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和一個貌似是萌新的人還解釋來的……可一搜把這兩者分的很開的人真不少。明明動畫就是一類形式的統稱啊,怎麼就變成低齡了……對這種莫名有動漫優越感的人不太理解,現在的番劇不就是針對不同人群的動畫片嗎(ノ=Д=)ノ┻━┻
11
回覆列表
  • 1 # 玉虛龍宇君

    在美國,兒童看的叫卡通,動畫是包含卡通和動漫的,當然,房產宣傳效果動畫也包含在內,當然還包括電影特效。

    當然,彩虹小馬是兒童動畫定位,但成年宅男很喜歡看

  • 2 # 第一彈

    從大環境來看,中國的動畫一開始就是為小孩子準備的動畫片,對其80後來說他們童年還基本沒有什麼動畫作品,而反觀國外是有深厚的動漫發展史的,比如日本起碼有三四代人都看過動漫,而且動漫也對他們的生活影響深遠,比如日本還有國民的海賊王日。

    其實動畫作為一個娛樂形式的產品,偏低齡化是比較世界化的看法,而提到動漫因為會設計一些裡番、深夜動畫,所以有很多少兒不適宜的內容。

    然而,動畫作為傳播媒介,在最開始的時候跟電影系出同源。無論是西方的魔術燈還是中國的皮影戲,大體上可以看出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人類對於“動態故事”的追求,公認的第一部動畫《幽默面孔滑稽表演》才由布來克頓製作並宣告問世(1906),從此直到60年代,動畫才漸漸被人們定格成“小孩子看的東西”。

    中國的動畫片歷史淵源流長,從60年代開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和藝術性都遠高於同一時期的日本和美國,特別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動畫都受到中國動畫的影響。但是從90年代起,中國的動畫開始走向衰落,現在充斥在中國動漫市場上的幾乎全是日本和美國的動畫。做這次的研究性學習,希望現在對日本動畫津津樂道的青少年能夠了解中國動畫曾有的輝煌歷史。20世紀中國的動漫產業先驅萬氏三兄弟就開始研究動畫製作,第一部中國自制的人畫合演出的《大鬧天宮》就是他們製作的,

    經歷了文革後,動畫行業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而且上美影1972~1976年間拍攝的17部動畫如《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小哨兵》等給後來的動畫創作歷年投下了一個嚴重的陰影!寫實主義和教育目的,這使動畫片被定位給小朋友看的充滿教育意義的課外教材,這種思想不僅延續下來而且還在大部分人心裡深深地紮根,也就是這個觀念才造成了後來的動畫片的尷尬地位。

    主要原因就不細說了,因為資本佔了很多因素,所以為了差異化競爭,動畫這類講述故事而且成本又高的作品很難發展,不得不去爭奪電影沒有涉及到的一些市場,比如迪斯尼什麼的。

    日本動畫的崛起,和日本的社會環境有一些關係,特別是EVA那種描寫了社會現實的動漫,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力。而之後很多日本動漫的作品,比如《灼眼的夏娜》等等都有反應社會現實的因素,一直到現在的《聲之形》,他們的作品都是和社會接軌揭示現象的,所以並不只是給小孩看的。

  • 3 # 圞虩

    這個問題主要是原因是“動漫”這個詞,動漫最開始是動畫和漫畫的簡稱。以前的動畫偏向幼稚,老年人基本上認為動畫=幼稚而年輕人從小就受到這種認識。後來動漫一詞出現,人們就變了願意用動漫這詞了畢竟看起來比動畫更高大上了,而媒體也開始泛用動漫這個詞,在網站上開啟動漫就會出現很多日本動畫,久而久之大多數遲接觸動漫的人就有了幼兒兒童向的動畫就是動畫而青年成年向的就叫動漫。

  • 4 # 二次元宅姬送

    不請自來,先來解釋下題目中的兩個大概念:動畫和動漫。

    動畫直白點來說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可動畫面作品。而動漫並不因為它有個“漫”字就誤以為只是單純地特指漫畫,它是動畫和漫畫的統稱,其實是包含兩個部分的哦。

    在中國很多大人都認為動畫是給小孩子看的,看動畫就是不成熟的體現,其實這是對中國以前的動畫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我們很多動畫都是偏低齡向的,比如《熊出沒》《喜洋洋》《汪汪大隊》這類的,確實都是幼兒向的,且沒分類的,很少有面對成年人的。

    而在像日本這樣的國家他們的動畫都是有明確的時間分段的,比如晚上8點半至10點半是“黃金時段”,播放面向青少年或老少咸宜的動畫;深夜時分播放面向高中及以上至成人的動畫;週六、日上午播放面向兒童的動畫。動畫本來就是老少皆宜,找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是了。

    但其實現在中國動畫市場已經開始慢慢轉化,一些偏向高年齡層次的動畫也慢慢出來,如果你有關注,會發現近幾年好多優秀的動畫、動畫電影更適合高中及以上人群觀看,有的也適合各個年齡層,比如:《狐妖小紅娘》《王牌御史》《從前有座靈劍山》《全職高手》《大聖歸來》……總之,市場越來越多樣化,大家可以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啦。這些動畫開始逐漸被人們認可和接受,相信在未來,在中國動畫絕不再會被認為僅僅是小孩子看的,而是面向各個年齡層,並有明確的等級分類,會逐漸地成熟起來的。

    所以題主的問題只是大部分人固有的偏見,隨著中國動畫市場的發展,這個觀念會逐漸被推翻的。

  • 5 # 輕文輕小說

    關於動畫和動漫的區別還真的超多人在提問呢。簡單來說動漫是統稱,動畫則是特指。“看動漫”這個詞本身就有一定的錯誤,實際上我們也只有“看動畫”這一說。

    舉個例子。

    在你年紀尚小,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會念童話故事給你聽,會陪著你看那些簡單的連環畫。難道說,當時接觸這些作品的雙親,就是幼稚的麼?顯然不是。

    動畫本身有定位,它有分為子供向,全零向,成人向(沒錯,我說是的裡番!)。但是對於觀眾來說,每個人的口味和觀念都是不同的,只有你比較偏好的型別,和比較討厭的型別。

    咳咳,比如說,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恰好剛去電影院觀看了一下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要知道,和我一同坐在電影院的大部分人,都是和我一樣的成年人。

    真心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我覺得小豬佩奇就很不錯啊23333)

    最後強烈要求!未成年人不要看裡番!不!要!看!裡!番!

  • 6 # 星凜三千

    因為總有很多人是小時候看過了就以為那個時候的東西就是那個時候的。雖然這麼說其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尤其當年早期,動畫這個概念就是動畫片,在我們小時候看到的那些作品絕大多數都是給小孩子看的。帶著這麼個概念,他們後來接觸到了和小時候的作品不一樣的新動畫。然而此時他們也並不知道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動畫,只不過是面對著不同人的動畫。他們並沒辦法根據具體東西來區分他的性質,只知道按照他本身固有屬性(比如動畫這麼一個形式)來判斷,到底是給大人還是給小孩子來看的。所以在我們流行使用『動漫』這個詞的前提下他們就開始各種使用這個詞來區分稱呼。

    你單純說這種用法我是不支援的,因為動畫和動漫只是單純的不同的叫法。雖然動漫本身是動畫和漫畫的總稱,但是在現今的語境下,動漫已經自動等於日本動畫片。這個詞在前幾年被各種濫用,13年14年左右達到高峰。隨後跟風的人群們很快就不繼續用這個詞,在1516年的時候開始用『二次元』這個詞。現在『二刺緣』和『凍鰻』這兩個充滿諷刺意義的詞就是為了諷刺現在人們濫用這些稱呼。

    所以你與其說這些人瞎認識,不如說是國內這一塊市場在初級階段沒有統一標準,人們想叫啥就是叫啥。

    稍微給一點理解,再給市場一點時間。

  • 7 # 橙心社

    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會想要說的就是:一批不懂‘動漫’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的人,憑著自己半懂不懂的知識然後胡亂定義新的詞語,是‘二刺螈’們的愚蠢行為。

    當然,從事情的經過來看,確實是這麼一個發展的過程,但是,有時候我們卻也不能簡單地就把它歸結成某些人的錯誤或者愚蠢,因為那樣並沒有什麼意義,特別是你還不知道究竟誰是始作俑者的時候。這就像我們常常會把‘既來之則安之’解釋為自己到一個地方就應該安心習慣那個地方一樣,本質上這錯的一塌糊塗,但由於長時間以來廣大人民群眾都一直這麼用,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東西,這時候也只能任由其這樣了,最多能做的,也不過就是,把事情搞清楚而已。

    要知道,把動漫和動畫區分開來,或許也有可能是一種無奈。

    在國內,由於‘動畫’一直以來代表的都是低幼向的動畫片,英文上也更偏向於cartoon,對大部分不懂的,特別是從來沒有怎麼接觸過新式動漫的人來說,動畫就是這種片子。在很多人解釋,特別是給長輩解釋的時候,‘動畫不只是卡通,卡通是怎樣怎樣的形式,其表現主要是怎樣怎樣,而動畫中又分為什麼什麼型別和什麼什麼型別,新動畫是怎樣的,代表作是什麼,它們和你們一直以來知道的老動畫的區別在於……’你看,要是用一個‘動畫’去解釋其內涵中有的兩種含義,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而那些長輩,特別是年紀大一點的,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有限,你這樣去解釋,他們直接就懵了,搞到最後反而特別麻煩。於是,直接告訴他們,這個是‘動漫’那個是‘動畫’,動漫是給大人看的,動畫是給小孩子看的,不一樣。好,或許不懂的人就簡單理解了。而不懂的這麼一聽,之後就按這個邏輯往外宣傳和傳播,慢慢的,很多人就以為這是正確的說法了。

    這種可能性很大吧?

    所以,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的解釋,但陰差陽錯得剛好填補了一個缺失的環節,畢竟,中文裡並沒有把動畫分那麼細,不像英文那樣,還有‘cartoon’和‘comic’的區別,所以,就變成了‘動漫’和‘動畫’的區分了。

    文:編導

  • 8 # 大荒山客

    中國動畫最初並不是單獨面向兒童的,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動畫出現於1922年,在1922年,萬籟鳴製作出第一份卡通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隨後就有了動畫短劇狗請客。上海菸草公司也生產出一個動畫過年。這些都是最初比較有名的動畫短劇。1941年推出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50-1980年代產生了大量極具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在1950年2月,東北電影製片廠聯合其他部門一同成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前身。萬氏兄弟,中央美術學院,蘇州藝術學院和很多有名的藝術家都在製片廠第一次聚集。1961年《大鬧天空》上集,該片是中國動畫史上的豐碑,這部電影明顯不僅僅面向兒童。

    80年代中期起在市場經濟體制和其他國家動畫的衝擊下急劇衰落,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20世紀80年代製作219部動畫電影。1979年的《哪吒鬧海》,標誌第一部新生時期的動畫片。 雪孩子 (1980)、嶗山道士 (1981)、鹿鈴 (1982) 和天書奇談 (1983)。期間還有動畫片三個和尚 (1980) 和山水情 (1988)等。

    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國發展出自有的風格,包括水墨動畫、皮影動動畫、木偶動畫、剪紙動畫等,極具民族特色,此時期的作品一般稱為美術片,想象奇瑰,藝術成分高,出現很多精品。 《葫蘆兄弟》之後美術片沒落了,它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出品的剪紙系列動畫片作品。

    60、70年代動畫也是政治手段之一,主人公多是少年。動畫作品有1973年的小號手,名叫“小勇”的小男孩成為了一位紅衛兵。同一年出品的還有小八路,故事講述了一個喜歡對大日本帝國陸軍進行報復的男孩。還有東海小哨兵,故事講述一個名叫小紅的小女孩偷偷跟隨三名臺灣特務,最終協助華人民解放軍消滅敵人的故事。也許那時候潛移默化之下,造成動畫只能面向兒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珍惜物品的英語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