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頭邁杜哥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人名人,他中興了清朝,讓清朝的國運又延續了半個多世界,出現“同光中興”的局面,他的功績不用我們細說:剿滅太平天國、發展洋務運動、興辦教育和實業。在這個過程中經歷的挫折和苦難不是我們常人能體會的,以至於他在家書中留下“打掉牙和血吞”的忍耐。

    特別是在剿滅天平天國運動中,他從一個無權無兵的待藉侍郎的身份,創辦團練,自籌軍餉,周旋各方,運籌帷幄,最終成為權傾天下的封疆大吏。那麼,曾國藩為啥又在他人生中出現三次自殺呢?

    靖港之敗

    1854年春,太平天國在曾天養的率領下攻入湖南,迅速佔領了湘江沿岸的湘潭和靖港,正好是長沙城的一南一北,對長沙形成夾擊之勢。當時駐守在靖港的是石祥禎。

    曾國藩下令湘主主力進攻湘潭,自己率餘部鎮守長沙。而且他得到的情報是靖港太平軍只有幾百人。太好了,曾國藩在湖南官場受夠了鳥氣,終於可以一吐惡氣了,用戰績說話。於是就親自帶領全是新兵的湘軍水師出發了。

    但曾國藩所不知道的,石祥禎不是軟骨頭,早就布好了迷魂陣,所有炮火都對準了前來進攻的湘軍,結果湘軍兵敗如山倒,就算曾國藩撥劍親自砍了幾個逃兵,但仍是止不住湘軍逃跑。此役湘軍水師幾乎一半被葬送。在回長沙的船上,曾國藩羞憤難當,跳入湘江欲自盡,幸虧手下章壽麟及時出手,將曾國藩從水中撈上岸,並且寬慰他說湘潭大捷,曾國藩才打消再次投水自殺的念頭。雖然當時不能確定訊息的真假,但事後湘潭確實傳來了大捷的訊息,曾國藩在湖南才算真正站穩腳跟。

    湖口之敗

    1855年元月,湘軍想收復九江和梅家洲不成功,曾國藩決定改攻湖口,企圖憑藉彭玉麟、李孟群訓練起來的優勢水師,先擊破鄱陽湖內太平軍水營,切斷外援,然後再攻九江。

    此時太平軍守將為石達開和羅大綱,都是太平軍中大腕級別的將領。他們採用火攻的方式對湘軍進行還擊,結果湘軍大敗。透過多次偷襲和集中優勢兵力,加上湘軍內部的一些問題,造成了湘軍水師大敗,其陸上部隊也遭受很大創傷,連曾國藩的坐船都被太平軍作為戰利品搶佔。

    曾國藩羞愧難當,幸好被羅澤南率部剛來營救和勸止,才沒有殺身成仁。湖口之敗也打亂了曾國藩奪取九江、直搗金陵的計劃。

    祁門之危

    1861年,經一年多的苦戰,九帥曾國荃率部攻克安慶,太平軍將士1萬7千餘人被屠殺。加之之前的天京事變和石達開出走,太平軍已經沒有了像楊秀清這樣的帥才統一指揮和調配,戰力每況愈下,基本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

    曾國藩此時志得意滿,遂放鬆了警惕,將湘軍大營紮在了祁門。雖然祁門就地勢看,易守難攻,十分安全,然而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卻認為該地是所謂的死寨、絕地。當時李鴻章等人苦勸曾國藩移營他處,然信奉“扎死寨,打硬仗”的曾國藩很自信,拒不聽勸,結果李鴻章找了藉口開溜,不陪曾大帥陪葬啦,事後曾國藩還有點恨得牙癢癢。

    而此時太平軍的主帥為忠王李秀成,也算是太平軍中後期的擎天勃玉柱紫金架海梁了。

    李秀成分析到湘軍主力正向皖南聚集,與英王陳玉成商榷應對之策後,於8月中兵分五路向祁門發起攻擊:

    李秀成親率第一路軍,經太平、蕪湖、繁昌,直撲黟縣。湘軍悍將鮑超在休寧遭遇李秀成,雙方惡戰一場,鮑超力戰不支,退兵祁門,太平軍尾隨而至。

    第二路由陳玉成率領,由江西景德鎮入皖直趨祁門,一舉截斷湘軍的補給線。

    第三路由侍王李世賢率領,由績溪翻越叢山關,在擊潰曾國藩部將李元度後,再沿北路抵近祁門,直搗曾國藩的湘軍老營。

    第四路是偏師,由東王楊秀清之弟楊輔清率領,沿長江南岸進入江西北部,以為策應。

    第五路由右軍正掌帥劉官芳帶領,負責直接進攻祁門,目的是吸引並牽制湘軍主力,從而使第三路軍可以更順利的攻破湘軍祁門大營。

    劉官芳指揮第五路軍向祁門發起了兇猛的進攻,駐守祁門的八營湘軍猝不及防,瞬間崩潰,兵勇們驚慌失措,漫山遍野地四處奔逃,曾國藩命人豎起一面大旗,上書“過此旗者立斬”!可兵敗如山倒,哪裡震懾彈壓得住?曾無奈,只得收攏部分潰兵,苦守祁門待援。

    見局勢兇險,此時曾國藩給幾個弟弟寫了封信,近似於遺囑 :“看此光景,今年殆萬難支援。然吾自咸豐三年冬以來,久已以身許國,願死疆場,不願死牖(窗戶)下,本其素志。近年在軍中辦事,盡心竭力,毫無愧怍(慚愧),死即瞑目,毫無悔憾(《曾文正公家書》)”。

    天無絕人之路,正當曾國藩抱著必死的信念,連遺書都發出去的時刻,“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左大帥帶領一彪人馬從天而降,從斜刺裡衝入重圍,對進攻祁門的太平軍一番砍殺,先是擊退了李世賢部,解了祁門之危;緊著著,突圍出去的鮑超帶著彭玉麟、楊載福等救兵從江西、安徽各地殺將過來,並一舉擊潰了太平天國襄王劉官芳、堵王黃文金的部隊,剛好李秀成又奉洪秀全之命率大軍回援天京,祁門之圍總算有驚無險地得以化解。

    要是沒有左宗棠及時趕來,還真不知道曾國藩是不是就自殺了。

  • 2 # 春秋老師聊歷史

    曾國藩的三次自殺:

    第一次是在靖港之役,這是曾氏出師不久,湘軍訓練不足的結果。原本頗有大志的他,目睹湘軍慘敗,欲投水自殺,被人阻止;

    第二次是在湖口一役,曾氏坐鎮指揮湘軍水師,被羅大綱偷襲,座船都被太平軍奪去,情勢十分惡劣,不得已跳進了冰冷的江水,幸被部下救起。

    第三次是在祁門困守之時,料知不能免於死,立下遺囑,準備隨時自殺,好在當時圍困祁門的李秀成膽小,自行撤退,才又躲過了一場劫難。

    曾國藩三次自殺,說明當時的殘酷形勢對於一個行軍統帥來說,是多麼大的無奈,我們無法想象;也說明了:一個人要做大事,就會遭遇很多挫折。

  • 3 # 折緣

    曾國藩是湘軍的締造者,一般也被認為是湘軍的統帥,但他這個“統帥”真的算不上是個“帥才”,起碼在失敗面前,他的心理素質真的很脆弱。

    關於曾國藩的幾次自殺,大概有“三次說”、“五次說”等。“三次說”認為增高在靖港、湖口、祁門等有過自殺的行為或者想法,而“五次說”則以具體的自殺行動來劃分,分別是在靖港有三次自殺行為。

    前兩次在靖港戰役現場投水自殺,被下屬發現後救起,第三次是在回到長沙城之後寫好遺書準備自殺。可以看出,這前三次自殺都是因靖港之役而起;後兩次分別是在湖口戰役之時,一次是坐船被太平軍俘獲之後,跳水自殺,另外一次是回到羅澤南的部隊中,寫好遺書,準備從容自裁,後來被羅澤南與劉蓉力勸,方才消除自殺的想法。

    “五次說”中沒有包括在祁門自殺的情形,其實在祁門時,曾國藩已經在心理承受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沒有出現自殺的行為,但是有自殺的情結,比如寫遺書、準備自殺工具等。

    曾國藩自殺的原因分析

    分析曾國藩自殺的原因,其實歷來有很多種提法,比如“驚嚇說”、“情急說”、“羞憤說”、“絕望說”、“權謀說”等。

    驚嚇說認為,造成曾國藩自殺行為的原因時當時的戰場情景使得他受到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以至於驚嚇過度而產生自殺行為,這主要是指在戰鬥現場發生的自殺行為,因為戰場鬥爭慘烈、傷亡慘重,如果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難免會出現驚嚇過度的情況。

    但是具體來看,曾國藩在自殺前期,都能自如地指揮隊伍作戰,特別是在靖港之戰和湖口戰役時,在隊伍逃散時,他都能勇於向前,督促隊伍前進,可見他並沒有出現驚嚇過度的情形,只是在失敗後才自殺,因此“驚嚇過度”而自殺,看起來並不怎麼靠譜。

    “情急說”則認為,在形勢比較危急的情形之下,人因來不及思考或者不能思考而出現自殺行為,類似於現在法律上所講的激憤殺人(殺自己也算吧)的情形。這種情況大都發生於一些文化水平不高、思考方式比較簡單的群體之中。

    而作為當時知識豐富的知識分子,曾國藩思路清晰,判斷推理能力較強,並且接受了多年的儒家傳統人格的修養訓練,不容易出現情急、激憤的狀態,因此,情急說也講不通。

    羞憤說主要是指基於一種主觀情緒的原因,賊國防在指揮戰鬥之前自視甚高,在寫《討粵匪檄》時也是意氣風發,滿滿的“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既視感。可是出師即遭失敗,而且還一直失敗,說過的那些大話瞬間成為極大的諷刺,如此赤裸裸地被打臉,一時羞愧難當,想要自殺.....

    另外在靖港之役時受到長沙官紳的欺騙以及湖南官場的長期掣肘,由此產生憤怒之情,也有可能。但從曾國藩本身的經歷來看,他在求學與歷練時期多經磨難,具備一定的韌性和屹立,羞憤或許是導致曾國藩自殺的一方面原因,但不會是全部的原因。

    “絕望說”認為,曾國藩對未來感到絕望而產生自殺的念頭,在靖港和湖口初期後後期有一定的表現,特別是在其個人安全得到保障的情況下,絕望自殺應該佔有比較大的成分。

    看著辛苦建立的湘軍一敗塗地,傷亡慘重,自己賴以起家的資本喪失殆盡,不僅要面臨朝廷的處分 ,而且要面臨同僚的彈劾,以及下屬的不理解,因此產生了前途渺茫、了無生趣的絕望之感也是極有可能的。

    老曾後來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吾初起兵,遇攻危,則有死心。自吾去祁門,而後乃知徒死無益,而苛生之可以圖後功業。”可見他是重視失敗之後再爬起來努力的,如果沒有這個信念,他可能就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權謀說則認為,自殺是作為曾國藩逃避責任的一種方法而出現的。是一種作秀的手段,證據在於作為一軍統帥完全有時間從容地自殺,可他為什麼要選擇在大庭觀眾之下自殺呢?而且幾次都死不掉,這不是在作秀麼?

    但這種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因為曾國藩每次自殺面對的都是非常瞭解曾國藩為人的部署和幕僚,要作秀也不會在這些人面前,畢竟影響太壞了,作為統帥都要死了,你這不是讓小弟心寒,對事業完全喪失希望麼?因此,曾國藩即便要作秀也不會選擇在這些人面前作啊。

    說到底,曾國藩自殺,其實是因為他本人的領導意志力不強,畢竟在組織湘軍之前,他主要是個傳統知識分子,接觸現實事件較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接受的社會毒打比較少,沒有處理複雜現實事件的磨礪。所以往往在遇到重大挫折時,難免喪失鬥爭,想要自殺。

    畢竟,他的失敗,每一次都是血本無光,好不容易攢起來的家底,瞬間輸個精光,又要從頭再來,換成是筆者,估計已經生無可戀,從容跳樓了。曾國藩還沒有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定的領導,所以生出自殺的念頭也屬人之常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當年魏忠賢暗殺了崇禎,歷史會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