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叛
-
2 # 閒來逛逛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範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蘇格拉底為希臘哲學注入了強心劑,激起了無比洶湧澎湃的浪濤,餘波甚至綿延至今.
蘇格拉底
(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臘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
蘇格拉底原為雕刻匠,後來傾心於教育研究,並以培養青年的完善道德為己任。他主張有知識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國家,強調“美德就是知識”,知識的物件是“善”,知識是可敬的,但並不是從外面灌輸給人的,而人的心靈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潛在的知識、美德誘發出來,這就是教育。他還首先發明和使用了以師生共同談話、共商問題、獲得知識為特徵的問答式教學法。
蘇格拉底一生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但他沒有著作,其言行都是由弟子柏拉圖等人所彙編的對話。
好學善思
蘇格拉底於公元前469年出生於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凱村。父親索弗羅尼斯科是一個雕刻匠,母親法伊納列特是接生婆。蘇格拉底生來相貌醜陋,加之家境貧寒,父親認定他不會有多大出息,就為他選定了一條跟自己學習雕刻,做一名石匠的生活道路。
蘇格拉底雖然其貌不揚,但卻天資聰明,勤奮好學,不久就成了一個很能幹的雕刻匠。他創作的標題為“歡樂三女神”的一組群雕,曾被放到雅典的衛城上。
蘇格拉底尚未成年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幸運的是,一個好心的雅典人資助了他,使他在雕刻之餘能有學習的機會。從此,蘇格拉底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人生的道路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走出了父親為他設計的做石匠的圈子。在這段時間裡,他向當時各種有學問的人求教,瀏覽可能見到的古代哲學家的著作,聆聽當時的大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的講學和智者派講雄辯術。同時,他還學習音樂和詩歌。多方面的教育使蘇格拉底的精神得到了極大的豐富。20歲的時候,他師事阿那克薩戈拉的弟子阿爾赫拉於斯,學習有關自然的知識。年輕的蘇格拉底喜歡思考和探索,對許多自然問題都想弄個明白,如一個事物怎樣創造出來,又怎樣毀滅;人們所藉以思想的元素是血,還是空氣或水;地是平的還是圓的等等。對於這些問題,老師都有解答,但蘇格拉底對答案並不滿意,自己試圖解釋,又覺得無能為力,因此,他認為研究自然沒有什麼意義,把自然界排除在人的認識範圍之外。在30歲的時候,他把注意力從天上轉到人間,成為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
蘇格拉底對問題的考慮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而且角度很獨特,說理透徹,使你不得不承認他說得對。有一次,蘇格拉底碰見一個人正為向別人敬禮卻沒有得到回禮的事生氣,就對他說:“這簡直太奇怪了。遇到一個身體醜陋的人你不會生氣,但遇見了一個性情粗魯的人倒難受起來了。”有一個人說自己吃東西都沒有味道,蘇格拉底稱他知道一種能治這種病的好藥方,當對方追問是什麼藥方時,他回答:“停止飲食,這樣,你就會生活得愉快些、節約些、身體還會好些。”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一個人非常嚴厲地責罰侍從,便問他為什麼如此對待僕人。那人說因為僕人好吃懶做又非常愚蠢貪婪。聽了這樣的回答,蘇格拉底問道:“那麼你考慮過沒有,誰應該多受責打,是你呢,還是你的僕人。”
這些小事看起來似乎很平常,但聯絡到當時許多人為了私慾,貪得無厭;許多貴族安於享樂,不知滿足的現實,就可以看出蘇格拉底思想的敏銳與深刻了。
青年之友
蘇格拉底很喜歡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一個人接受教育之後,不僅自身會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務,而且還能使別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據不同情況,對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對於遺傳條件優越而輕視學習的人,蘇格拉底告訴他們,越是稟賦好的人越要受教育。這好比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如果在小時候加以訓練,就會成為最有力、最驍勇的千里馬;否則,將始終是難以駕馭的駑馬。一個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堅強,就越容易犯罪。對於那些以財富自誇、認為不需要受教育、財富會成就他們的心願、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人,蘇格拉底就教導他們,只有愚人才會這樣想。他指出,幸福不在於財富,而在於知識,在於對人類做出貢獻。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尊敬。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個接生婆。他從小跟著母親到別人家去接生,幫助遞遞器械,打打下手。這一段生活經歷在蘇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從助產中得到了啟迪,創立了一種教育方法。他稱其為“產婆術”。
在當時的雅典,人們普遍認為智慧是天生的。蘇格拉底則認為,知識和美德是能透過受教育而得到的,唯一的困難是缺少既懂美德的概念又能將它教給別人的人。儘管他認為自己沒有智慧,不足以施教於人,但卻甘願去盡一個社會道德教師應盡的義務。經常同青年交往接觸,教育引導他們。在實踐中,蘇格拉底形成了一種很獨特的教育方法,其基本原則是;回答問題必須非常簡潔,明快乾脆。回答對方所提出的問題,不能是提出別的問題,不許反對對方的問法。兩個人可以相輪換提問,但須雙方都同意。這種方法包含有辯證的色彩,能幫助對方糾正錯誤觀念併產生新的藝術。整個過程彷彿產婆幫助孕婦生產下嬰兒一樣。它分四個步驟。一是譏諷,即透過不斷提問,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認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二是助產,就是幫助對方拋棄謬見,使他們找5U正確、普遍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幫助真理產生。蘇格拉底曾經對朋友說;我母親是產婆,我向她學到了接生術。所不同的是,她是肉體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三是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透過對個別善行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美德。四是定義,就是把單一的概念歸納到一般的東西中去。有一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方法的應用過程。
人品高潔
蘇格拉底不但教育思想深邃,而且人品高潔。他一生過著極其儉樸的生活,無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總是赤著腳,他不怕寒冷,縱然是冰天雪地,他也能赤腳在冰上行走。在行軍作戰中,他也比別人更能忍受飢餓。他平時不飲酒,但飲起酒來,比誰的酒量都大。他很貧窮,但不以貧窮為苦,他所追求的是過有德行的生活。
蘇格拉底不僅宣傳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體力行。他熱愛自己的祖國。他先後三次參加伯羅奔尼撒戰爭,盡到了雅典公民保衛祖國的職責。他在作戰中,表現勇敢、沉著,幾次冒死拯救同伴的生命,把受傷的同伴背下戰場。在敵人面前他無所畏懼,即使在雅典軍隊失敗的時候,他仍然鎮靜自若,在戰場上走起路來好象在雅典的大街上一樣,“昂首闊步,斜目四射”,遇見敵人,他還是那樣若無其事地斜視著敵人,使敵人老遠見到他,就知道他不是好惹的,若是捱到他,他定會堅決抵抗。
蘇格拉底平時對同胞、對學生,態度誠懇、溫和,不自以為是,不好為人師,不強人從己,他是一個卓越的教師。他的談話生動活潑,無拘無束,表現出高度的修養,他是一位天才的演說家。他的學生、雅典將軍亞爾西巴德曾說;每逢聽蘇格拉底說話,心就狂跳起來……眼淚就會奪眶而出,大群的聽眾也表現過同樣的情緒。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學者、偉大的教育家、熱誠的愛國者,卻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極端民主政府判處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蠱惑青年。然而這兩方面也正是蘇格拉底對雅典的貢獻。在他死後不久,雅典人就認識到他的活動意義,把控告他的一部分人處以死刑,實際上為他平了反。應該說,是“誤解和私仇把他推上了法庭”。蘇格拉底的死是“雅典的悲劇,希臘的悲劇。”
蘇格拉底在服刑時,心情是矛盾的。他一方面不服法庭的判決,一方面又不願逃走,表示服從法庭的判決。他的學生、朋友都勸他逃走。他卻以公民應忠於國家為理由而加以拒絕,他說,如果法庭的判決不生效力,國家就不可能存在。公民是國家所生、所養,受國家的教育,理應事事聽從國家。兒子只能以德報答父母,不能以怨報答父母,不管父親如何對待自己,不能以拷打還拷打,以惡言還惡言。一個人被判死刑,不服刑,用逃跑的方法來毀壞、顛覆國家和法律,是不能允許的。蘇格拉底既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又要服從國家的法律,於是只好在獄中飲鴆而亡。他為真理而引頸就刑,引起後人對他產生無限的崇拜.
蘇格拉底揭露矛盾的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
而在東方老子卻先有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比蘇格拉底要早.
樸素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 、互相聯結的 。 所以說:“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 ,但強調“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 ,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從哲學思想的發展看,蘇格拉底提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區分,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他將早期希臘哲學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他以邏輯辯論的方式啟發思想、揭露矛盾,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 。這一切對哲學思維的發展都有貢獻。但是,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開始了誇大主體和理性、誇大抽象思維,以哲學唯心主義的神話代替宗教神話的時代。
倫理學說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範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人們只有擺脫物慾的誘惑和後天經驗的侷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他認為道德只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聽從神靈的訓示。這種禁慾主義和神秘主義倫理思想,後來被安提斯泰尼繼承和發展,形成以強調禁慾為特徵的犬儒學派;而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樂論思想 ,則被亞里斯提卜繼承和發展,形成主張享樂的居勒尼學派 。柏拉圖全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體系,並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