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視野

    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

    首先這是由一個真實的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

    全片展現了黑奴低下而殘酷的生活環境,主人公本是以拉小提琴為生的自由人,因被兩個白人以馬戲團演出所騙,去了華盛頓,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黑奴。在做黑奴期間,幾經輾轉,先被賣給ford先生,後又被賣給epps先生。在一復一日的為奴期間,以他的視野目睹了黑奴悲慘的生活,十二年期間,他始終沒有放棄重回自由人的希望,最終他透過bass先生,結束了他的黑奴生活。

    心存希望,便不會被同化。人性之韌,只有更長。

  • 2 # ACCA日常分享

    第一次因為看電影而看哭了,當看到黑人女工被打得皮開肉綻時,以及被打後,血肉模糊的背脊。我十分驚訝於導演把這樣的場面十分直白地,赤裸裸地展示在觀眾面前,絲毫不加掩飾,這與中國產片的”只聞其聲,不見其形“, 所帶來的衝擊更大,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

    比起男主的鬥爭,更加吸引我的是這一女性角色,也許與我是女性有關吧。她為了不捱打,幹活比男人還賣力,卻還要受到比男性更甚的折磨。有一幕是她拿著一小塊肥皂,哀嚎到:“我只想洗得乾淨一點!”讓我印象深刻,電影毫不避諱地揭示了美國奴隸制,種族歧視等諸多社會弊端,直到現在這個時代依然存在。雖然沒有當時那麼直接,當今社會的種族歧視猶如暗流,讓人心寒。

    我聯想到,有一位我的黑人教授告訴我,她的女兒想申請外科醫生專業,部分學校看她是黑人,認為她可能不會努力學習,也許不久就會嫁人,所以拒絕錄取她。我感到很震驚。但這僅僅折射了一小部分,還有無數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有色人種。

    希望這部電影能給人帶去思考吧。

  • 3 # 麥克瘋說電影

    電影的海報,是本片主角所羅門·諾瑟普(切瓦特·埃加福特飾)在虛茫的白色背景下奔跑,他衣衫襤褸,眼神卻透露著決絕和堅毅,與同類題材影片《斷鎖怒潮》海報上勾勒出的鐵鏈和黑奴剪影形成有趣的呼應(斯皮爾伯格,1997),如果這是本片的管中窺豹,那麼《為奴十二年》少了些憤怒和沉重,追求自由的主題也呼之欲出。

    由於《為奴十二年》改編自真人真事(原著《為奴十二載》,所羅門·諾瑟普著),因此電影著重需要表現的是作為一個親身經歷者見證的種種遭遇,原著雖被劃分為小說,但按嚴格意義來說應算是回憶錄,根據回憶錄改編的電影往往有一個優勢,就是不需要太多的旁枝末節,也不需刻意交代大時代和大背景,對於低成本影片和年輕導演來說,拍攝傳記電影是最佳的選擇。

    本片導演是史蒂夫·麥奎因,在本片之前他所拍過較為出名的也僅有《飢餓》和《羞恥》兩部小成本作品,作為一部改編電影,《為奴十二年》採用則的是保守的紀實手法,這也決定了電影在藝術性的創造方面有所欠缺。甚至乎,影片太過於追求細節,從而忽略了“十二年”的歷史感和滄桑感,時間作為本片最沉痛的枷鎖,因缺乏了外部世事變遷與內部(影片中被奴役的生活)相互參照的關係,僅能從諾瑟普在行為上的轉變來替代,這不能不說是影片的一大遺憾。

    《為奴十二年》能拿下金球獎和奧斯卡,主要原因仍然來自電影在體系矛盾中的突出位置——從始至終,諾瑟普都是在做精神和正常生理的反抗,本片也並未出現如《斷鎖怒潮》、《根》(1977)那樣反虐殺白人的情節,更未像昆汀《被解救的姜戈》一般,將反抗變成西部片或東方武俠片中的橋段和情節。美國主流電影中對於反人道之歷史事件,向來以災難性手法而表述,因此《為奴》中絕大多數場景,則是將貴族莊園變成了一個一個的煉獄——黑人被凌虐和蹂躪的卑微,與白人為所欲為的猖狂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片中的血腥和殘酷的確只是點到即止。當然電影中也塑造了不少真實可信的人物,尤其是那個不願苟且偷生,但求一死的黑奴少女,或許會補充和豐富黑奴影片的歷史細節。

    有了上述的敘事背景,電影版《為奴》才能將主角逃離災難的偉大信仰烘托出來,以契合目前美國的主流電影口味,其實以歷史來看,黑奴制度的廢除不比美國電影史早多少,而原著作為美國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為何一百年後才遲遲登上熒幕?想必與美國目前的社會形態不無關係。諾瑟普雖然肉身被奴役,但精神上卻是自由的,首先這是美國主流電影中恆古不變的命題,影片上映時恰逢美國總統奧巴馬本身也是黑人,而《為奴》掙脫枷鎖的意識也從某種程度上完成了“美國夢”的契合。

  • 4 # 三度歐美電影

    如果你想透過一部影視作品,看美國如何自黑那段慘無人道的——奴隸史。

    那麼,這部《為奴十二年》值得一看。

    畢竟看到最後,你會發現十分觸目驚心的一行字:

    由真人真事改編。

    沒錯,這片就是根據所羅門在1853年所著的傳記小說《為奴十二年》改編而成。

    並因此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但從我個人角度,只想從以下三部份評價:

    第一:配樂

    出自漢斯季默之手,一個成就好萊塢一大波影片的音樂大師。

    其最新作品出現在近期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而在此前的作品,更有為影迷所熟知的——

    《獅子王》、《雨人》及《盜夢空間》等。

    可以說,漢斯季默在電影配樂上是個顛覆型創作大師,敢於打破傳統:

    將風格炯異的傳統樂器和合成電子揉合,並營造出古典交響樂的氣勢磅礴

    以本片《為奴十二年》為例,漢斯季默的配樂一響起,就奠定整部影片的基調。

    很強的渲染力卻絲毫不在劇情展現上喧賓奪主,反而讓觀眾有種更強的代入感

    不得不說,這部片的配樂很出彩。

    第二:演員

    當眾多大咖棋逢對手地演對手戲,唯有直飆演技

    如本片男主埃加福特。

    就將從一個自由人淪落到被迫當了12年“奴隸”的心路歷程精彩呈現:

    內心十分彷徨無助、十分焦灼、十分憤怒,與十分崩潰,

    但面對奴隸主時,卻能十分隱忍、十分“奴隸”。

    而男二號,巜異形》系列裡的法鯊,在本片飾演起奴隸主也十惡不赫。

    將其角色的暴虐貪婪和冷血,刻畫得入木三分

    哪怕出鏡不多的香蕉姐,用一種全程淡定冷漠的“平靜”表演,

    也能在觀眾心裡掀起一場大風暴:什麼叫,最毒婦女心,這就是啊。

    第三、導演

    很多影迷戲謔,這不過是部政治正確的奧斯卡大片。

    可什麼時候,政治正確竟成為一種不正確的選擇?

    除了一種情況:過於迎合主流,而使片子流於平庸。

    哪怕執導此片的麥奎因憑此片榮獲多項最佳導演獎。

    可在個人看來:整部片被拍地過於工整,四平八穩到中規中矩

    而讓影迷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鏡頭裡那些赤裸裸的暴力畫面。

    頻繁展示,並藉此呈現:

    奴隸們被奴隸主要麼生生虐待死,要麼活活暴打死的慘無人道

    可是,這麼多這麼強烈的暴力視覺衝擊,到了影片最後,也無法形成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

    對於歷史上人類被各種不合理制度所壓迫的深思與叩問。

    其衝擊力遠遜於類似這種由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

    如南韓《素媛》、《熔爐》,瑞典《總有一天》等。

    但儘管如此,我還是想推薦你看這部——《為奴十二年》。

    以上。

  • 5 # 半支糖葫蘆

    主人公所羅門身為黑人自由民,卻被誘拐出賣,成為奴隸。在那樣的時期,黑人是東西,是貨物,對主人來說,就是他的私有財產,在影片中奴隸主多次提到認為他們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是幹活的機器,黑人對主人必須絕對服從。有時候甚至連一條狗都不如,許多奴隸寧願一死得到解脫,活著對他們而言是種折磨。

    而所羅門受過教育,是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他從來沒有放棄過重獲自由的希望,他努力著,掙扎著,拼命的生存著。最後在一位加拿大人的幫助下逃出了那個地獄,可能還有很多很多黑人的噩夢沒有結束,受著主人的鞭打,折磨,日復一日。

    看了這部影片感覺那時種族歧視真的很可怕,人生平等,人是擁有自由的,可17世紀的歐洲人似乎只關心自身的利益,對弱者無情的壓榨,剝削。除了工業革命的大背景推動,還有人性的缺失,對黑人的折磨似乎能使他們感到快感,滿足自己的種族優越感,凸顯自己尊貴的地位。

    最後感謝林肯廢除奴隸制。

  • 6 # 壹條電影

    和很多大歷史背景下個人英雄主義獲得成功的影片不同,《為奴十二年》呈現的是真實的小人物的狀態。全片給我的感覺是平靜又沉默的。這部改編自所羅門·諾瑟普的自傳體小說的影片,沒有太過交錯的故事線,所有的呈現都是以黑人所羅門的視角為媒介的。

    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改變格局的能力,主人公隱忍剋制,他曾有過數次卑微的努力,但都化為泡影。

    印象最深的畫面:在同伴黑人的葬禮上,從一開始的壓抑,到輕輕蠕動嘴唇,接著小聲跟著唱,最後無法剋制大聲頌唱,彷彿要唱出所有的不甘所有的憤怒所有的絕望,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希冀所有的生命的力量。

    影片中,對白是這樣說的——

    “我想要的不僅僅是生存,而是生活。”

    “生存跟確定的死亡無關,而在於低調行事。 你讓自己沉浸在悲傷裡,只會越陷越深。”

    影片的結尾,所羅門回到了闊別12年的紐約的家中。片中結局到此為止,但真實世界裡,這才是一切鬥爭的開始。曲終人散後的螢幕上打出這樣幾行字。

    所羅門·諾瑟普 是為數不多重獲自由的奴隸。他起訴了販賣他的人。在華盛頓黑人不能出庭作證。他輸給了奴隸制的起草者 傑姆斯·伯奇。在紐約經過長時間的訴訟程式,綁匪漢密爾頓和布朗還是免於起訴。

    1853年,所羅門出版了《自由之心》(《為奴十二年》),他致力於廢奴運動,在美國東北部展開奴隸制演講,在地下鐵援助窮人。

    所羅門的死亡地點、死亡時間、死亡細節均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南白色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