掌朝政的攝關家族。
二、人越來越多,怎麼辦?
這個“朝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苗字。
比如毛利元就的祖上其實根本不姓毛利,四個兒子分封到了不同的地方,就按照自己封地都改了苗字,所以我們看的時候四個兒子和爹都不是一個姓。
比如毛利元就的二兒子叫吉川元春,懂了咩?
三、幼名。
說白了就是小名,類似咱們國家的“小蘋果”,“小草莓”,“小桃子”,“甜心”等等。在戰國時期,每個孩子出生之後都沒有大名,只有幼名,比如德川家康小時候叫竹千代(祖宗八輩都是一個名字),武田信玄小時候叫勝千代,太田道灌小時候叫鶴千代,上杉謙信小時候叫虎千代。
元服之後(年齡不等),或者是初陣之後,就會繼承家裡的姓氏,同時擁有一個大名。
四、一字拜領。
這個類似於賜名,很常見,比如德川家康元服之時的名字是松平元信,其中的“元”字就是今川義元賜給他的。再有足利義輝再窮的不行的時候,就把自己這個“義”字換錢了,誰要是使用這個字就要每年給他相應的使用費。德川家康的“康”字就是繼承了他祖父松平清康的名字。
五、證明自己根紅苗正。
還是拿德川家康來舉例子。最早的幼名是竹千代,元服之後叫松平元信,後來又改了個松平元康,之後獨立了又改名字叫松平家康。
之所以要改成德川家康,理由是自己的祖上是在日本得川鄉發跡起來的源氏一族,所以就改成了德川。
這一點非常重要,豐臣秀吉為了證明自己是天皇后裔,謊稱自己的媽媽曾經和天皇一夜情。
六、出家的名字和官稱。
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劉備曾經被稱為“劉豫州”,因為他擔任的是豫州牧。在日本,比如織田信長平時人們對他的稱呼其實是“彈正”,而豐臣秀吉是關白大人。
再有類似武田信玄,其實“信玄”是他出家之後的名字,他的本名是武田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