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雄本色WP

    您的假設,我也有種思路,可能不對,僅僅是個人意見,我只單一從人性角度出發,所以說的不好還望大家包涵。

    歷史的變化會有正能量的變化,原因有二,第一魏上臺後,他一定是大力鞏固自己的政權,所以政治反而可能會有向好的一面發展。第二點,從另一種人性角度看,如果按您的提問,他是有可能上臺的,他一定想證明自己。所以我的結論是,有可能會有好的一面。謝謝。

  • 2 # 聶作平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既然提出來了,我們也不妨來推測一下。

    如果當年魏忠賢殺了崇禎,那麼,下一步有兩種可能。

    其一,魏忠賢自立為帝。但是,魏忠賢儘管大權在握,但他本人不過是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歷史上,雖有過多次太監干政的局面出現,但還從來沒有一個太監真正想要自已稱帝。

    魏忠賢若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名不正言不順,必然引發激烈反對。這種反對,極有可能導致魏忠賢的倒臺。

    其二,魏忠賢另立新君,自已在幕後做實際上的掌舵者。這種可能性相對要大得多,對魏本人而言,也相對要安全得多。那麼,也會有兩種可能出現:

    一,新君的勢力增長後,必不幹於被魏忠賢控制,兩者之間將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矛盾終至上升為你死我活的政變。要麼魏忠賢被搞死,大權重歸朱元璋的後人。要麼新君下臺。這樣就出現了第二種情況。

    二,即魏忠賢為了保證大權在手,只能不斷地另立新君。新君稍有異心,立即去掉。這樣一來,大權固然為魏忠賢掌握,但這種行為也必然引發天下人的不滿,這種不滿,極有可能演變為內戰。

    就以上情況來說,魏忠賢若暗殺了崇禎,大明帝國必將陷入更大的動盪與內戰之中,大明的天下將亡得更快。

  • 3 # 孝陵衛小校

    其實在崇禎和魏忠賢的博弈中,崇禎是佔有優勢的,畢竟天啟駕崩前傳位於崇禎,這種正統性是誰也撼動不了的,魏忠賢要殺崇禎實在太難了。(尤其是繡春刀Ⅱ中的崇禎那樣)

    在明代,宦官的權力來源於皇帝,皇帝寵幸太監時,太監可以成為“立皇帝”、“九千歲”,一旦皇帝去世或者不在寵幸某太監,太監無論權勢如何大都要遭遇虎落平陽的處境。因此,在明代從沒有一個權閹的勢力能超過兩朝,魏忠賢殺了崇禎,也需要另立一個宗室繼位。

    迎立外藩就需要考略血緣的遠近,自然是從先朝皇帝上溯。天啟帝無子,自然上溯到泰昌帝,泰昌帝共育有7子,但成年的只有天啟和崇禎二人。泰昌一系絕嗣後,就需再次上溯到神宗,神宗共育有8子,成年的除了泰昌帝外,

    三子朱常洵(1586-1641),封福王。五子朱常浩(1591-1644),封瑞王。六子朱常潤(1595-1646),封惠王。七子朱常瀛(1597-1645),封桂王。

    我們知道南明士大夫在擁立天子時就是按照這個順序,福王系建立了弘光政權,桂王系建立了永曆政權。隆武政權的建立者唐王與神宗的血緣關係非常遠,按照國家體統來說,其他藩王死絕也不可能排到唐王,但形勢所迫被,鄭鴻逵和蘇觀生因與唐王交談甚歡而決定擁立他稱帝。

    當時還有一個熱門人選,即潞王朱常淓(1607-1646,隆慶之孫,萬曆之侄)。我們知道隆慶成年的兒子共有兩人,一是神宗、二是潞王。

    因此魏忠賢如果殺了崇禎就需要按照福王、瑞王、惠王、桂王、潞王的次序立皇帝。我們知道,福王在萬曆一朝的權勢最大,因此魏忠賢不會把寶壓在福王身上。1627年,天啟帝駕崩時,神宗系以最小的桂王年紀算來都有31歲了,潞王則有21歲,宗室近親顯然都不是魏忠賢擁立的物件。個人推測,魏忠賢要想把持朝政,就需要捏造出一個天啟和宮女生的野孩子繼位(就像漢朝惠帝那樣,當然有學者認為惠帝是有兒子的)。《江山風雨情》中魏忠賢就想這麼幹,但編劇將遺腹子設定為女嬰而避免了這一危機。

    無論是誰繼位,明朝都難以出現一個超越崇禎的皇帝,因此國家只會變得更差。

  • 4 # 皇帝不稱朕

    自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一崩,大家都知道,大太監魏忠賢是“掛不住”了,他的滅亡只爭早晚——正是所謂“早晚要出事”。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他,看沒了主子的魏太監如何擺佈,欲施何計,去應付一位新君。

    在新舊朝廷更替的那幾天,魏忠賢的一舉一動,都被人們用放大鏡觀察,並進行惡意的揣測和動機分析。比如在宣佈皇帝駕崩,召集百官入宮舉哀的時間上,稍有稽遲,就被人說成魏忠賢企圖隱瞞皇帝已死的真相——從古代經驗來看,“秘不發喪”,總沒好事,各種奸計密謀都在裡面。

    魏忠賢一定在憋什麼壞主意呢!

    事實上,朱由校去世後,幾個時辰內,外朝就傳遍了,一些官員不待朝廷釋出哀詔,就已主動到皇城來探聽訊息,更有“忠臣”換了衣服,撫著宮門大哭起來。宮裡其實也沒有隱瞞,許多宦官急慌慌地進進出出,從庫裡提出大批的白布——顯得是出大事了!

    在這種情況下,“秘不發喪”根本不可能。

    雖然還沒有正式宣佈皇帝“大行”,但太監兩次出來,就官員的服色提出要求(皇帝去世,要脫去色彩鮮豔的官服,換上淺淡色衣服)。皇帝駕崩,已是未經證實的確信。隨即訊息就正式公佈了,同時在武英殿開設“几筵”(靈堂),開啟宮門,放官員們進來哭臨。

    皇帝死了,而且死的很突然,有許多大事要處理,而凡事必請示“九千歲”,魏忠賢一定忙的焦頭爛額。

    他到底怎麼忙法,忙些什麼,外官無從知悉。

    但官員們知道,魏忠賢失去了後臺靠山,此時最傷心、內心最悽惶的,一定是他。

    官員們在大行皇帝的靈前又哭又嚎,各做孝子狀,其實各懷心事:有同情魏忠賢,跟著他一塊著急上火的,但這些人不多,同為閹黨(魏忠賢黨),更多的人只是半心半意,不那麼忠誠,甚至隨時準備賣主求榮,他們現在想的,是如何儘快跟魏閹撇清關係。

    大多數朝臣,見魏忠賢神態憔悴,話語不多,頻頻拭淚,不禁內心歡喜!

    魏忠賢這“花子”出身的大太監,因得先帝之偏寵,威風了這幾年,跋扈了這幾年,眾人迫於他的威勢,不單不敢反抗,還要逢迎他、巴結他,上奏時違心地恭維他,開口閉口,不是“廠公”就是“千歲”,各地還爭著搶著為他建生祠(為活人建祠廟)。看著魏家胡作非為,雞犬升天,連童子都封了公侯。哪個心服?只是敢怒不敢言。眼見魏忠賢泥菩薩過河,多數官員都在默默的歡呼鼓舞。

    百官入臨時間很久,一切照應都由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忙前忙後,魏忠賢只是立在一邊發呆,對官員的問候,或點點頭,或略答兩句。眼尖的人發現,兵部尚書崔呈秀伏在魏公公耳邊,說了許多悄悄話!大家打個招呼也就退出了,唯獨他被魏忠賢留下,轉到後面,不知密議什麼。

    既是密謀,大家耳朵不夠長,聽不見,可每個人都長著腦子呢,可以猜嘛!很快謠言紛紛而起,有說魏忠賢欲對信王朱由檢(崇禎帝)不利的;有說魏忠賢召崔呈秀商議,欲撇開年長的信王,而於遠枝親藩中另擇一位做嗣君的……

    信王是先帝唯一的弟弟,也是唯一的大位繼承人,他已經成年,一直沒有到封國去,就在京邸居住,魏忠賢如果不趕緊張羅著請信王入宮繼位,卻還打別的主意,那不啻於就是謀反!

    還有這樣的說法傳出來,說信王被接到宮裡後,他嫂子、天啟帝的皇后張氏,秘密提醒他,切莫吃宮中飲食,就是防備魏忠賢毒害的意思;信王似乎不勞提醒,早有防備,他懷裡揣著乾糧呢!

    根據明末清朝的筆記,信王進宮後,就在乾清門上坐了一晚。他可是馬上要做皇帝的人,身邊卻只有兩個小宦官服侍,冷冷清清地喝著夜晚的冷風,餓了就從懷裡掏出餅子來吃;他還擔心自己的安全,看到一個太監捧著劍從宮裡走出來,就讓他把劍留下,答應日後給他獎賞(原來他口袋裡連幾塊賞銀都沒裝)。

    這樣的記載,真實性無從查證,但類似記載傳遞出來的資訊,卻是很明瞭的,那就是:魏忠賢內心不自安,欲幹大事!他是必要謀反的!

    可見,當天啟皇帝一死,眼看魏忠賢地位不保,第一個來攻擊他的,是沸沸揚揚的謠言。

    對此魏忠賢心知肚明,他也明白這些年他張揚跋扈,全憑皇帝的倚庇,一旦皇帝去了,羽翼將散,他立馬變成一隻禿毛雞——再漂亮的羽毛,也會很快被扒個乾淨。

    政治的殘酷,他豈能不知?

    魏忠賢絕對不敢有刺殺信王的企圖,他也沒有能力去刺殺嗣君。

    但本題問的是,假如他刺殺了朱由檢,那將如何?

    實際上,魏忠賢刺殺了朱由檢,其後的歷史怎麼發展,是有邏輯可尋的,不難分析。

    首先,他的刺殺應該是絕對秘密的,朱由檢突然暴斃,所擒拿的“兇手”只是一個替罪羊,真正的主謀魏忠賢還要假惺惺做一番戲。

    但戲不能演的太長,因為皇位不可空虛太久,魏忠賢自己絕不可能做皇帝,他接下來要做的,簡單了,就是從老朱家的親戚中選一位近支宗室來繼位。

    魏忠賢是奴才宦官,他本人沒有發號施令的權力,沒有皇帝時,他的意志必須借張皇后的懿旨行事,而魏忠賢對內閣和司禮監具有說一不二的影響力,於是他按照與親信商定的辦法,以張皇后的名義發出懿旨,選擇一位於魏忠賢最有利的皇位繼承人(當然是年少無知好控制啦),派人速去接他上京。

    此時就會面臨兩種可能。

    一種是信王之死引起群臣的嚴重懷疑,太監殺死嗣君,這太可怕了!不久就會有宗室公開發難,指責魏閹弒君,或質疑新君的合法性,更有激烈的地方守臣,馬上扶出一位宗室,號召起兵,發動對魏忠賢的討伐。這時,明朝就會出現內亂。

    另一種可能,是選來的小皇帝順順當當來京繼位,無人質疑,魏忠賢透過控制司禮監和內閣,進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繼續他的九千歲美夢,為所欲為。

    哪一種可能最有可能發生呢?

    我覺得是第一種。

    信王入宮即死,絕對是被魏忠賢害死的,這還用懷疑嗎?大明臣子講“大義”講了兩百年,此時正是考驗的時刻了。如果臣子們見嗣皇帝被家奴殺死,卻俯首不敢抗爭,那還是“人類”嗎?何況遍佈天下都是老朱家的子孫,他們被朝廷壓迫已久,正牌皇帝被害,天下無主,正是他們揭竿而起爭奪帝位之時。

    於是忠臣和野心家紛紛而起,舉兵靖難,魏忠賢在北京哪裡能坐穩屁股,沒幾天他就會倒臺完蛋。

    第二種可能發生的前提,是信王之死被偽裝的特別巧妙(但這是不可能的),於是信王死的很“安靜”,天下人無異議。那麼老太監魏忠賢就還可以繼續威風若干年,在某一天死去,順利地入葬他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已經建好的墓穴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中度抑鬱症患者談抑鬱症的危害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